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及其家穿井[2],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5]曰:“得一人之使[6],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是一篇带有喜剧色彩的寓言,极具讽喻特色。“穿井得一人”的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远处的井里挑水了。而寓言中的外人听到这句话,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并到处传播谣言。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1],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2],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3],闻之于宋君[4]。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5]曰:“得一人之使[6],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者简况

吕不韦(公元前292~公元前235),别名吕子,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去世后,立年幼的太子嬴政为王,吕不韦继续任丞相,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吕不韦主持编纂有《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故称“杂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编写的文集。《吕氏春秋》成书之日,吕不韦把它挂在城门上,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这便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

疑难注释

[1]宋:宋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溉汲(gài jí):用水浇田。溉,灌溉。汲,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宋国的人。道:谈论。

[4]闻之于宋君: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闻,使……知道。

[5]对:回答。

[6]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

诗文大意

宋国有个人,姓丁,他家里没有水井来浇田,因此需要有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有一天,他家打了一口水井,对别人说:“我家打了水井,还得到了一个人。”人们听他这么一说,就四处传话:“丁家打井的时候挖到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很快便传到了宋国的国君那里。宋国的国君就派人来到丁家询问这个人,他回答说:“打了井就不必再让人去远处挑水了,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不是我从井中挖到了一个人。”这样的传闻,不听也罢。

诗文欣赏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是一篇带有喜剧色彩的寓言,极具讽喻特色。在当今的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穿井得一人”的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远处的井里挑水了。而寓言中的外人听到这句话,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并到处传播谣言。谣言越传越远,居然连国君也听到了。国君派人打探此事,才得知真相。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更不要盲目传播,只有去调查才能得知真相;对于传言,应动脑思考,仔细辨别,轻信并传播谣言,就会闹出笑话,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

寓言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文中写了三类人物:第一类人是像丁氏那样的“无辜者”,他只是随意对人说了一句话,却被人误解了意思,使他成为“制造谣言”的根源;第二类人是传播谣言的愚者,面对传言,不加辨别,以讹传讹;第三类人是制止谣言、弄清真相的智者,即文中的宋君。故事从丁氏这样的“无辜者”开始,由愚者们推向高潮,最后由智者来揭示答案。故事以这样的逻辑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使愚者与智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富有讽刺意味。文章虽短,却句句戳中笑点。文中设置的荒唐情节令老少贤愚都捧腹大笑,然而,这样的情节设置并不是单纯地卖笑,而是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包含了深刻的大道理。其目的是为了把人们从愚昧中拯救出来,从而清醒地面对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