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学研深度合作

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学研深度合作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类型院校在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上有诸多相同和类似之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首先就是打破三地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分离状态,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上,发挥各自地域和历史优势,结成创新联盟,尤其是集中区域优质资源建设京津冀名校联盟。

主旨是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过程。

1.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签约机制

建议三地高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借助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手段,促进跨区域产学研深度合作,瞄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开发,培育新的产业链,输送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后备力量。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在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三地高校与地方政府签约,能够以相对强制的方式,保障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合作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在合作项目和权利责任方面履行约定,增强合作的责任感,按时完成约定任务,并得到资金支持和制度支持。这样可以减少随意性,有助于克服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①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地方政府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运用高校的科研力量,服务产业发展;可以加强宏观指导,加大签约实施力度,统筹规划,健全机制,做好本辖区内产学研合作的机构和组织保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②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的签约机制。高校拥有较丰富的知识储量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要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加强优势专业在社会服务上的功能作用。地方政府应明确本地产业需要什么样的研发产品、科研力量和后备人才,需求与供给对接。要在明确双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对双方在人才需求与培养、科研服务产业发展、创新研发方面承担的任务、权责进行明确界定,同时明确规定违约责任。③发挥各方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共同目标。当然,不同高校的优势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重点也不尽相同,这也需要打破地区之间的限制,跨区域输送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后备力量。通过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合、合作,与高校重组、共建研发基地,实现深度融合,必将极大地加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力量。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必将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科技创新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促进高新技术向企业的快速转移,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力度。

2.高校与地方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建议三地科技研发能力强的高校,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成立产业孵化基地,推进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积极与地方合作成立技术研究院,形成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研发、中试孵化、进入公司实体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完整链条。三地高校要从自身科研优势实际出发,加强能力建设,与地方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使科研真正为生产实践服务。①高校与地方合作成立产业孵化基地,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和产品搭建平台。三地科研能力强的高校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前沿性,另一方面要利用地方的资源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成立产业孵化基地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孵化基地是高校与地方相互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研发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孵化基地把高校的技术、人才等向产业扩散,带动地方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其功能在于利用高校源源不断的智力优势,促进大学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②高校积极与地方合作成立技术研究院,为将技术产品化提供支持。高校的科研技术是否能转化为社会需求的产品需要中间环节和过程,成立技术研究院,将有利于集中高校和地方力量集中优势队伍,面对现实问题,查找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行研究和试验。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既需要高校选调精兵强将,又需要地方把其中的核心力量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这就需要技术研究院的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激励保障。③形成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研发、中试孵化、进入公司实体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完整链条。产业孵化基地和技术研究院的成立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有效结合起来,以便于通过中试孵化、产品化和产业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3.高校校际联合成立创新联盟

建议发挥同类型院校联盟创新聚合效应,集中区域优质资源建设京津冀名校联盟,在优势学科上与高端企业联合,共同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结合起来。三地高校共同建立发展战略领域等新型智库,为地方和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同类型院校在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上有诸多相同和类似之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首先就是打破三地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分离状态,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上,发挥各自地域和历史优势,结成创新联盟,尤其是集中区域优质资源建设京津冀名校联盟。

三地名校联盟可以在多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可以增强聚合效应,便于根据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各地优势及薄弱环节,统筹三地联合攻关领域和方向,安排合适的人选到合适的研究岗位;二是有利于名校在优势学科上与高端企业联合,共同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结合起来,打造人才培养高地,提高研究成果产出,促进企业升级;三是有利于聚合高、精、尖人才,共同建立发展战略等领域新型智库,结合名校联盟良好的研究氛围,及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为了促进创新联盟的成立和发展,可以出台具有足够吸引力的配套政策,进行政策引导和鼓励。在思想宣传上,使同类型院校充分认识到形成联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加强同类型院校之间的教学交流、科研交流和人才交流,以便于为集中区域优质资源建设京津冀名校联盟奠定基础;在资助机制上,鼓励名校联盟把优势资源向国家和地区发展亟须的科技领域倾斜;在激励机制上,引导名校联盟和高端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和资产流动,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产业化实体,联合攻关,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4.加快推进校企文化融合

