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词汇教育

幼儿词汇教育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应的,幼儿词汇教育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丰富幼儿词汇;教幼儿正确理解词义和教幼儿正确运用词汇。对3~4岁小班幼儿,主要是让他们掌握一些常见常用的,与可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相联系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人称代词。因此,在不断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扩展其词汇类别的同时,成人还需要指导幼儿正确理解词义。

如果说语言系统是一座大厦,那么词语就是这座大厦的砖和瓦。所有的“砖”和“瓦”总和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词汇。我们说的每一个句子,每一段话,都是由一个个词语所构成的。一个人要想听懂别人的意思,或想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必须积累一定量的词汇。婴儿学习语言也是从理解词和说出词开始的。8、9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说话,当他们听到成人说“灯”时,常常抬头去瞧天花板上的灯,这就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灯”这个词的含义。1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开口讲话时,通常只能用单个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想让妈妈抱时,伸着胳膊说“妈妈”,或者“抱抱”;想吃水果时,指着果盘说“苹果”,等等。可见,词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幼儿词汇教育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丰富幼儿词汇;教幼儿正确理解词义和教幼儿正确运用词汇。

一、丰富幼儿词汇

幼儿词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即不断为幼儿提供大量新词,让他们去理解、记忆和运用。

(一)为幼儿提供的大量新词应以实词为主

根据幼儿词汇量的发展情况,一方面,在幼儿能够理解和运用的词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比例较大,而虚词的比例相对少得多,这表明幼儿掌握实词比掌握虚词更加容易;另一方面,从言语交际的需要看,实词往往代表物品或动作的名称及特征,具有比较确切而具体的含义,并经常作为句子的主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因此,相对于经常作为句子辅助成分的虚词而言,幼儿比较容易理解实词,而且经常有机会在交际中运用实词。

(二)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丰富词汇的具体内容应各有侧重

对3~4岁小班幼儿,主要是让他们掌握一些常见常用的,与可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相联系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人称代词。具体说,是教幼儿周围事物和常见动作的名称,使幼儿学会正确运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以及描述事物外在特征的形容词,包括大、小、方、圆;红、黄、黑、白;甜、酸、苦、辣;快、慢;痛、饿、饱、渴;以及好、乖、坏,等等。

4~5岁是幼儿词汇量和词汇类别迅速扩展的时期。幼儿对词的理解和运用已经不局限于自己的直接感知范围,因此,这阶段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实词。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借助于图片、录像或他人的表演,幼儿开始理解一些自己未曾亲身尝试的动词,如开(飞机)、念(书)、割(草)等;同时,他们也开始理解一些带抽象意义的形容词,如鲜艳、漂亮、娇气、热腾腾、硬邦邦等;此外,幼儿还可以理解和运用我们、你们、他们等人称代词,以及这、那等指示代词。在掌握事物名称的基础上,幼儿开始学习掌握事物组成部分的名称,如衣服的领子、袖口、纽扣;玩具娃娃的头、身子、手和脚;以及物品的质地和材料,如木头、铁、玻璃、棉(衣)、皮(手套)等。从这时开始,成人还可以教幼儿一些常用的量词,如个、条、件、支、辆、双等;部分简单的虚词,如“在(什么地方)”等介词,“也”、“还”、“但是”等连词

随着知觉分辨力和思维概括性的提高,大班幼儿开始越来越多地掌握反映事物细微特征的词,或者带有抽象意义的词,或者概括性比较高的词。例如,他们开始恰当地运用“深蓝”和“浅蓝”来描述颜色的细微差别;他们会用“勇敢”、“讨厌”等形容词来评价别人;他们开始尝试运用“家具”、“水果”、“动物”、“蔬菜”、“粮食”等表示事物类别的词;同时,他们还能够理解和区分一些简单反义词,如大和小、长和短、好和坏、前面和后面等。在大量增加各种实词的同时,大班幼儿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常用的虚词,如“向”“朝”等介词,及“有的……有的……还有的……”、“因为……所以……”、“如果……”等连词。

(三)在日常交往中丰富幼儿词汇

通常,成人很愿意指导幼儿认识周围事物,他们教幼儿说出各种家具、玩具、日用品、交通工具、文具、动物、植物等的名称,为幼儿描述各种物品的颜色、大小、形状、质地、用途,以及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等。在此过程中,幼儿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了解了大量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此外,成人还经常对幼儿发出指令,如叫幼儿起床、穿衣、吃饭、收拾玩具、对别人说再见等;或者在幼儿学习某种动作时对其所做动作加以描述,如哭、笑、叫、踢腿、弯腰、拍手、伸胳膊等。于是,幼儿一边听指令行动或做动作,一边在积累大量的动词,同时,他们还逐渐分清了各种人称代词(你、我、他)的含义。

当然,除了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人称代词外,幼儿还需要学习许多其他类别的词汇,如指示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等。为丰富幼儿的词汇,成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日常交往的机会,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各种词语范例,为幼儿指明词语和相应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成人也可以结合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专门的教育和指导,扩展幼儿的词汇。

二、教幼儿正确理解词义

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每个词都代表一定的含义,或指示某种事物的名称,或反映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说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正确理解每个词的含义,这是正确理解说话人意思的前提。

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幼儿往往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一些带有抽象意义的词,如把“勇敢”理解为“打针时不哭”,把穿新衣服和“过年”等同,出现词义理解上的偏差。同时,幼儿常常从字面上理解词义,不能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转义或反语。例如,把“瞎话”理解为“晚上不开灯讲话”等。因此,在不断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扩展其词汇类别的同时,成人还需要指导幼儿正确理解词义。

