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渊源与常用平台

的渊源与常用平台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主要探讨MOOC的渊源以及国内外常用的MOOC平台。MOOC的概念起源于连通主义,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首次提出,经过发展,这种基于连通主义的MOOC被称为cMOOC,后又衍生出xMOOC和tMOOC等其他形式。MOOC还没有完全既定的概念。Open是“开放”的意思,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MOOC的学习门槛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MOOC开放性的特点降低了学习的种种限制,有利于形成全民学习的社会氛围。以上四个要素是解读MOOC的基础。

经过数年的发展,MOOC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范畴,其影响力逐渐延伸到了K-12教育领域。本节主要探讨MOOC的渊源以及国内外常用的MOOC平台。

一、 MOOC的渊源

(一)MOOC概念解读

MOOC/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Courses),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文译为“慕课”。一般情况下,在指潮流、现象时,多用MOOC;在指大量课程时,用MOOCs[1]。MOOC的概念起源于连通主义,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首次提出,经过发展,这种基于连通主义的MOOC被称为cMOOC,后又衍生出xMOOC和tMOOC等其他形式。

MOOC还没有完全既定的概念。牛津词典在线(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2013年收录了MOOC一词,释义MOOC是“一种学习的课程,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不对大规模人群收费,任何人只要决定学习MOOC,都可以登录网站并且注册学习”[2]。维基百科的定义是:“MOOC是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3]。关于MOOC的定义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都包含了“Massive”“Open”“Online”“Course”这四个要素,如图1-1所示。

图1-1 维基百科对MOOC的解读

1.Massive

Massive可翻译为“大规模”,在这里是用来形容MOOC课堂容量的规模大。提到“大规模”,便会想到其“限度”问题,就数量而言,即是否有具体的人数限制问题。目前来看,100 人的课堂相对于传统线下课堂,尤其是高校的通识课与公选课,还不算“大规模”,但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普通中小学传统课堂的容量了。在MOOC中,100人的课堂并不鲜见,1 000 乃至 10 000 甚至更多的课程参与人数也是可以实现的,“大规模”并没有明确的数字限定。

2.Open

Open是“开放”的意思,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MOOC的学习门槛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MOOC没有先修条件,只要对MOOC课程感兴趣,学生(所有学习MOOC的人,即MOOC课堂的学生,也是广义上的学生,本书中将其统称为学生)就可以通过MOOC平台选择该门课程;第二,MOOC面向所有学生,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选修MOOC课程;第三,学习成本较低,公益性质的MOOC平台是免费提供学习课程的,商业性质的MOOC平台虽然收取学习费用,但费用相对低廉;第四,没有规模限制,由于场地、教师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课堂教学规模是有限的,但是以网络为媒介传授知识的MOOC不受一般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没有规模限制。MOOC开放性的特点降低了学习的种种限制,有利于形成全民学习的社会氛围。

3.Online

Online 指MOOC课程的载体(即互联网)在线。正是因为MOOC处于网络环境中,才能实现前面“大规模”“开放”的特征。但是,只要是网络上有的课程资源就算MOOC,还是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师生交互交流才算?这个问题的答案恰好说明了MOOC与传统网络课程资源的最大不同--MOOC有师生实时交互和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除此之外,一些地区还在MOOC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地群组,方便线下的交流讨论。

4.Course

Course即课程,是构成“MOOC”这个专有名词的最后一个单词,也是中心词。它不仅是网络上分享的精品课程课件资料或课程设计,还包含线上线下从课程设计开始到教学过程结束的动态整体。它包括课程和教学的设计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制作、教学进程的管理和互动、最终评价与学分等多方面。

以上四个要素是解读MOOC的基础。当前,MOOC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cMOOC和xMOOC,其中最先出现的是基于连通主义发展起来的cMOOC,然而,最流行、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基于行为主义的xMOOC,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模型及过程有所不同,本章第三节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本书所提的MOOC主要指xMOOC,这里我们将这类MOOC定义为一种不限制参加人数、对所有在线用户开放的网络课程。这些网络课程遵循了“课前准备、组织教学、考试评价”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负责整体的课程设计,提供一系列简短的基于知识点的课程视频、阅读材料以及相关问题测试,强调双向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在线问答、测试等环节获得学生学习状况的实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获得教师或者助教的答疑。课程学习结束以后,若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则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有些MOOC平台的课程学分甚至可以兑换相应学校的学分。这种双向教学模式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质,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系统化、常态化,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单向的知识传输。

