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郎中”来称呼医生

“郎中”来称呼医生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弄清大夫和郎中这两个称呼和医生的混用现象,就必须先要弄清大夫和郎中的来源。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坐堂看诊的医生叫大夫,而行医卖药的则叫郎中。古有“江湖郎中”一说,却没有“江湖大夫”的称呼,对此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到了今天,大夫和郎中的称谓已经比较少见,尤其是在城市和年轻人之中,大家都用医生来统称为我们看病拿药的人。

我国古文字中“医”字的写法分为两种,分别为“”和“”。我国先民造字很有智慧,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端倪,第一个医由“医”、“殳(‘殳’音同‘书’)”和“酉”组成,其中“医”代表病,“殳”代表工具,“酉”代表酒,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用工具以酒治病;而后一个“医”字则更加有趣,可以理解为使用巫术治病,这一点在古时非常普遍,由于思想意识愚昧,人们在生了病之后通常会认为是神明的降罪,所以就会请巫师来驱邪避凶。后来“医”字才经“”到“”,并最终简化为“医”。

我国古代对医生的称呼五花八门,如杏林、悬壶、太医,等等。而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唐六典》,其中有文记载,“医生四十人”,但这个医生所指,并不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医生,而是指一些学习医药的生员。到了宋朝时期,我国当时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医药事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当时的朝廷设立太医局和御药房,并设有官员专门负责宫廷内的医疗工作;在民间,朝廷也设立了专门的疾病治疗机构,称为惠民局,也由政府派遣官员负责百姓的疾病治疗。其中,负责治病的官员还分为食医、疾医和金疮医,分别负责百姓的食物安全、疾病治疗和受伤后的救护。

要弄清大夫和郎中这两个称呼和医生的混用现象,就必须先要弄清大夫和郎中的来源。其实说来很简单,大夫和郎中都是官阶的名称,在宋朝以前,各朝代多有使用,但各朝代对于官阶的使用又不统一。以当时宋朝朝廷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例,一级官员称为尚书、二级官员称为侍郎、三级官员称为郎中、四级官员称为员外郎,而太医院在朝廷中的编制大体与六部平级,但毕竟分量不一样,为了区分,太医局的一级官员称为大夫,二级官员称为郎中,三级官员称为员外郎等。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为了表示对医生的尊敬,开始以大夫和郎中这样的高级医官名称来代指医生,后来这样的做法更是形成社会风气,以至于相关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我国北方民间普遍称呼医生为大夫,并且以将“大”的音读成“大(‘大’音同‘带’)”,以示区分;而南方则普遍称为郎中。如南宋的著名文学家洪迈,就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杜泾郎中,河府荥河县上原村人也。世为医,赀(‘赀’音同‘资’)业稍给。”至于为什么造成这种差异,已经无法做出考证,但只要我们知道大夫和郎中实际上都是指医生就可以了。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坐堂看诊的医生叫大夫,而行医卖药的则叫郎中。古有“江湖郎中”一说,却没有“江湖大夫”的称呼,对此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到了今天,大夫和郎中的称谓已经比较少见,尤其是在城市和年轻人之中,大家都用医生来统称为我们看病拿药的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将医生称为“先生”,这同样属于一种尊称,只不过这种称谓使用范围更小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