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教育资源配置

其他教育资源配置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属地管理等因素,目前北京向外地成规模输出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共享,仍需时日,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但是民办教育机构因其办学体制更为灵活,从而更具优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教育资源的融合正在成为跨区域发展的新看点。慕课是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典范,通过拓宽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可以有效降低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发展的成本,有利于促进三地教育公平的推进。

从地区发展实际出发,努力用多样化服务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1.大力引导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异地合作

建议对集中大量流动人口的在京民办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机构进行疏解,依托三地民办教育协会机制,把在京民办教育机构引荐到津冀及外地办分校,满足异地人口接受民办教育需求,减少来京培训人口。

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除了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之外,民办教育亦是推动教育多样化供给,促进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应大力引导各类型民办教育机构异地合作、资源互补、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教育服务。由于属地管理等因素,目前北京向外地成规模输出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共享,仍需时日,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但是民办教育机构因其办学体制更为灵活,从而更具优势。对集中大量流动人口的在京民办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机构进行的疏解,有利于解决首都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与此同时,要注意加快三地政府统筹协调职能转变进程,使民办教育服务尽快步入法制化轨道。

另外,依托三地民办教育教育协会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民办教育三地联手形成教育培训行业监管的基本标准和有效方式,促进此类教育服务的制度规则公平。要尊重教育规律,政府引导,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民办教育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此举不仅有助疏解北京的人口压力,同时有助于民办教育机构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将有力推动三地教育向多样化纵深发展。

2.支持在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中小学、应用技术大学等外迁

建议充分借助北京教育资源丰富、河北部分地区,如张家口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利条件,在从严控制北京地区增量的同时,借助未来交通一体化的便利,促进存量外迁,有关地区政府对此给予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教育资源的融合正在成为跨区域发展的新看点。越来越多的知名教育机构进入天津、河北办学;河北、天津分享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面向北京招徕生源。京津冀“大教育圈”在一个跨越区域边界的新平台上逐步成型。京津冀“大教育圈”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北京教育资源过于密集的局面,同时提升天津、河北两地教育资源的规模和品质,增加京津冀教育资源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吸引力。部分国外高端国际中小学校也将办学目标锁定在京津冀“大教育圈”。

因此建议支持在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中小学等向天津、河北等地辐射,存量外迁可以部分缓解北京的压力。同时,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与合作会带动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拓展教育新形式与内涵,有利于推动资源优化、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新与发展模式。相对北京教育资源丰富优势,河北部分地区如张家口等地具有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利条件,因此要因势利导,控制北京地区增量的同时借助北京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未来交通一体化的便利等,促进存量外迁。而相关地区的政府要对此给予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做好教育相关配套措施建设,促使合作与创新项目在当地生根发芽,并开创新局面。同时支持在京应用技术大学向天津、河北等地辐射,一方面有利于存量外迁,缓解北京人口压力,有利于天津、河北吸纳更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天津、河北等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3.善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建议加快实现三地学校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课程相互开放,促进教师培训网络优质资源共享,合作共建课堂教学优秀视频课件、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等教育资源库。创建京津冀互联网+教育协同发展示范区,共同开发大数据平台。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了数年的发展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而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则是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建设信息化学习平台、环境和特色资源,不仅有助于推动教学向“以学为主”的模式转变,促进终身学习;同时利用未来网络技术支撑信息化创新,建立学习与科研平台,有利于促进学科共建与科研数据共享,推动联盟高校发展,并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另外,教育信息化在人才、技术、产业、模式方面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新技术发展模式的改变,促使创新产业应用推广模式和探索思维模式发生转变。简言之,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动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比如在教育创新模式上,教学信息一体化就可以实现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实现三地学校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课程相互开放,促进教师培训网络优质资源共享,合作共建课堂教学优秀视频课件、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等教育资源库,有助于三地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共享与交流。另外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服务载体,搭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网络平台,提供形式多样的网络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及管理模式,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学习需求。而创建京津冀互联网+教育协同发展示范区,共同开发大数据平台,则有助于实现教育信息化到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完善,以及整个区域间教育资源的互补、整合与创新,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4.构建高校在线通选课程平台

建议借鉴国外“慕课”(MOOCs)经验,实现三地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远程在线资源互通机制,率先试行学习者异地在线通选课程、学分认可转换等制度,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要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实现三地教育资源共享。慕课是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典范,通过拓宽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可以有效降低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发展的成本,有利于促进三地教育公平的推进。①在三地率先建立高校慕课联盟试点,开设异地在线通选课程。三地高校各有所长,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优良的慕课制作团队,打造本校的精品慕课,不断提高慕课的教学质量、学习效果以及可信度,鼓励学生参与其他高校的慕课课程,同时还要向全社会推广证明慕课价值,尤其是三地的高校和企业,推进相关机构认可慕课培养人才。②制定三地高校慕课学分认可转换制度。当前许多高校的慕课课程存在完成率不高、教学模式囿于传统、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习体验缺失、学习效果难以评估、学习成果缺乏认证等问题,要积极尝试课堂教育和在线教育同步进行,建立完善的三地高校间学分转换和认可制度,来激励学生完成在线学习,突破慕课教育高辍学率的瓶颈。③健全京津冀各高校慕课课程共享的监督评估机制。通过云平台、大数据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表现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真正做到过程评价,一方面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绩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监督调和慕课平台的商业性和道德性的伦理冲突。④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借鉴国外慕课发展和改革经验。要充分利用京津地区优质高校聚集的优势,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全方位研究慕课的规模、学分认定、技术平台、课程设计和发展战略等。