建议三地高校设立产学研管理委员会,或者发挥高校理事会(董事会)吸引企业家代表参与机制的作用,作为沟通平台专门对接企业,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包括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促进校企共赢。

高校和企业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组织,高校是专业性组织,主要以追求学生发展和科学研究为己任,服务社会是其衍生功能;企业是营利性组织,以追求产品创新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往往存在很大差别,两类组织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这就容易为学校和企业两类组织的相互理解和合作造成阻碍。因此,校企文化融合对于校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三地跨区域校企合作还存在区域差别,在校企文化融合方面更需要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和“产学研”结合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多个方面的分工与合作。因此高校成立产学研管理委员会作为高校中单独的一个部门或者发挥高校理事会(董事会)作用吸引企业家代表参与“产学研”结合工作,目的就是首先从决策层做起,站在战略高度,与政府及企业进行沟通,重视两类组织文化的融合,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研究解决校企文化融合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设计相关规章制度,促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以高校为主,同时吸引社会层面,包括区域外其他高校、政府及企业等人员参与。委员会下设产学研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委员会的决议和在校企合作中的信息收集与发布等日常管理工作。

产学研管理委员会或包含企业代表的理事会(董事会)作为校企沟通平台,专门对接企业,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包括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促进校企共赢。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要求高校了解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培养合格人才和创新人才,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随着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的专业和课程总在不断调整,不仅需要满足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中高校专业和课程与企业生产领域的对接与校企文化融合相辅相成。校企文化融合得好,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就相关领域技术创新达成共识,有利于合作过程的相互理解。同一个领域研究和工作的人员之间,即使分属不同类型的组织,但由于其所从事工作内容的一致和类似,他们自然就会有一种熟悉感和亲近感。而高校专业和课程与企业生产一致,本身就成了校企文化进一步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5.促进高校与企业产业直接对接

建议搭建京津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大学和科研机构及时向企业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建立产业专业技术协会,引导企业提供资金,吸引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科技项目的合作。①搭建京津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高校和企业产业直接对接提供良好契机。京津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是集中高校科技进展和企业产业需求的信息交汇平台、咨询平台和联络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鼓励科技研发能力强的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并及时向企业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主动寻求与企业就相关领域展开合作的机会,与企业产业直接对接,是促进校企结合的重要途径。同时给企业提供密切关注所处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机会,以便于企业对与自身相契合的项目及时提供资金,吸引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科技项目的合作。②通过建立产业专业技术协会,引导企业提供资金,吸引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科技项目的合作,将高校与企业聚集到共同的研发生产中,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不足。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奇缺;对企业来说,关键是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开发型人才。高校与企业双方借用京津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将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产业专业技术协会能够在高校与企业产业直接对接中起到枢纽作用,既发现产业的需求,又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寻求满足这种需求的科技研发,同时还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调动相关人员讨论和分析问题,从而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有效对接。③在京津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专业协会的协调下,企业和高校、科技单位还可以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以联合组建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究并投入生产。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交流要比科研人员自己“下海”,或被企业挖走更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的长期培养使用。这种人才交流方式也应在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与设计部门之间、科研单位与高校之间进行。为鼓励科技人才双向交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如流动期间,有关人员在原单位的福利待遇不变;设立奖励基金等。④加强高校与企业直接对接,企业是龙头,研究是支撑,机制是保障。抓住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个关键,逐步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发挥主动作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的,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新型校企紧密结合模式和可进可退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大力推进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⑤可将校企结合纳入高校考核体系和企业产业研发考核体系,在高校评价及相关教师考核体系和在企业产业人员考核体系中,均把校企合作进行的科技创新、专利的拥有及每年从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作为重要内容,引导高等院校以多种形式与企业直接对接。

6.优化京津冀产学研项目管理

建议三地政府以牵头大项目为引导,建立跨地区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健全投入项目管理协作机制,共同组织项目协作管理;设立区域内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用于重点支持区域内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项目管理有利于在一定时间段内集中资金、人才等资源,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发展领域,以取得重要成果。其相对于规章制度的优点是灵活机动,便于探索问题,尝试新途径、新方法,有利于对问题的各个击破,也可以避免在采取新的举措时因考虑不周而出现较大失误。项目管理既可以和规章制度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又可以先行进行项目管理,然后把项目管理中取得的经验固定下来制定为规章制度。

