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牧业生物灾害成因及其基本特点

农牧业生物灾害成因及其基本特点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多种病虫灾害的发生不仅增加了灾害防御的难度,而且也加重了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损害。毁灭性的黏虫危害有转为常发性危害的趋势,范围遍及全区山川各地。
农牧业生物灾害成因及其基本特点_宁夏自然灾害防灾

三、农牧业生物灾害成因及其基本特点

(一)宁夏农牧业生物灾害的基本特点

1.农业生物灾害

(1)种类多、分布广、危害严重

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耕作制度等方面的变革,以及气象条件的变化,近年来病虫草害种类不断增加,严重发生频繁、危害损失加重。据统计,2000年全区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197.73万公顷,损失粮食215277.75吨,油料4065.8吨,其他作物98797.68吨。2001年全区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172.77万公顷,损失粮食171832.52吨,油料4366.98吨,其他作物56678.47吨。2002年全区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229.38万公顷,损失粮食235547.56吨,油料5494.89吨,其他作物55058.15吨。2003年全区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240.13万公顷,损失粮食266894.76吨,油料19029.32吨,其他作物71459.74吨。严重地影响着全区农牧业生产。

(2)突发性强、成灾率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灾害进入新的高发生危害阶段,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成灾是一个动态的周期变异过程,具有自然灾害共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随着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出现频率的加大和持续时间的增长,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不合理干预,种植业结构连续调整,耕作方法的不断变革,宁夏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有害生物的成灾频率明显增加,致灾强度逐步加剧。

(3)常发性病虫草害居高不下,成灾性病虫草种类不断增加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小麦危害较严重的病虫害主要是小麦黑穗病、锈病、地下害虫、黏虫、吸浆虫,水稻以稻瘟病为主。70年代以后,灌区种植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先增加一定面积的麦后复种小糜子和麦套大豆,后期开始引进试种麦套玉米。70年代初又大批调运小麦品种,引进了一些感病品种,小麦病虫害除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些以外,麦蚜、小麦全蚀病又成为常发性重要害虫。20世纪80年代是全区农牧业发展较好的时期,随着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耕作制度改革以及良种的推广普及,小麦产量由过去的百十千克低水平提高到150~200千克的中产水平,麦田小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了生态结构的变革和演替,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程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十年间,成灾性病虫除了小麦腥黑穗病、麦蚜、地下害虫、稻瘟病等种类外,造成全区性流行的有小麦条锈病、黄矮病、白粉病、在部分地区成灾的有小麦赤霉病、全蚀病、小麦吸浆虫、玉米螟、水稻恶苗病等。这多种病虫灾害的发生不仅增加了灾害防御的难度,而且也加重了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损害。如小麦赤霉病,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病害,由于宁夏推广麦套玉米耕作制度,为小麦赤霉病菌的生存和越冬创造了条件,致使灌区成为小麦赤霉病的常发区。小麦白粉病过去宁夏几乎无任何记载,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时有发生,由次要地位上升为主要病害,并于1989年在全区流行。随着麦套玉米面积的逐年扩大,使麦田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为蚜虫提供了稳定的越夏、越冬环境。小麦吸浆虫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联防工作后逐步被控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区流行病害如锈病、黄矮病和区域性病害如白粉病发生危害程度下降,远距离迁飞害虫和老病虫的危害趋稳。水稻仍以稻瘟病为主。而一些新发生的病虫如叶螨、玉米霜霉病、玉米大斑病已成为影响宁夏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干旱少雨,气温偏高,尤其是夏秋气温偏高,导致玉米叶螨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4)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出现新的病虫草害问题

随着自治区农牧业种植业的调整,带来不少新的病虫草害问题。如随着药材种植业在宁夏的发展,不少药材病虫害出现,严重影响着全区药材生产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苜蓿病虫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苜蓿的生长。另外,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一些次要病虫害逐步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如玉米二斑叶螨的暴发危害,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首要生物灾害。

(5)一些重大病虫草害流行和危害动态发生了改变,呈非常态发生;一些间歇性或偶发性病虫草害,发生频率增加,存在着大发生态势。

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许多病虫草害的发生呈反常态发生。如原已控制,在年际间又可能复发的小麦吸浆虫、腥黑穗病等随着气候的变化,存在着暴发的态势。毁灭性的黏虫危害有转为常发性危害的趋势,范围遍及全区山川各地。草地螟近年在北方广大地区不断暴发。

(6)新的检疫性病虫草害传入,并扩大蔓延

据记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入宁夏境内的农林重要病虫草害不少于35种,其中大多数已“安家立业”,成为宁夏农林生产的严重生物灾害。如光肩星天牛的传入,造成宁夏灌区第一代农田防护网的彻底毁灭,现仍继续威胁着第二代农田防护网和“三北”防护林的生长。在生产中引起重大危害的还有水稻白叶枯、小麦全蚀病、菜刺粉等。1985年后传入的有:甜菜丛根病、葡萄根瘤病、向日葵霜霉病、苹果全爪螨、葡萄斑叶蝉、亚麻毒麦等。20世纪90年代传入的重大病虫,如美洲斑潜蝇、玉米茎腐病、玉米霜霉病等,蔓延极快,难以防治。