5.建设多方位共同发展圈

建议在三地共同发展圈内,联合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督导评估,如加强骨干教师交流、师资培训和教研合作活动,三地引入第三方监测评估。三地师资力量协同发展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整体提升河北省的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

在骨干教师交流方面,三地教育部门要联合进行师资力量统筹,全局把握不同学科教师的数量、学历层次、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并结合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支出情况、学生数量、学科设置等需要,有计划地、从全局出发加强骨干师资交流,针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分层次培养建立真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优秀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培训和教研合作方面,要通过尝试联盟校、合作校、托管校等新的办学模式,继续通过联合省培、联合国培、名师带动、结对帮扶、离岗进修、校本教研、远程培训和研训结合等多种形式不断促进优秀教师成长,并带动提高河北省落后地区的教师职业水平。尤其针对京津冀基础教育资源鸿沟,三地学校可以通过自由结为京津冀基础教育共同发展学校,在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等方面,通过互派骨干教师,互相学习校本课程,通过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水平。

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面,三地教育诉求各异,导致协同存在一定困难,建议引入教育第三方监测督导机制,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力求真正发现问题,发挥长处,弥补短板,真正实现协同。

6.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互联互通机制

建议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建立相关领域学科专家数据库,建立连同三地就业信息库和大学生创客空间,开通三地教育信息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学校质量评估、人才需求等领域的权威信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三地人力资源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实际行动。①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依据三地产业互补格局,三地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并创造条件鼓励、推动和支持三地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建立相关领域的包含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人才在内的专家数据库,以方便实现三地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打通使用,加快三地在技术、项目、信息、成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聚集度,形成各个学科、专业和领域都拥有知名领军人才的良好局面,争取实现智力资源的有效对接与整合配置。②建立三地就业信息库,通过对学校质量的评估信息、人才需求信息与毕业大学生信息的全面收集和呈现,以促进用人信息与就业信息的匹配对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京津冀要建立由政府指导、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四方联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在联合人才培养、就业信息共享、校企人才互动上探索新模式,以服务好作为社会最富有生机、活力和创造性群体的高校毕业生。在人力资源服务与管理方面,京津冀要协同人才开发的战略理念,打通地方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完善包含三地人才在内的人力资源信息发布机制,建立三地通行的人力资源标准体系,实现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从业资质的互认互通。

7.引导退休教师等志愿者和非营利性组织支教

建议调动教育系统退休教师、社会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性,重点到河北困难地区开展包干或对口帮扶教育服务。①建立完善的优秀离退休教师信息库,加强对支教工作的调查研究,探索有效途径,拓宽京津智力支教河北乡村的形式,如送师下乡、进城留学、城乡双向交流、送课下乡、结队研修、调研指导、送培下乡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组织开展离退休教师对口支援河北农村的支教工作。②鼓励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支教,动员社会支持,建立京津冀社会组织志愿支教专项基金;统一和提高支教志愿者招募标准,进一步明确支教教师条件,确保支教教师的高质量,重视支教实践培训,提高支教实践主体能力;三地联合制定社会组织志愿支教管理办法,规范社会支教组织实践运行。③加强支教教师和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要完善支教离退休教师和志愿者形象管理、安全管理,加强支教教师与受帮扶学校师生的交流;三地联合组建支教评估小组,制定离退休教师和社会志愿者支教效果评估体系;三地教育部门要积极引领、协调和组织,完善教师志愿服务的激励回馈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促进教师志愿支教河北省落后地区的活动更加务实有效。④多方位创新支教实践,尤其是要改变支教中普遍存在的“无头无尾”的短期问题,争取形成广泛参与、目标明确、准备充分、有效供给、长期坚持的对口帮扶长效机制

8.联手构建教育国际化高地

建议三地政府摸清区域内教育国际化可用资源,用好用足教育服务业开放政策,合作实施“吸引海外学生计划”,力争三地留学生存量占普通高校学生比例逐渐接近世界主要城市群水平,建成国内及东亚地区最大规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高地,形成国际化教育知名品牌。①充分利用区域内国际可用资源和开放政策资源。京津地区优秀高等院校聚集,尖端行业企业比比皆是,集聚了十分可观的教育国际化资源。这些资源分散在三地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教育组织和教育相关组织中,还没有进行充分整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需要尽快收集相关信息,建立相关信息库。开放政策资源对于构建教育国际化高地十分重要,但要充分利用开放政策资源,还需要三地认真查找有哪些政策,研究这些政策如何落实和如何有利于国际化高地的建立。②合作实施“吸引海外学生计划”是争取三地留学生存量上升的重要途径。吸引海外学生计划需要在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三地的国际专家队伍力量、奖学金设计和招生宣传上狠下功夫。此外,吸引海外学生计划的重要目标不仅仅在于增加留学生规模,还在于开辟国际学生渴望学习的新的学科专业、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在于留学生的毕业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准,在于形成国际化教育知名品牌,而后者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品牌的声誉正是留学生规模扩大的重要条件。③以努力建构国际化大都市圈为契机,以国际领先或一流为标准,三地政府要联合打造一批一流的国际大学城、国际职教城;三地要发挥高等教育优势互补互助,合作建立一批高层次、高起点、小而精、开放性、国际化、多学科融合的特色学院,达到学生构成国际化、干部教师国际化、学院管理国际化的形态;要引进优秀的外国大学联合办学,联合实施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④三地还可以联合设立中小学国际学校,统一招生标准,学习国外优秀办学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方式;课程设置方面,在符合国家教育大纲规定的前提下,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推进第二语言教育,引进优秀外籍教师,营造双语教学环境,帮助三地孩童同步接轨国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