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烤烟与生态

烤烟与生态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烤烟与生态——以云南大姚县石羊镇为例付 春2010年2月,笔者作为云南省第四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被下派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石羊镇杨家箐村委会。针对这些情况,有必要对烤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笔者草拟了一份问卷进行调查。而大姚县414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0%的是山区,79%的土地为林业用地。这时期的烤烟生产主要集中在山区。
烤烟与生态_以云南大姚县石羊镇为例_中国西南地区灾荒

烤烟与生态(1)——以云南大姚县石羊镇为例

付 春(2)

2010年2月,笔者作为云南省第四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被下派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石羊镇杨家箐村委会。此地在2009年以来的大旱中旱情较为严重,发生了人畜饮水困难,就连大龙潭、小龙潭、乐此箐、上碧么等一些地名与水密切相关的村庄都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这些地方恰恰是烤烟种植较为发达的山区、半山区。而相隔这些地方不到30公里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及宾川县地界,与杨家箐村委会同属山区、半山区,地质结构也基本相同,但这些地方由于没有硬性规定种植烤烟,其地虽然也受旱灾影响,但植被保护较好,人畜饮水基本能够解决。在石羊镇,当地政府和农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非常高,当地从种植烤烟地块的准备、堆肥、育苗、烤烟预整地、移栽、中耕管理等等一系列行为都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我们下乡人员也和当地村委会干部一起参加这些工作。同时,在大旱之时,地方基层组织分发救灾物资和救济粮也优先考虑烤烟种植大户。而在2010年如此干旱的情况下,还是硬性规定在5月底前必须把规定的烤烟亩积落实,完不成任务则要问责。这样,在杨家箐村委会,部分农户只有用骡子驮水去浇地(3)。针对这些情况,有必要对烤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笔者草拟了一份问卷进行调查。从近半年的调查结果来看,部分烤烟种植较为发达的山区半山区,这些地方的人畜饮水困难,除了自然因素外,在山区大规模种植烤烟,并用柴烘烤烤烟导致森林大部分被破坏,山林涵养水土的能力下降,也是导致人饮水困难的重要因素。

烟草产业就世界层面而言已经是夕阳产业,但在云南,烟草仍然作为支柱产业,是云南财税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玉溪、红河、楚雄等地,部分县(区)仍然存在“烟草财政”之说。在1996年国家对烟草产业实施“双控”之前,部分县(区)的财政基本上靠烟草产业支撑。因烟草垄断暴利,烟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大姚县烤烟种植面积最高峰为1993年,达到了74560亩之多。1997年大姚县烤烟产量达到了11158300公斤,首次突破1100万公斤,收购总值也超过了一亿元,当年仅上缴国家利税就达3400万元。在大姚县石羊镇,1957年的烟叶产量仅为58850公斤,1997年产量达到了1144600公斤,40年时间增长了近20倍。可见烟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较快。而大姚县414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0%的是山区,79%的土地为林业用地。其中石羊镇40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5%以上为山区、半山区,因此烤烟种植的区域不可避免地要向山区、林地发展,毁林开荒也在所难免。(4)

石羊镇,古时称白盐井,系蒙氏时有羝舔土,掘井取卤得石似羊而定名。按照清代几部《白盐井志》和民国《盐丰县志》的记载,追溯历史渊源,始于汉,属越巂郡。唐初置泸南县,后更名为盐泉县,属姚州都督府统辖。元初设提举司,属姚州统辖,明属姚州军民府,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改名为直隶提举司,仍属姚州统辖,直至清末。民国元年(1912年),始设盐丰县。1958年,盐丰县区域合并入大姚县,今为县辖镇。而白盐井自西汉凿井采盐以来,就是云南井盐盛产地。据《南诏野史》记载:“盐井,滇共四十处,惟姚安白井、楚雄(府)黑井最佳。”所以“黑、白二井课税甚多,余不及焉”,且“白井争如黑井好,一斤水煮半斤盐”。(5)因白井盐质地优良,味美香醇,而有“美井”之誉。元、明、清三代,滇西、滇西北地区的宾川州、云南县(今祥云)、邓川州、赵州、永平县、蒙化府(今巍山)、弥渡、鹤庆州、永胜、丽江府甚或今迪庆藏区等地的食盐基本上为白盐井供给。白盐井周边地区属自然生态脆弱带,历史上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和不合理的甚至是掠夺性的资源开发利用,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白盐井所产之盐为井盐,以煮熬卤水的方式生产,而熬盐的燃料主要来自山林的木柴和薪炭。白盐井近两千年以柴熬盐的历史,导致白盐井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大大减少,加之周边地区的地质因素,生态修复能力较差,使得生态环境在熬煮盐水过程中受到严重破坏,出现童山濯濯的局面。因森林被大规模砍伐,水土涵养能力大大降低,逢水必涝,逢旱必灾。(6)历史上,白盐井地区的旱涝灾害交替发生,(7)几次大规模的洪涝灾害使白盐井地区成为一片泽国,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洪涝灾害,使得沉淀了两千多年历史与文化的文献名邦在大水中化为乌有。可以说,石羊的历史是因盐而兴,也是因盐而亡。对于井盐生产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详见周琼教授的《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其中就对清代白盐井地区熬盐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南大学的徐艳在蓝勇教授指导下写就的硕士论文《明清金沙江下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西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中,也涉及地处金沙江下游的白盐井熬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邓贤贵的《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影响分析》(《四川环境》1997年第2期)亦涉及金沙江流域的熬盐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对此,笔者不再赘述。