(7)主要病虫的抗药性普遍增强,防治难度加大

由于连年用药,全区许多病虫草抗药性明显增强,象麦蚜,黏虫,麦田杂草的化学防治用药量成倍增加,有些农药用量已达到极限,而防效则明显下降。果、菜、粮食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2.动物疫情

(1)老病抬头,新病不断

过去已经控制的疫病如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猪瘟、鸡新城疫、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现在重新抬头,呈现扩散蔓延之势。新发疫病多数是输入性疫病,也有过去存在、现在才被认识发现的。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疫病发生流行,如H9型禽流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鸡J亚型白血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2)非典型性流行增多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流行特征不典型。有些疫病流行强度变弱,由大流行形式转变为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形式,如猪瘟、鸡新城疫、羊梭菌病等;有些疫病流行强度变强,如一些细菌病;有些发病季节发生变化,如冬季发生猪丹毒等。二是临床症状不典型。有时候一些疫病症状复杂化,很多疫病出现一病多型的现象,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猪瘟等;另一个变化是持续性感染疫病越来越多,带毒现象相当普遍,几乎所有疫病都存在持续感染、长期带毒的问题,造成自然环境被长期污染,使动物疫病流行形式和临床症状发生改变。

(3)季节性

全区动物疫病的发生呈常年散发态势,但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和自治区动物疫病防治的特点,一些疫病的发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如猪瘟夏季的5~7月份和秋冬之交的9~11月份,仔猪价格较低,补栏量大,而全区的动物防疫工作常采取春秋两季防疫的方式,一些补栏仔猪没有得到及时的免疫注射,抗体保护水平低,容易造成猪瘟的发生和流行,2001年5~7月、9~11月全区猪瘟发病645头,死亡334头,分别占全年发病、死亡数的74.3%、63.1%;鸡新城疫主要在5~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牛、羊梭菌病在每年2~4月份枯草季节,由于饲养方式和饲料的变化,牛、羊胃肠道环境改变,容易发生梭菌性疫病并引起死亡。

(4)流行形式发生变化

多年的防疫工作使得多数动物疫病的流行形式发生了改变,由流行性转为地方流行性,或由地方流行性转为散发,有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消灭,如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牛瘟、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另外,由于现代饲养管理模式的推广和饲养动物种类数量的变化,某些动物疫病逐年减少,如马属动物疫病、家畜寄生虫病;而家禽疫病有时呈爆发流行态势,如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炎。

(5)地域性

某一地区的某种动物饲养量大,流通频繁时,这种动物的疫病发生就较多。川区发生的动物疫病以猪、鸡传染病为主,山区则以牛、羊传染病发生较多。

(6)输入性

一些地方在异地调入动物时,对调入地动物疫情没有详细了解,检疫不严格,致使调入动物染疫,造成本地动物疫病发生流行。我区猪蓝耳病的发生流行就是从外省调猪时将疫病带入,造成中卫、中宁等市县猪蓝耳病的暴发流行。

(7)营养不良性

主要表现在羊只的发病上,由于羊只饲养主要集中在贫困山区和干旱地区,群众经济基础差,羊只饲养以放牧为主,精饲料能量蛋白和矿物质、微量元素添加不足,尤其到干旱枯草时间,羊只体质乏弱,抵抗力低下,不能抵抗病原的侵袭,造成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8)饲养管理落后

饲养管理水平是决定动物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饲养水平差,圈舍卫生脏,环境不干净,给疫病的流行创造了机会,在猪、鸡的规模饲养户往往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9)应激性

一些条件致病菌在气候突变或饲料改变时,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发生流行,如猪丹毒、猪肺疫、牛羊梭菌性疫病等。

(10)条件致病菌和常在菌的危害增大

在人们精力主要投入到致病微生物的危害时,那些不被人们重视的条件致病菌和常在菌的危害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了,如大肠杆菌病、牛魏氏梭菌病、沙门氏菌病等,规模越大的饲养场这类疫病越容易爆发,造成较大的危害。

(二)农牧业生物灾害成因分析

1.农业生物灾害

(1)自然致灾因素

气象因素是农业生物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表现为冬季变暖,有利于各种有害生物的越冬,为来年春季生物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基数。春季气温回升早,有利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中国北方地区连续干旱,旱生生物大量增多,湿生生物数量不断下降,天敌大大减少,引起一些旱生性生物的爆发与病害流行。

(2)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时,忽视对生物灾害发生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在作物品种选育和推广过程中只重视高产,忽视抗病性。推广的许多作物品种多数都是感病的。复种指数的提高,难以轮作,使土传病害加重。偏施氮肥,使作物抗病性下降。保护地生产的发展为有害生物越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更加难以防治。农田肥水条件的改善,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等都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种苗乱调乱运和检疫制度的不健全,使不少检疫性病虫害广泛传播蔓延。

