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墨子的哲学思想

墨子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墨子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间曾经产生了广泛影响,一度与儒家学说并驾齐驱。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同时,墨子倡导“法治”,并提倡“仁人之法”,倡导廉洁的政治。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墨子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同学们,墨子是位思想巨子。他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是位大爱无言的圣贤,在整个中国两千年文明历史上,他第一个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他与众多的圣贤一道,展开思想的砥砺和交锋,共同创造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还是位科学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的人。墨子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间曾经产生了广泛影响,一度与儒家学说并驾齐驱。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绝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再请看古今名人对墨子的评价:

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梁启超对墨子评价很高,他在《墨子之论理学》中说“以全世界论理学一大祖师,而二千年来,莫或知之,莫或述之”,并认为,“假使今日中国有墨子,则中国可救”。

鲁迅认为,墨子是“中国的脊梁,传奇式的伟大英雄”。

孙中山认为,“有时候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胡适认为,“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

毛泽东认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季羡林认为,“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工程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

可见,墨子无愧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及社会活动家。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墨子。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初,墨子出生在社会地位低下的木工家庭。他天赋异禀,颖悟好学,踏实肯干,自小就承袭了家传木工技术,加之心思灵巧,善于钻研,不墨守成规,勇于创造,因而精通多门手工制造,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媲美。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又师从儒者,学习文化及儒家典籍。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善于独立思考,对所学内容不是师云亦云、照单全收,而是去芜存菁。他汲取了儒学中宣扬仁义的积极成分,摒弃了其泥古不化和烦琐礼节的不合理成分,结合自身特点,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

墨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他们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汇聚在一起的,那就是实行“兼爱”和“非攻”,以使国家安定、百姓免受饥寒战乱之苦。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由此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但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这一世界观中明显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首建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

墨子吸取了儒家精华。孔子的“仁爱”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以“亲亲”为核心的有等级的“仁爱”,经墨子升华后,成为爱无差等的“兼相爱”,成为博爱的启蒙。他主张以民为本、勤俭节约,提倡发展生产,这些富民思想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战略、战术上,他主张全民皆兵,积极防御,反对攻战,反对侵略,倡导和平共处。同时,墨子倡导“法治”,并提倡“仁人之法”,倡导廉洁的政治。

《墨子》一书是一部包括墨子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其后学整理汇编而成。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篇,是全书的核心,比较集中地保存了墨子的学说。《墨子》文章体现着由语录体、对话体形式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趋向。虽然一些篇章还保留了语录体、对话体的形式,如《公输》就是对话体,篇中常出现“子墨子曰”,但大多都有一个明确的论题和切合文章主旨的标题,是组织比较完整的论说文。墨家注重实践,不尚空谈,因此其文章也是注重实用性,注重实证和功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不重文采。

墨子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有学者认为,《墨子》在先秦散文特别是论说文体裁上具有开创性。首先是《墨子》确立了论说文论辩说理的基本理论;其次是《墨子》开创了论说类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基本体例。同时,《墨子》在我国先秦寓言史上也具有开拓价值。《墨子》树立了用寓言来宣传政治主张的传统,艺术形式上也有多方面的开拓作用。《墨子》中的神话与传说分成历史人物传说、战争神话、鬼神传说和民俗传说四大类,充满了理性色彩,倾注了作者感情,并且拓展了神话传说的范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模式,意义深远。再有,《墨子》中人物形象(如墨子和其弟子以及公输班等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有成就,而且语言素朴深刻、具体形象、情趣浓郁,这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陆纪登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