烟草的生产在石羊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的烟草为自然晒制,制作草烟,无需燃料。烤烟真正成为一种产业是20世纪50年代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之时的1957年,石羊镇的烟草产量为58850公斤,至“九五”期间,石羊的烤烟产量达到了顶峰,首次突破了百万公斤。1996年,国家对烟草行业实施了“双控”,使石羊镇的烟草产量有所下降,如1998年产量仅为348000公斤,1999年为440800公斤,其后产量基本上维持在600000~900000公斤之间,但也远远超过“八五”和“九五”期间的产量。这时期的烤烟生产主要集中在山区。因此笔者试图就石羊镇50多年的烟草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改变进行调查,对烟、柴之间的比例(烘烤一公斤烟需要多少公斤柴)进行测算,得出近年来烘烤烤烟所砍伐森林面积的数量,对烤烟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总体评估与研究;同时对烤烟生产中的生态补偿与资源补偿进行分析。以下仅就笔者对石羊镇杨家箐村委会种植5亩以上烤烟的20户农户进行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8)

img18

注:每项的“其他”选项可自填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

笔者从调查表中抽出了12个问题进行分析,其中一是“每年的烤烟收入占你家总收入的多少?”20户农产都认为占据了20%以上。二是“你家烤烟的主要燃料是什么?”20户都选择柴,即用柴烘烤烤烟的农户为100%。三是“假若用柴烘烤的话,柴主要来自什么地方?”15户选择了自家林地(占总数的75%);5户选择了荒山林地(占25%)。四是“用柴烘烤主要采伐的树种是什么?”全部选择了杂木林。五是“烘烤出1公斤成品烟叶大约需要多少公斤柴?”全部选择了“其他”,进一步问则认为每户烤房因建筑时采取的工艺不同及烘烤师傅的水平高低而导致耗柴的不一致,但都一致认为每公斤成品烟需要耗费5公斤以上的柴,最多的认为要11公斤。六是“假若政府不强迫你家种烤烟,你愿意种植烤烟吗?”16户认为愿意,占80%;4户认为不愿意,占20%,愿意的人认为就现在而言,没有其他的替代种植物的经济效益能够赶上烤烟;不愿意的4户认为种植烤烟太麻烦,加之交售烤烟时时常遭到苛求,所以不愿意种。(9)七是“在烟叶生长期间,政府为了防止冰雹毁坏烟叶所发射的防雹弹对气候有影响吗?”全部农户认为防雹弹对气候有影响。八是“假若不种植烤烟,你认为最好的替代作物是什么?”90%以上的农户认为是经济林果。九是“你认为吸烟对人体有害吗?”100%的农户认为有害。十是“你认为今年的干旱导致的缺水与烤烟烘烤所采伐的林木有关吗?”100%的农户认为有关。十一是“种植烤烟与水稻所需肥料、农药之间的比例为多少?”16户认为要到3∶1,4户认为比例还要高。十二是“政府假如规定必须用电或煤来烘烤烤烟并且不给予燃料补助,你是否还种植烤烟?”100%的农户认为不种,究其原因乃是用电或煤烤烟的话成本太高,不划算。

