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写能力好不好

读写能力好不好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觉在获取外界物体信息时,视点会不断地“扫描”,寻找本质属性。我们可以做一个填图能力测验,它考察的就是孩子能否从整体上把握认知对象,同时又能关注细节之处,并把众多的细节通过视觉想象、视觉填充整合为整体信息,完成对事物的认知。任何阅读中偏重于整体知觉或偏重于部分知觉,都会导致阅读效率的降低。

历史上流传过很多“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故事。一眼就能看出十行的内容,读书的速度之快可以想象。其实真正的快速阅读根本不存在这种接近整体认知的模式,而是善于抓住每一行的关键字词,然后通过视觉填充与视觉想象的途径估猜大概内容。

视觉填充能力是指儿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认识或区别物体的能力,如只看见长颈鹿的脖子就能说出它是什么动物等。在测查儿童智力时,韦氏量表中有一项叫“填图”的心理测验,所设计的每一幅图画都缺一个要点,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则较难发现,要求被测者指出所缺部位及其名称。它可测查人的视觉辨认能力、对组成物件要素的认识能力及扫视后迅速抓住缺项的能力。

严格意义上讲,这项测验考察的是儿童视知觉模式部分与整体间相互转换的能力。视觉在获取外界物体信息时,视点会不断地“扫描”,寻找本质属性。有的个体,尤其是年幼的儿童习惯于“整体认知模式”,即喜欢从整体方面观察物体,类似于宏观扫描;有的个体则更多地是关注对象的细枝末节,喜欢从细节方面观察物体,类似于逐点逐行扫描,我们叫“部分认知模式”;有的个体则既能从宏观整体观察又能注意辨别细节。我们可以做一个填图能力测验,它考察的就是孩子能否从整体上把握认知对象,同时又能关注细节之处,并把众多的细节通过视觉想象、视觉填充整合为整体信息,完成对事物的认知。

如图38,让孩子先看左侧,问是什么?(答茶壶)然后将左侧折过去,将右侧4个图同时呈现,向孩子提问:“注意观察它们,并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答案1:跟刚才的差不多,就是有些缺了。

答案2:左上缺盖子、右上缺嘴儿、左下缺把儿、右下缺弧线。

只回答答案1者偏向整体认知,只回答答案2者偏向部分认知,两个答案都涉及者为整体加部分认知型的。

同理,可用图39再测查一次。

图38 茶壶

图39 电话

偏整体认知风格的孩子,关注整体但容易忽视细节;偏部分认知风格的孩子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而整体加部分认知风格的孩子将来在学业上会比前两类孩子走的弯路少,阅读快且能抓住中心,作文框架清晰、表达流畅。

正规的学习过程,从知觉风格角度来看,是个体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交替交叉的过程。知觉风格常常决定个体的学习策略,进而影响个体的学业。比如,学生在学习生字时,既需要整体认读,又需要把生字拆解为偏旁部首进行记忆与书写;阅读时,必须根据阅读目的灵活地从整体转向部分,还要再回到整体;在精读时,既需要宏观把握课文的大意,又需要搞清楚每个字词、句子、段落的含义,有时需要把字、词、句、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有时却需要仔细地认字、解词、会意等,最后又回到全篇结构、中心思想等整体知觉层次。任何阅读中偏重于整体知觉或偏重于部分知觉,都会导致阅读效率的降低。低年级的写作一般是看图说话、看图写话,为日后看图写作文做准备,这要求孩子一下就能看出图所表达的旨意,然后仔细观察图中的细节部分逐一表达出来。没有前面的整体认识,表达会完全错误;而缺少后面的细节认识,表达会显得非常干瘪。

其实,观察细致且有意识的家长在孩子学前时期,已经可以发现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学习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些视觉填充的训练。

有些孩子在玩拼图游戏时,家长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孩子知道许多的“部分”能拼凑出一个“整体”,以及一个“整体”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

如:

1.我们来看一看,这幅拼图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家长边说边出示拼图盒盖上的整体画面(见图40)。

2.请你来描述一下画面。引导孩子将画面表述清楚,可从整体到部分或从近景到远景的层次观察并表述。

3.请你看一看,这幅图与刚才那幅图有什么不一样呢?家长可出示一幅不完整的拼图,此时要收起原来那幅完整画面,请幼儿仔细观察后说出第二幅图缺少的是哪一部分(见图41)。

图40

图41

4.你能把它拼完整吗?(请孩子将拼图完成)

孩子知觉风格差异的起源目前尚缺乏强有力的实验证据,但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与遗传、成长环境、早期教育、抚养人性别与风格、家庭民主程度、个性教师性别、教学风格等因素有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帮助孩子及时诊断出知觉风格,“保长补短”——对薄弱环节加以特别的强化训练。

如果孩子观察细节很到位,但不能总结概括,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寻找共性,学会归纳,引导孩子“击中要害”。例如,家长可为孩子讲述一个故事,家长要将故事的情节、内容、人物讲述清楚,讲述完毕后可向孩子提问:“这个故事还没有名字,你能给它起一个名字吗?”“你为什么这样起呢?”家长要做到心中有数地引导孩子,当孩子起的故事名接近故事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时,要及时鼓励、表扬。

如果孩子总是一下就能抓住实质但说不出或懒得说出细节,家长可以引导他们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学会分析,帮助孩子“解剖麻雀”。也可以在家里与孩子一起欣赏一幅画,在欣赏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孩子学会观察的方法。

图42 农民画《盼》

如图42:

1.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对作品进行整体观察)

2.你能讲一讲画面上的这个老爷爷吗?老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

3.画面上的马是什么样子的?装饰了哪些图案?你觉得马身上四个彩色的大图案是什么?

4.说一说这幅画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在观察细节的基础上,感受画面中的情境,并能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述)

5.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进一步深化孩子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并锻炼其总结概括的能力)

玩法一:续编故事

图43

玩法二:辨颜色

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爸爸、妈妈穿戴的衣帽、鞋袜是什么颜色。为了增加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也可以请爸爸或妈妈闭上眼睛,说出孩子穿戴的衣帽、鞋袜的颜色。

图44

图45

玩法三:涂颜色

如下图,请孩子仔细看清画面上小女孩儿的衣着颜色后(如图46右),出示一张相近的画面(如图46左),要孩子填充小女孩裙子的颜色或鞋袜的颜色,以锻炼孩子观察细节的能力。

图4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韩丹、黄珊、徐兴芳、孙秀莲,空军蓝天幼儿园吴华英、任亮,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李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