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西方哲学思想概述

近代西方哲学思想概述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节课,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近代西方哲学思想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情况。15世纪末,文艺复兴思想已传遍欧洲大陆,教会再也无法独占思想垄断地位。通常人们认为,近代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是认识论。近代哲学被称为“理性的时代”。但是,这些新鲜的哲学思潮却不得不受到来自道德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西方近代哲学的时间跨度是公元15世纪到19世纪,约400年。这一时期,西方哲学获得了很大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近代西方哲学思想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情况。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展开:

一、哲学改革运动

14至16世纪,在中世纪哲学的母体中孕育了一场以人文主义运动为内容的社会运动。因其搜集整理了希腊古典文化的杰出成就,故称“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文艺复古。中世纪的文人学者认为,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文化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倒退,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这些人怀念希腊、罗马的思想自由和辉煌成就,希望昔日重现。

该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古希腊和拉丁古典文化——而非单纯由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吸收和同化的哲学及数学文本——的研究热潮再度兴起。这是一场以人类而非上帝为核心主题的运动。这股新人文主义首先反映在当时意大利的文学作品中,随后又逐渐显现在政治以及社会结构中。随着科学新发现的不断涌现,包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在内的共和政体的商业贸易迎来了繁荣发展期,中世纪封建制度被摒弃,富豪集团成了统治主体。

15世纪末,文艺复兴思想已传遍欧洲大陆,教会再也无法独占思想垄断地位。如伊拉斯谟以及托马斯·莫尔在内的基督教哲学家们都曾在教会内部提出新思想,并点燃了哲学改革运动。与之同时,一种纯粹的世俗化哲学正渐渐浮出水面。毫不质疑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是一位佛罗伦萨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其哲学理念的出现也标志着哲学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神学向政治转移。

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首先,文艺复兴摧毁了封建教会的精神独裁,为建立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其次,文艺复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文艺复兴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二、一个理性的时代

16—18世纪的欧洲是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以牛顿力学、解析几何、微积分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成为压垮教会权威的最后一根稻草。

通常人们认为,近代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是认识论。近代哲学被称为“理性的时代”。这里的“理性”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反对教会权威、要求摆脱经院哲学对精神的束缚,主张尊重人性与自由、尊重真理,弘扬能够彰显人的独立思考品格的人文与科学精神;二是指注重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追求知识确定性、严密性和精确性的哲学思潮。

在16世纪,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说”处处受到攻击,罗马教会的攻讦就不用说了,即使在新教中,哥白尼也被看作是“一个突然发迹的星相术士”。路德责骂道:“这蠢材想要把天文这门科学全部弄颠倒;但是《圣经》里告诉我们,约书亚命令太阳静止下来,没有命令大地。”加尔文以《旧约·诗篇》中的“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为根据,叫嚣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威信高驾在圣灵的威信之上?”这种以《圣经》作为准则来判定真理的做法,在17世纪开始受到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普遍怀疑,尽管宗教信仰和种种偏见依然具有强大的势力,但是科学毕竟在不公开触犯宗教信条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发展起来了。

科学启蒙的主要内容就是使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即摒除一切神学因素的干扰,从自然现象本身出发,通过经验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

从尼古拉·哥白尼开始,到后来的约翰尼斯·开普勒,再到最后的伽利略·伽利雷,这些科学家们展示了宇宙托勒密模型,并证明了地心说的错误,颠覆了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教义的思想统治地位。教会实施了强烈的打压运动,以异端分子的罪名对伽利略实行监禁,然而科学很快追上了天文学的发展速度,为宇宙的运行方式提供了不同的解读,这些崭新的解读方式随后成为一种新哲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理性与科学发展战胜了束缚人们思想长达几个世纪的基督教教条,这场胜利在17世纪的思想中得以体现。英国哲学家们,尤其是弗朗西斯·培根以及托马斯·霍布斯,率先在研究中将科学与哲学理性相融合,从而开创了理性时代。第一批“现代”哲学家从此诞生,自前苏格拉底时代以来,哲学与科学,尤其是数学之间的联系再度得到重视。

三、唯理主义的诞生

17世纪时,欧洲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在数学领域同样卓有成就,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布莱士·帕斯卡、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在数学领域中都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他们相信,正是哲学的理性思考过程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最佳方式。对“我能了解什么”这一问题的研究令笛卡尔逐渐走上了唯理主义的道路,即知识全部来源于理性,而唯理主义也成为随后一个世纪内欧洲大陆的主流哲学观。与此同时,英国内部兴起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流派。约翰·洛克以弗朗西斯·培根信奉的科学推理为出发点得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非来自理性,而是来自于经验。这一观点随后发展为经验主义,统治了17—18世纪的英国哲学观。

