首页 理论教育 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使人生合于大道,诗作平淡自然、浑然天成,使诗意画于天然。采菊的陶渊明,已是超尘脱俗,以生命本真的状态完美地呈现。这首诗是陶诗艺术风格的典范代表,是诗人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真心体念,也是《饮酒》诗及陶渊明诗歌的终极目标,是陶渊明诗歌的经典代表作。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1],而无车马喧[2]

问君何能尔[3]?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

山气日夕佳[5],飞鸟相与还[6]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简况

陶渊明(约公元365~公元427),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疑难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4]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5]日夕:傍晚。

[6]相与还:结伴而归。

诗文大意

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受到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什么能如此?只要心超然物外,在哪里都会觉得所处之地僻静。

采摘了菊花,沿着东篱慢慢而下。怡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悠然心会。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都十分好,还有飞鸟,傍晚结着伴儿回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我想要辨识,却不知应该怎样表达才好。

诗文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文欣赏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大作家。他是第一个“扛着锄头”吟诗的诗人和第一个在“东篱下”言传身教的哲人。

这首诗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哲理深邃,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矢志不渝,安贫乐道,使人生臻于大道自然的圆满境界。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使人生合于大道,诗作平淡自然、浑然天成,使诗意画于天然。

诗前四句这种“远”和“静”是要在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尘弃世,超尘脱俗之后才可能出现的。“心远”并不仅仅是因为“地偏”,而是因为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正因为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澄明无碍,才使得“心远地自偏”才展现出宁静悠远的情韵。这种心为物宰的至理,渊明灵心迸发,一语道破,我们在这里所领悟到的不是一种学识,不是一种情趣,不是一种胸襟,也不是一种人格,而是一种生命的神遇,一种本性的回归和自性的圆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在自己的院子里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之间,目光与南山悠然神会。这个“悠然”二字突出了人的闲逸而自在,山的静穆而高远。一个“见”字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说明诗人无意求取,所以山入眼帘,悠然自在,超脱冥邈,神逸方外。就在这一刻,平静、充实、完美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陶渊明冥忘物我、和气周流的妙谛使这么一种“鱼跃鸢飞”的心境生长成熟,到后来触物即发,纯是一片天机,纯粹是自然神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至此,诗人与“本我”融为一体。采菊的陶渊明,已是超尘脱俗,以生命本真的状态完美地呈现。他心灵的悠然空明在菊花与南山之中辉映;他的整个身心已融入山气和美丽的夕阳之中。如此心平气和、心无旁骛地与大自然相承合,体味着大自然本身无穷的韵味。在这种境界中,物我两忘,心物合一。

然而,在陶渊明以后,自然仍在,田园仍在,依旧鱼跃鸟飞,鸡鸣狗吠,依旧惠风和畅,良苗怀新,但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完全地体会到它的美和妙,也没有陶渊明那样的心怀和旷达之人。在与自然田园的和谐这一点上,也没有谁的心灵可以和陶渊明相比。千载之下,一人而已。陶渊明融身心于田园的感受,更没有一人能写得出来,更不用说妙然神会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已经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即对回归生命本真的体念与感受。诗人已然得了“真意”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首诗是陶诗艺术风格的典范代表,是诗人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真心体念,也是《饮酒》诗及陶渊明诗歌终极目标,是陶渊明诗歌的经典代表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