三地政府以牵头大项目为引导,有利于三地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构建跨地区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由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实践,牵头大项目既可以就优先考虑的突出问题展开先行攻关,也为以后长期的协同发展和规章制度的设计获得经验,打下基础。

在跨地区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中,投入协作机制十分关键,是项目开展和持续的必要条件;项目协作管理机制则是促进项目推进的保证,必须构建相应的不同层级的项目组织机构,以协调工作进展;在大项目下,合作平台的专项基金是保证大项目中关键领域子合作项目深度和持续合作的必要条件,可以用于大项目下重点支持的领域。

在优化京津冀产学研项目管理中,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对跨地区产学研深度合作十分重要。专门的中介服务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对于研究和产业信息了解较为专业和全面,熟悉其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是重要的枢纽环节,可以有效减少科研人员和产业人员在繁杂琐碎事务性事情上的时间,使他们专注于专业工作。

另外,项目管理中项目的目标设计、预期成果、定期汇报、中期检查和最后的评估是保障项目持续有效推进的重要手段。

7.共建区域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平台

建议京津冀三地政府联合设置专项,共建一批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争取在一些国际科技前沿、涉及国家和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标志性成果。

目前,京津冀三地不少部门已经设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心或者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院等专门机构,但是这些部门设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或者研究院多是由一个组织单独设立。例如北京某大学设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院,尽管其中可能会邀请河北省和天津市的专家学者作为顾问或者学术委员会成员,但是这只是大学、研究院所之间的一种相对松散的合作,资金有限,也难以进行十分具体的分工和明确的任务划分,也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作为研究机构或者智库可以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动实践进展方面尚显不够。目前,大学、研究院所成立的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心较多,但和企业之间共同成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尚不多见,也就是说,目前来看,企业参与有限。

与一地某个单独的组织成立中心难以克服资金有限、人员调动能力有限和企业参与有限等问题相比,由京津冀三地政府联合设置专项共建的一批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在多个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第一,最明显的作用是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推动力,而且可以为专项的实施提供诸如用地、制度等很多便利;第二,资金将相对充足,可以调动多方面的资源用于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壮大;第三,有利于有效地联合企业参与,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科研和创新提供探索问题的契机,也为企业注入活力和后备力量;第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可以集中优势力量探索攻关,及时了解企业实践和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在一些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五,三地政府联合设置专项共建产学研平台还有利于在涉及国家和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队伍建设、抓准科研和实验探索主攻方向,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标志性成果;第六,专项共建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置要求具有明确的任务、负责人员、具体的攻关目标、完成任务的期限和阶段性成果,不仅重视最初的专项启动,还重视中期检查和后期评估,避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只搭建框架或只改换机构的名称,不做实事这种表面现象。

8.建设高水平大学研发成果转化高地

建议京津地区部属和市属高水平大学积极联手河北省的大学,探讨在河北省设立大学科技园、高技术产业园区和孵化基地等。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功能,而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越来越彰显出其独有的作用,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在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领域方面,大学所做出的贡献已经无可替代。

因此,从全球范围看,高水平大学大多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以此帮助专家学者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领域。这样既为专家学者腾出了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又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将研究结果投入生产,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更能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更加便利的生活。

京津地区部属和市属高水平大学数量较多,学科齐全,可积极联手河北省的大学,组建专题团队,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这在提高河北省大学的科研能力和在疏解首都人口方面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河北省地域虽然广阔,但在河北省一些科技相对发达的城市设立大学科技园、高技术产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紧邻北京和天津、地理位置临近、交通便利等。因此,把河北省建成成果转化中心,北京依旧可以保持研发中心的地位,而且这既有利于河北省的科技发展,又有利于把京津地区一部分大学的功能延伸到河北,使得一部分产业一开始就在河北产生和发展,从而疏解了首都非核心功能。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社2010-07-29电.《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