(二)MOOC的起源

1.连通主义

2005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连通主义(也译作联结主义)学习理念,其基本思想是: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4]

2008年,他与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在曼尼托巴大学一起开设了名为“连通主义与连通性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 ledge, CCK08)”的课程。该课程结合了开放内容和开放教学的思想,同时还支持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比如通过YouTube、博客、Tw itter及其他社会性软件学习[5]。为呼应这门课程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形式,加拿大学者戴夫·考米尔(Dave Corm ier)和布莱恩·亚历桑德(Bryan Alexander)提出MOOC这个概念,概念强调了大规模(Massive)、开放(Open)和在线(Online)是能够实现连通主义思想的前提[6]

2.开放教育资源运动

MOOC被普遍认为脱胎于“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OER)”运动--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提供免费教育资源[7]。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最早推行“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 OCW)”运动,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先驱,计划用10年时间把学院几乎全部的、在教学时间中使用的共计2 000多门课程的教育资源分批通过网络发布,目的在于为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在校大学生和自学者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并尝试为在线学习建立一个高效的、基于标准的典范[8]。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论坛中正式提出“开放教育资源”的概念[9],内涵是“共同发展的为全人类所适用的普遍性教育资源”[10]。此后,全世界范围内的高校纷纷加入了这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

MOOC与一般的OCW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如表1-1所示。OCW是比较单纯的网络学习资源共享,MOOC更趋向于将网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互联网+教育”学习模式。从本质上而言,OCW模式依然是传统的在线课程模式,最明显的表现是学习过程缺少互动交流和学习效果难以达成及时的反馈[11]。虽然有些公开课设置了互动交流平台,但利用率相对较低。如,我国的国家精品课程中有42.6%的课程搭建了留言板和BBS等论坛,这些课程中有69.2%的课程有留言信息,但只有2.7%课程有回复信息,平台的利用率极低[12]。另外,OCW是由教师单向授课,视频放在平台上供大家自由观看,没有学习进度和考试,有些课程资料不够完备,不提供修课凭证,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相对缺乏。

表1-1 OCW和MOOCs比较

MOOC是在OCW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它不再是单纯的网络学习资源,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深度融合,诠释了“互联网+教育”的理念。首先,MOOC是双向教学,结合练习、测试、交流与互动等内容,提供更完整的学习平台,教学环节也相对完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有问题也可以与教师或者同伴交流。另外,不同于OCW模式,MOOC并非单纯以录像记录课堂,单向传授教学内容,MOOC教师需要设计并制作课程,规划作业内容、随堂考试等,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通过课程测试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可以说,MOOC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和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OCW。

(三)MOOC的发展

MOOC发展的总体路线如图1-2所示,在开放教育、开放内容、开源软件、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等理念以及行动的影响下,OER诞生,它促使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对外开放。2008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开设了名为“连通主义与连通性知识”的课程。课程具备大规模、开放、在线的特征,加拿大学者据此提出了MOOC概念,标志着基于连通主义的cMOOC诞生。连通主义主张学生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构建者。cMOOC强调知识生成而并非知识传授,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自觉性,教师也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发起、引导和组织者,这类教学形式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相对较高。

图1-2 MOOC与开放教育时间图[13]

MIT edX:2012年5月,MIT与哈佛大学合作,在MITx的基础上成立edX。

但是,MOOC的后续发展,尤其是2012年“MOOCs之年”后的发展轨迹,已是“基于行为主义开发的优质网络课程”xMOOC占据发展优势[14]。很多课程设计者更加看中传统行为主义授课方式在网络中的可传播性,而放弃使用联通主义方法开设课程。相比较而言,xMOOC并不注重知识生成,而是旨在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类似于“搬上网络的课堂”。这种回归传统的MOOC赢得了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商业领域,迅速地占领了广阔的市场,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纷纷加盟,吸引了遍布全球的学生。一般而言,今天我们所说的MOOC通常指xMOOC。