从以上对调查表内容的分析及笔者的采访来看,在大姚,上至县委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认为烤烟种植与今年的干旱有关,只是由于种植烤烟是硬性规定,在财政中占到的重要比例及农民能得到的眼前实惠,政府工作中仍然强调种植烤烟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并且以政府行为干预烤烟的种植。据笔者在大姚县政协了解到,大姚县的政协委员对于烤烟生产破坏生态环境有过数次提案,但都不了了之。以每公斤烤烟需柴5公斤来计算,仅从1988年至2008年以来的21年间,大姚县共收购烤烟134610900公斤,(10)需用柴673054500公斤。而石羊镇从1993到2009年的17年间,烟叶产量为11582400公斤,以每公斤烤烟需柴5公斤计算,共需要柴57912000公斤。从调查资料来看,农户砍伐的森林基本上为杂木林,而杂木林对水土涵养、气候调节的作用是其他林种所不能替代的。石羊地区历史上就因熬盐而导致童山濯濯,加之近代以来的烤烟生产如此巨大数量的砍伐森林,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其实,20世纪90年代,由于长江洪水泛滥,国家开始注意长江上游水源段金沙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1998年和2000年,国家专门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采取经济直补及粮食直补等方式恢复林地,虽然对石羊地区生态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此大规模的全民砍柴烤烟的浪潮让近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努力几乎化为乌有。

烤烟作为山区、半山区的支柱产业,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我们带来了疾病与生态灾变。袅袅的青烟,燃烧的不仅仅是烟叶,还燃烧着我们的森林。白盐井地区因盐而兴也因盐而亡,现在,山区、半山区不能因烟而兴、也因烟而亡。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烤烟生产对于生态的影响,但政府在现实利益及政绩的刺激下,未对这一现象给予应有的重视。如大姚县领导在作报告时所言,“按抓烤烟生产的工作周期就是6个月的时间,按均价每公斤15元的保守预测,在6个月的时间内就能实现12.75亿元的产值,2805万元的税收,是其他农业产业甚至工业无法替代的战略性产业”,抓烤烟生产是实施“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的重大举措。但事实上,此种战略性产业,只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存在的,是一种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发展,如此发展,只会陷入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的恶性循环中去。

面对百年不遇的灾害,我们只有从长远着手,放弃目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科学发展。只有适时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做到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在不能完全调整产业结构之前,我们要找出一条解决林、烟种植矛盾的切实可行之路,对烤烟生产进行生态补偿与资源补偿,假若只注意烤烟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此种发展模式无疑是一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模式。

【注释】

(1)*付春(1978—),历史学博士,云南省委党校讲师,云南大姚石羊镇挂职干部,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和边疆史地研究。

(2)本文所考察的烤烟与生态问题,只针对用柴作为燃料烘烤烤烟的区域,主要为云南的山区、半山区,其他以煤或电为燃料的烤烟生产区不在本调研报告的考察范围。

(3)骡子为当地的主要运输工具,当地很少饲养马和驴,因为山路坡度太大,马和驴受不了。

(4)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不但烤烟上山,而且连烤房也上山,即在种植烤烟的山上建烤房,以烤房为圆心,向四周采伐树木,用以烘烤烤烟,然后把树根挖了,在空地上继续种植烤烟,这样省去了运输烤烟和烤柴的成本。而烟草公司支持修建小水窖,烤烟种到什么地方,也修到什么地方。

(5)康熙《云南通志》卷29《艺文·煮盐词》。

(6)其实,由于石羊镇地处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带,其地干旱不足为奇,几乎年年都在旱,只是20年以来旱的时间持续得长一点,透雨来得迟一点,宣传力度大一点。该地山区基本上是雷响田,要在下过透雨后才能种植大春作物。

(7)对此,不但在地方志上有所体现,笔者也深有体会。2010年6月,此时正是旱情最为严重之时,各级督察抗旱的文件还在源源不断地下发,突然下了一场中雨,县里马上下文件就要求镇上要注意防止洪涝和地质灾害。

(8)问卷调查表包括20个问题,在此,仅选择与烤烟生产和环境相关的12个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9)政府鼓励农户种植烤烟,但在交售烤烟时政府没有任何权利干预烟草公司压级和拒收等行为,所以部分烟农的种植积极性不是太高。

(10)此数据只是大姚县已收购的质量合格的烟叶,还有烘烤不合格后农民自行销售和放在家中的烟叶未统计在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