农业生产中的短期行为,忽视农业生产的基本建设和生物灾害的防治。由于农民的掠夺式的经营,忽视用地养地,只想少投入多产出,必要的投入也不投入了。如耕层变浅,有机肥减少,田间排灌能力差,秸秆就地焚烧,田间管理放松,有害生物防治抓得不紧等。这种掠夺式的经营又诱发生物灾害的发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新的作物和作物品种的不断扩大和引进,新的有害生物的不断出现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同时在新的物种和作物品种引进中,缺少对生物特性的深入了解,或者植物检疫执行不力,导致新的病虫草害不断出现,危害加重。因此有害性生物入侵是近年来生物灾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预防生物灾害的意识淡薄,防治技术水平低

农民和基层干部对预防生物灾害的意识淡薄,往往到生物灾害发生时才想到防治,这时防治往往花钱多,效果不好。另外,防治技术水平低,广大农民得不到防治技术的科学培训,不懂防治技术,乱用农药,加大成本,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引起人畜中毒,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

(4)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低

有些领导和决策部门对生物灾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常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忽视防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措施。

(5)农区鼠害防治滞后

由于受经费、认识等因素影响,宁夏多年来没有开展大规模统一灭鼠工作,加上退耕还林草等有利于鼠害生存繁衍,宁夏鼠害危害程度在全国属危害较重省份之一。全国农田鼠害防治指标为3%,农舍鼠密度防治指标为2%,2003年宁夏各地调查,发生严重地区农田鼠密度平均达13%,农舍鼠密度平均达14%,一般也在5%以上。

2.动物疫情

(1)病原体变异是造成非典型发病的主要因素

病原体变异包括毒力变异、抗原变异和产生耐药性等三个方面。病原体毒力变异是双方面的,毒力变强使症状加重,流行强度增大,病死率增高,如鸡法氏囊炎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等;毒力变弱,使症状、病变减轻,病死率降低,流行强度减缓,如出现的中等毒力、弱毒力毒株引起的慢性猪瘟和中发型、缓发型鸡新城疫等。抗原变异导致新的流行血清型,使现用的疫苗针对性不强,造成免疫缺陷,产生的免疫力不能有效地保护动物;耐药性变异主要是一些细菌病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产生耐药性而使得治疗或预防性治疗效果下降。

img8

图1-6 消毒家畜圈舍

(2)防疫不到位

对一些危害较大的动物疫病如猪瘟、牛羊梭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比较主动,但对一些流行强度不大的疫病没有真正做到预防为主的原则。散养动物的饲养户防疫意识非常淡薄,不能主动接受免疫接种工作,造成动物抗体水平低下,没有抗病能力;而规模饲养场(户)则主要表现在免疫程序混乱,更不能进行及时的抗体水平监测,对畜群免疫状况不能全面掌握,一旦发生传染病,动物不能得到确实的保护。从近2年疫情发生统计来看,散养动物发病死亡数远远高于规模饲养动物的发病死亡数。

(3)兽医队伍技术落后

全区兽医队伍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防疫、检疫、监测手段落后,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大批从区外或国外引进的种畜禽、奶牛和动物产品,没有进行严格检疫或者由于检疫手段落后根本就没有检出疫病,甚至对某些疫病没有形成检疫意识,把许多动物疫病带入宁夏。同时,由于技术落后,对一些新发疫病缺乏系统的深入研究,不能充分掌握这些疫病的流行规律、病原体的变异现象及变异规律,因此当发生新的动物疫病或以前有的动物疫病以新的面貌出现时,往往造成误诊或错诊而贻误防疫战机,或者使免疫效果参差不齐,甚至造成免疫失败。

(4)动物防疫工作还未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重大动物疫情的控制还在靠一时战役来解决;动物疫病防治经费得不到解决,加大了业务部门控制动物疫情的难度;监督乏力,对无标无证动物的处罚力度不大,对防疫法规、条例的贯彻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强制手段;由于缺少自上而下的疫病净化目标、手段,疫病净化工作举步维艰;动物检疫资金、设备等硬件投入极为欠缺,检疫阻力大,动物检疫人员严重不足,工作强度大,规范管理抓落实不够,检疫把关不严,乡级报检点作用难以发挥等问题,皆是由于兽医工作没有得到有力落实,工作衔接、监督机制、经费投入、人员待遇没有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造成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防疫工作被动,致使动物疫病不断发生。

(5)没有建立动物疫病应急机制

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突发的特点。疫病的发生最初具有范围小、损失轻的特点,但是一旦传播蔓延,其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一般来讲,控制扑灭初发疫情需要30~300万元,一旦传播开来,则需要3000万元以上。近20年来,宁夏新发生11种动物疫病,与全区没有建立有效的动物疫病应急机制有关。

(6)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不足

到2004年底,全区饲养畜禽约5000万头(只),而全区动物防疫投入不足500万元,每头(只)动物的防疫费不到0.1元,而每种动物所要防疫的疫病有2~10种之多,因而动物防疫经费远远不足,致使许多疫病得不到有效地防治,发病死亡损失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