图1-3 MOOC发展历程

Connect: 联结、连接。
PLENK: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Networks and Know ledge,个人学习环境和关联知识的开放课程。
DS106: digital storytelling106,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启动的一个在线的开放课程。
eduMOOC: 一种MOOC平台的名称。
MobiMOOC: 移动MOOC。
LAK: Learning Analytics and Know ledge,学习分析与知识(课程)。
AI-CLas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lass,人工智能课程。
MITx: MIT推出的交互式学习平台。
GAME based learning: 教育类游戏,例如:http://cn.codecombat.com/。
Knollop: 知识译语课程点评网。
CourseBuffet: 自助选式公开课索引网,是一个网络公开课索引网站。
CourseTalk: 在线教育点评网,是一个在线课程类的点评网站,用户在CourseTalk可以查看、撰写对某个在线课程的评价,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标记。
CourseM iner: 用于挖掘、搜索MOOC课程的网站。

MOOC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向高校和商业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大量的MOOC平台出现。目前,Coursera、Udacity、edX是人气最高的MOOC平台。世界各地的知名高校也加盟MOOC,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中国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MOOC敲开了世界顶尖高校的大门,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遥不可及。MOOC的飞速发展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一度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2011年12月,MOOC最先出现在美国“高等教育谍报”(Inside Higher Ed)上。到2012年,美国《时代周刊》已将该年称为“MOOCs之年”,还有的媒体甚至宣称,基于校园的传统教育的末日已经来临。

图1-4 MOOC的总体发展历程

随着关注度的持续增高,MOOC在得到人们认可的同时,也收到了很多批判与质疑的声音。与2012年对MOOC的期待与赞扬相反,2013年成了“反MOOC之年”。这些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教师,例如《高等教育编年史》(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报道的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AUP)认为MOOC侵犯了教授们的知识产权;Coursera的课程提供者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教员们也对MOOC说“不”,并且对学校和政府推动MOOC的举动感到沮丧;哈佛大学58名教授甚至联名呼吁学校关注于edX合作中的学术伦理道德问题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参与者莱瑞·约翰逊(Larry Johnson)也对MOOC能否高效互动产生了质疑,认为“MOOC不可能是传统教育的有效代替品”。约翰·巴格利(Joh Baggaley)专门撰写了一篇名为《反思MOOC热潮》的文章,通过对MOOC中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以及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他对MOOC的担忧,他认为技术会让人与人的隔阂加深,而以新技术为载体的MOOC实践也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审慎看待。也有人对MOOC的教育对象做出了质疑。虽然MOOC倡导者与开发者的初衷是向学龄期青少年提供免费而优质的教育平台,使其能够不分国界、阶级、贫富等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是从MOOC的实际运行结果看,年龄较大并且已经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群体占据了MOOC参加者的50%以上[15]

尽管出现了以上这些反对声音,但是MOOC仍被列入了越来越多高校、中小学、网络教育机构和企业以及研究者的工作和研究日程中,并且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发展。对于中国MOOC的发展而言,2013年才算是开局。到了2016年,从MOOC平台上逐渐增加的注册人数和完成人数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人们对于MOOC的关注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MOOC,并完成学习,可见MOOC的流行有其必然性。

二、国内外常用MOOC平台

(一)国外常用的MOOC平台

1.Udacity

图1-5 Udacity首页

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m)和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一起在网上开设了一门叫做“人工智能”(CS221: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课程,来自190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参与了课程学习。2012年,特龙与大卫·史蒂文森(David Stavens)以及迈克·索科尔斯基(M ike Sokolsky)一起创办了营利性在线课程供应平台Udacity,并首先推出了两门为期两周的MOOC,分别是关于机器人车编程和建立搜索引擎,吸引了约6.5万学生注册并参与学习。