首先,让词和词所反映的事物同时出现,这是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词的一条重要途径。实际上,婴儿最初的语言学习基本上是通过这一途径实现的。特别对那些代表特定事物及其特征的实词,通过这种方式教幼儿理解词义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每当幼儿看见小汽车时,成人就在旁边说,“你看,一辆红色的小汽车”。几次之后,幼儿自然而然就知道,尽管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车都叫做“小汽车”。同样,每当孩子看见红颜色的事物时,成人都在讲话时提到这种颜色,如“红衣服”、“红帽子”、“这个是红颜色的”、“红苹果”等,那么孩子慢慢就会把“红”这个词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来,理解“红色”的含义。其次,对一些不太常见的词语,当相关情境偶然出现时,如果成人能抓住机会,及时给以指导,也可以使幼儿很快掌握这些词的含义。例如,一位老师带本班幼儿外出参观,途中路过一段泥泞的道路,于是老师对幼儿说“泥泞的道路,真难走”。在返回途中再次经过这段路时,一些幼儿就开始学用刚刚听老师说过的“泥泞”一词,形容这段道路。再次,对于幼儿不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亲手触摸的事物,成人可以借助图画、录音录像等媒介,为幼儿提供直观信息,帮助幼儿将这些事物的名称及特征与相应的词联系起来,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词的含义。例如,借助照片、图片或录像,我们可以使南方的小朋友们了解“冰天雪地”的样子。最后,随着年龄增长,随着语段(文学作品)学习经验增多,对年龄稍大的幼儿,成人可以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自己的已有经验理解新词的含义;或者直接用孩子已经理解的语言向他们解释新词的含义。如孩子已经通过故事理解了“迷路”的含义,下一次当故事里出现“陌生”时,成人就可以给孩子解释说,陌生的地方是指小朋友不熟悉的地方,在陌生的地方很容易迷路。

三、教幼儿正确运用词汇

经过3岁前的学习与积累,幼儿已经能说出1000多个词,但是幼儿在运用词语时经常出现错用的情况。例如,有的幼儿听人们常说“吃过饭了”,“睡过觉了”,于是在表达“已经说过‘再见’了”时,就说“再过见了”;还有的幼儿把“彩电”说成是“花电视”,把“鱼鳍”说成“鱼翅膀”,等等。幼儿之所以常出现用词不当或者用错词的情况,一个原因是他们积累的词语太少,如果一个幼儿根本没有听过“彩电”这个词,他当然不会说“彩电”,只会自己造出个“花电视”;另一个原因是,幼儿对词义的理解不准确,有夸大或者缩小的缺陷,以“翅膀”为例,幼儿只从它的外形去理解,因此会把它误用到鱼身上。第三个原因是,幼儿在积极尝试自己发现的构词规则时,出现了规则泛化的情况,像“再过见”就属于这一类。

针对幼儿错用或者误用词的几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教幼儿正确运用词。

(一)正确地示范

1.用词命名

在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时,配以相应的言语说明,使幼儿了解周围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名称。这样当他们想说某件物品,描述某个动作、某种场景时,就知道应该如何称呼,不会出现不知如何表达而选错词的情况。

2.语法规范

教师在对幼儿讲话时,要尽可能做到讲话不出现语法错误,以免给幼儿错误示范。

(二)及时地反馈与纠正

通常幼儿不喜欢别人直接指出他们的用词错误。如果教师生硬地指出幼儿说错了某个词,则有可能打击幼儿尝试用词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当幼儿用错词时,教师的反馈要讲求艺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的间接示范,例如,“哦,你是说你已经跟阿姨说过‘再见’了”,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就提醒了幼儿这个词该如何表达,而不是说“再过见了”。

(三)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情境,鼓励幼儿积极词汇的运用

每个人所掌握的词汇都可以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两大类。积极词汇指人们既能理解又能主动正确运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人们只能理解不会主动说出的词。让幼儿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是提高幼儿词汇运用能力的一条必要途径。也就是说,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机会,引导他们运用自己学过的词表达思想感情。

幼儿在日常交往及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词汇,但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幼儿有许多学过的词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于是这些词语作为消极词汇留存下来,如果教师能为幼儿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并联系以前学过的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将可以帮助幼儿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例如,春天到来的时候,教师带幼儿去公园、草地、山脚、溪边……启发他们联想以前听过的和春天有关的故事、散文或儿歌,看看眼前的情景和这些作品所描绘的景象有没有一致的地方,鼓励幼儿用他们能够想到的词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比如在春天的池塘边,幼儿可能学着用一篇散文中的一些词句描绘自己眼前的事物:暖融融的阳光、嫩绿的叶片、金黄的迎春花……

有时,通过“现学现用”,边听边复述的方式,也可以帮助幼儿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例如,有些幼儿园老师安排幼儿轮流做“天气预报员”或“新闻广播员”,负责向其他幼儿报告当天天气情况,或报告班里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了使自己更像真正的“天气预报员”,幼儿会主动记忆有关天气的种种术语,如晴、阴、多云、小雨、气温、摄氏度等,并在其他幼儿面前把这些词汇讲出来。也许一开始幼儿靠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但经过老师指导,他们一边观察天气实况,一边学说相应的词句,慢慢地就把这些词汇变成了自己的积极词汇。

此外,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收集幼儿运用词汇的实际情况,弄清楚幼儿比较容易用错哪些词、容易混淆哪些词,分析其错用或者误用的原因,以便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