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父母的过度心理依赖

对父母的过度心理依赖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青的爸爸来晚了,已过了开饭的时间,阿姨邀没有走的孩子们一起用晚餐。回到了餐桌旁,阿姨心里仍在纳闷青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事。青青的父母应当对孩子的心理压力有所警觉,帮助她调节一下生活的视野,将她的情感寄托扩散到广阔的范围,给她的生活找到更多的情感支点。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包括对其心理上的独立性的培养。心理上的独立性实际是自信心的一种表现。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很难具有真正的独立性。心理上的独立性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有些是不为人所注意的。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青青在阿姨家玩,爸爸说好晚餐前来接她。阿姨家聚集着一群7、8岁的孩子,大家跑进跑出玩得十分开心。青青的爸爸来晚了,已过了开饭的时间,阿姨邀没有走的孩子们一起用晚餐。其他小朋友都很高兴地涌进厨房,围桌坐下,惟有青青望着窗外逐渐黑下去的天空皱起了眉头。

“青青,怎么啦?不舒服吗?”阿姨与青青一家极熟,看青青愁眉不展,不由关切地问到。

“没有,我担心我爸爸,这么晚还不来,会不会出事故了?”青青的眼泪开始冒出来,一脸恐怖的样子。

“不会的。”阿姨真的很惊讶,她小小年纪会这样想。

“还早,或许有什么事情耽搁了。先吃饭吧,吃完饭爸爸就来了。”

“不,我不想吃,我要等爸爸。”

阿姨只好离开她去照顾其他孩子,让她独自留在客厅。回到了餐桌旁,阿姨心里仍在纳闷青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事。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可靠的安全屏障。在他们眼里,父母是最有力量,最有办法的,他们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一切的打击与伤害。幼童需要在这样的心理安全网的保护下,逐步建立起自信与自卫能力,最终脱离父母的安全网,成为一个有心理防护能力,有独立性的成人。因此对一个幼童来说,出现十分依恋父母,离开父母就心神不定的情况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应当越来越少,孩子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独立性,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支持他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而非时时被各种恐惧所包围。到了青春期这个年龄,仍对父母的安危表现出没有太多理由的担心,便有些值得注意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心理学家在分析这类情况时提出:一个人担心会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是十分正常的,但如果这种担心是如此之强烈,以致当你与所爱的人不在一起时便会常常为这种担心所困扰,这种担心甚至达到了干扰你正常生活的强度与频繁度,这种情况就不是正常情况了。引发这种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你将个人的生活价值和意义附着在你所惦念与热爱的人身上。他(她)的死亡意味着你所为此生存的意义的完结。

孩子对父母多少会有这种心态。他们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为了让父母知道,满足自己对父母的一种心理愿望。有的孩子努力地去表现自己,是为了让父母看到自己某些方面的成功,但也有的孩子则拼命捣乱,因为他怀疑父母对他的爱不够深厚。当一个人对自己所深爱的人的生死担忧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冻结”,甚至会因此怀疑生活的意义,因为在他看来,生活的舞台是那么的脆弱,只在一瞬间所发生的事故,便会带走全部的生活意义,如果是这样的话,又有什么必要去努力工作,追求生活呢?

青青还只有8岁,她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认识与感触,但是如果她将太多的情感寄托放在父母身上,听凭飘渺无边的恐惧毒害自己童年的快乐时光,可以想见,她不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乐观看法的孩子,而且这样的心态会使她变得格外脆弱,经受不得意外的打击。

青青的父母应当对孩子的心理压力有所警觉,帮助她调节一下生活的视野,将她的情感寄托扩散到广阔的范围,给她的生活找到更多的情感支点。同时请家中的老人为她讲一讲自己的人生经历、家族的历史,帮助她认识到生命的连续性,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向前。当然这一切教育的最有效支持在于让孩子懂得父母对她的爱是永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