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遇到问题学生正确处理方法

教师遇到问题学生正确处理方法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讨论式学习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主要形式,也随之活跃起来。不少学生通过讨论式学习能找到自信心,甚至思维的特殊性也有表现的空间。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认识到要运用好“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还要做好以下几点:1.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邵静

★ 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讨论式学习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主要形式,也随之活跃起来。我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之初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备课不适应,传统备课仅仅考虑教师怎么教,沿着教这条线索容易备课,而现在沿着“问题与讨论”这条主线备课,总觉得找不到方向;其次是上课不能照搬教学设计,因为讨论点的确定往往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比以前高多了。

我在自己上课和听课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时课堂虽也采用了讨论式学习,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l分钟,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就一拍手“好!”“停!”这种“假讨论”现象还比较突出。或者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除了这种“浮躁的讨论”,还有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具有讨论的价值等问题,比如讲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这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直接获得的知识,没有讨论的价值。

★ 问题的初步解决

1.教师首先要革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师生双方都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讨论式学习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听”、“说”、“读”、“讲”、“做”等各方面素质锻炼的机会,特别是“说”和“讲”的素质。不少学生通过讨论式学习能找到自信心,甚至思维的特殊性也有表现的空间。因此,尽管讨论法用时较长,教师也应舍得让出时间和空间,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控制课堂的角色。

2.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问题是否恰当,关系讨论的质量。好的讨论题首先必须表述准确,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所要讨论问题的核心。其次是具体,有代表性。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设计问题主要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具有讨论的价值,题目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例如,在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但为什么说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3.努力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在讨论学习中,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多向、自由的讨论。教师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要走下“神圣的讲坛”主动参与讨论,做好指导和引导。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还要善于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当学生讨论不到点子上时,教师不要指责和嘲笑,要加以正确引导。对于胆小、缺乏信心的学生,可以通过开展竞赛问答,增强他们提问的胆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 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讨论式教学效果显著。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认识到要运用好“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讨论的问题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讨论式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了讨论方法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阐述问题?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等等。

2.及时把握讨论时机。常言道:机不可失。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是安排讨论的良机。

3.合理调控讨论过程。要使讨论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讨论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