欧洲唯理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间的分化(这一分化也曾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分裂开来)虽然存在,然而二者的核心思想中对人类地位的观念却是共通的:人类所特有的理智和经验是人类得以积累知识的关键。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哲学家们将关注的问题从宇宙的本质——这一问题开始由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科学家们进行解答——转移到探索人类是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上来,并开始探索人类思维以及自我的本质。但是,这些新鲜的哲学思潮却不得不受到来自道德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霍布斯和洛克在动荡的17世纪的英国打下了民主思想的基础,然而直到100年以后,其他地方的人们才真正开始厌倦并质疑一成不变的社会现状。

四、欧洲大陆的哲学大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统一在教会领导下的欧洲逐渐分化为许多独立的国家。各个国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主权,特色鲜明的各国文化也得以产生和发展,其中以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发展最为显著。哲学理论风格的变化也在公元17世纪开始显现。

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在理性时代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而随着公元18世纪启蒙时代的到来,欧洲大陆的哲学继续以英国和法国为中心深化发展。

旧有价值观和封建体系随着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新政权的建立而倾颓落幕,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城镇中产阶级,他们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繁荣壮大。欧洲最富有的国家,如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荷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和君权。

18世纪的法国属于启蒙的时代,启蒙运动以理性和科学为旗帜,以驱散信仰主义、蒙昧主义的阴霾为旨归。因此,18世纪的法国哲学在启蒙运动的孕育下呈现出独特的思想特质。除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之外,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达朗贝尔等诸多思想家,因大多数参与了《百科全书》的编篡工作,又被称为“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自觉反封建,倡科学,呼唤理性,争取自由,要求平等,并把启蒙精神贯彻到底。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哲学一般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对始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传统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吸收其精华,以体系化的形式,向世界展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内涵丰富的哲学体系。这个时期的德国思想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影响着德国乃至欧洲社会生活的发展。它不仅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而且给西方当代、现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近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欧洲文学获得了大发展。文艺复兴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4—16世纪)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思想武器,是对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总结性继承,是人本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结合,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欧洲文学的大发展是在17、18世纪,这一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其中,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法国等欧洲国家流行了两百多年,直到19世纪初期才逐步退出欧洲文坛。古典主义主张向古典作家(古希腊罗马作家)学习创作经验,从古典文学中寻找创作素材,甚至强调模仿古人。这是古典主义名称的由来,也是其基本特点之一。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虽然王权本质上是代表贵族阶级利益的,但强大的王权消灭了封建割据,统一了国内市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当时是进步的因素。古典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唯理主义哲学。以笛卡尔等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思想,主张克制个人感情,服从专制国家的整体利益。古典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是个人感情与理性(公民义务)的冲突,并且“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古典主义重视艺术形式,对各种体裁作了严格的界定,并把它们分为高级的体裁(如史诗、悲剧)和低级的体裁(如喜剧),禁止混淆,并制定了种种清规戒律。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亦即悲剧和喜剧。

启蒙文学主要流行于18世纪。18世纪,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以法国为中心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启蒙”原义为“用光去照亮”,因而18世纪又称为“光明世纪”。启蒙学者宣扬天赋人权,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特别是宣扬理性,要让一切事物都在理性的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力。

启蒙运动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启蒙学者利用文学宣扬自己的主张,由此造就了启蒙文学。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揭露和批判社会上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启蒙文学把所谓“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描写资产阶级和平民的悲欢离合,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启蒙作家常常借用古典主义的文学形式,给它注入新的思想内容,也创造了不少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严肃喜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些清规戒律,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但是,启蒙文学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甚至是“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17、18世纪欧洲文学成就最高的国家是法国、英国和德国,意大利、俄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代表作有《熙德》(法国,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奠基者的代表作)、《安德洛玛刻》(法国,让·拉辛)、《拉封丹寓言》(法国,拉封丹)、《吉尔·布拉斯》(法国,勒萨日)、《波斯人信札》(法国,孟德斯鸠)、《老实人》(法国,伏尔泰)、《拉摩的侄儿》(法国,狄德罗)、《达尔杜弗》《悭吝人》(法国,莫里哀)、《爱弥儿》《忏悔录》(法国,卢梭)、《天路历程》(英国,班扬)、《鲁滨孙漂流记》(英国,笛福)、《格列佛游记》(英国,斯威夫特)、《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英国,理查逊)、《失乐园》《复乐园》(英国,弥尔顿)、《汤姆·琼斯》(英国,菲尔丁)、《痴儿西木传》(德国,格里美尔斯豪森)、《萨拉·萨姆逊小姐》(德国,莱辛)、《致命运女神》(德国,荷尔德林)、《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德国,歌德)、《阴谋与爱情》《欢乐颂》(德国,席勒)等。

(孙逸豪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