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有“法”(二)

读书有“法”(二)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些人看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干脆做起了强盗,一时间嘉定城里城外抢劫的案件时有发生。陆世仪接任嘉定知县后,为了维持县内的治安,抓了一大批强盗,监房都塞得满满的。陆世仪了解情况后,认为破“山中之贼”容易,破“心中之贼”就难了。要杜绝盗患,必须攻心为上,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有一天,陆世仪掏出一叠铜板,叫差役买了几十斤黄楝头,用盐水腌了起来,同时还写了一篇《劝盗文》。

人物名片

陆世仪(1611——1672),字道威,号刚斋,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被誉为“江南大儒”。

故事流传

嘉定平盗

乾隆初年,嘉定城由于受到战乱的影响,农田里的野草长得比人还要高,路边到处蜷缩着无家可归的乞讨者。有一些人看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干脆做起了强盗,一时间嘉定城里城外抢劫的案件时有发生。

陆世仪接任嘉定知县后,为了维持县内的治安,抓了一大批强盗,监房都塞得满满的。陆世仪了解情况后,认为破“山中之贼”容易,破“心中之贼”就难了。要杜绝盗患,必须攻心为上,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有一天,陆世仪掏出一叠铜板,叫差役买了几十斤黄楝(liàn)头,用盐水腌了起来,同时还写了一篇《劝盗文》。第二天,他让差役把黄楝头分发给牢中的犯人们吃。过了一顿饭的工夫,陆世仪问犯人们:“黄楝头味道如何?众犯人异口同声回答:“先苦后甜。”陆世仪从口袋里摸出《劝盗文》,大声念道:“尔等一念之差,不安生理,就做出此等事来,受尽苦楚。然人心无定,只要将此心改正,启迪良知,重新做个好人,依旧可以成家立业……”文章读到一半,犯人们都笑了起来。陆世仪又说:“本官把你们关起来,实属无奈。不过,你们也应像刚才吃的黄楝头一样,先苦后甜。嘉定城里现在没有主人的荒田有很多,本官准备将无人命血案者一律放出,把荒田分给你们,一年内不纳税。你们意下如何?”犯人们齐声高呼:“好!”

陆世仪吩咐差役将牢门打开,犯人们纷纷出了监牢,开垦荒田,加上这一年又是风调雨顺,生活安定了,强盗也逐渐减少了。嘉定的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家训再现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

——节选自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①十五:这里指十五岁。

②物欲:对物质的欲望和追求

③既:已经。

④当:应该。

【译文】人有记性,也有悟性。在十五岁以前,人们对事物还没有强烈追求的欲望,知识还不是很多,(这个时候)要多记一些东西,少悟(想)一些东西。在十五岁以后,知识的积累已经足够多了,眼界也开了,对事物也开始有了追求的欲望,(这个时候)要多思考一些东西,少记一些东西。因此,所有值得读、应该读的书,最好都能在十五岁以前读熟。

师者新说

读书需要有记性,从而能把读过的东西牢记在心,吸收消化,变为营养,以充实自己的知识。读书也要有悟性,要把已经熟悉的东西比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悟出些道理来,以深化自己的认识能力。但是,在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记性和悟性的好与差是不一样的。

陆世仪在家训中告诉我们,十五岁是一个人成长、发展、变化的重要分界。十五岁之前,应当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之后,应当多悟性、少记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在小的时候,因为精神专一没有杂念,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这个时候读的书,我们记忆最为深刻,也最不容易忘记。所以陆世仪建议我们在十五岁之前,要多读书,所有值得读、应该读的书,最好能在这个阶段把它读完。而等到十五岁以后,再去读书,便会容易忘记,记忆也不会深刻了。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逐渐变得强大,所以可以多一些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记”是积累知识所必需的,是“悟”的基础,不能走马观花;“悟”要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记”的发展深入。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学有所思

陆世仪认为在不同的年龄段,读书方法是不一样的,十五岁以前重在记忆,十五岁以后重在思考。你认同他的看法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