2.Coursera

2011年底,斯坦福大学将3门课程免费放到了网上,其中吴恩达教授(Andrew Ng)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0万人。吴恩达教授看到了这种课程模式的前景,在2012年与达芙妮· 科勒(Daphne Koller)创立Coursera公司。公司在获得投资后,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密歇根大学达成了合作意向。同年7月,Coursera的合作伙伴增加到16个。而截至2016年7月,已经有包括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在内的118个研究机构与大学加入了Coursera,与之携手共进。

图1-6 Coursera首页

3.edX

图1-7 edX首页

2001年,MIT与微软研究院合作OCW计划,将本校课程的课件公开放在网上供任何人取用,经过多年发展,MIT于2011年12月基于OCW进一步推出了在线学习计划,命名为MITx。MITx计划是通过数字技术来支持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通过可伸缩的在线课程,提高校园以及全球的教育。[16]MITx是一个交互式学习平台,起初服务于本校学生,作为他们日常学习之外的补充。通过该平台,学生能够按照个人学习进度在线修习课程,包括学习课程材料、完成作业、交流讨论、获取课程成绩与证书。2012年5月,MITx与哈佛大学开放学习计划(Harvard Open Learning Initiative)共同成立了旨在以开放与免费的形式向大众提供优秀在线课程的平台--edX。edX的特点是沿袭了精英主义教育传统,在发展加盟组织成员方面采用少而精的精英路线。

以上三大MOOC教育平台被称作是美国MOOC的“三驾马车”。它们成立之后,便开始了各自的融资与扩张,尤其是作为营利性机构的Udacity和Coursera。平台上涉及诸多领域的MOOC课程也陆续上线。

表1-2 edX、Coursera和 Udacity基本情况比较[17]

(续表)

表1-3 国际主要MOOC平台一览表

(二)国内常用的MOOC平台

2013年是中国的MOOC元年,高校和互联网企业纷纷投入MOOC浪潮,进入在线教育产业,并开发出各种类型的MOOC平台。目前国内的MOOC平台中,最常用的有五个,分别是“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智慧树”“超星慕课”,其平台的整体比较如表1-4所示。

表1-4 国内五大MOOC平台整体比较[18]

图1-8 学堂在线首页

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宣布加盟edX,北京大学则同时与edX和Coursera签订合作协议。同年10月,清华大学上线教育平台--“学堂在线”,以及海峡两岸的5所交通大学共同推出“ewant育网”开放教育平台。2015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上线中文MOOC平台“好大学在线”。越来越多的高校或高校联盟加入到在线教育的阵营中来。

此外,网络媒体也相继推出了在线学习平台,如网易视频公开课和网易云课堂、淘宝同学等,旨在将在线教育产业化并从中盈利。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合作,推出“中国大学MOOC”平台;卓越睿新数码公司与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合作,推出“智慧树”;在线数字资源提供商超星集团推出“超星慕课”。

【注释】

[1]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4(2):39-47.

[2]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mooc.

[3]https://zh.w ikipedia.org/w iki/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

[4]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distance learning,2005, 2(1):3-10.

[5]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6]李曼丽,张羽,叶赋桂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90.

[7]吴维宇.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Coursera评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39-41.

[8]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74-78.

[9]UNESCO.Forum on the Impact of Open Coursewar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DB/OL].[2012-04-15].http://www.unesco.org/search/search_en.htm l.

[10]UNESCO.Forum on the Impact of Open Coursewar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Final Report[DB/OL].2002(7).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85/128515e.pdf.

[11]李曼丽,张羽,叶赋桂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8.

[12]唐燕儿,刘召山.MIT OCW项目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理念与运行机制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1(3):54-59.

[13]Li Yuan, Stephen Powell.MOOCs and Open Education: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2013(3)].http://publications.cetis.ac.uk/2013/667.

[14]刘菊.关联主义的网络学习观及cMOOC实践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2014(6):42-48.

[15]乔纳森·哈伯著,刘春园译.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6-130.

[16]王野.edX平台MOOC发展现状及特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17]根据李曼丽,张羽,叶赋桂等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改编。

[18]毕巧春.学习者眼中的国内五大MOOC平台[J].中国教育网络,2015(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