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性原则是指:起步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研究起步作文教学,同样也面对这个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根据这一观点,我们的起步作文教学就要考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我们分析了起步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的动机来源,也就是引发学生“写”的起因。

主体性原则是指:起步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统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思想将日渐深入人心。那么,在起步作文教学阶段,如何高举以学生为本的旗帜,贯彻落实这一原则呢?

一、关注学生差异

新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学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首先要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会生存》一书深刻地指出:“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遍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然而,作为一个特殊教育过程对象的某一个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有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当我们决定教育的最终目的、内容和方法时,我们又如何能够不考虑这一点呢?”这段话精辟地说明要区别抽象的人和具体的人,具体的人因许多因素而各不相同,教育必须考虑具体的人的个体差异。

其实我国古代早有“因材施教”“长善就失”的教育理论和优良传统,值得研究和弘扬。在近20年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我国当代教育工作者也注意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体差异,继承和发展了这些优良传统。

我们研究起步作文教学,同样也面对这个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重视主导活动

所谓主导活动,就是指某一年龄阶段,占主导地位的交际活动。活动心理学认为,在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由这个阶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小学阶段可以分为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由于主导活动不同,学生的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认为[1]:迄今为止,我国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法研究都有两个重大缺陷:一是离开了人类的交际活动去研究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二是离开了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去研究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变成了脱离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根据这一观点,我们的起步作文教学就要考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在一、二年级,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读、写、算入门和游戏活动,相应的,我们就要发展学生语言的概括信息和自我表现功能。

例如,某校在开展一年级起步作文教学时,写作的题目大都围绕“我”展开:《我的名字》《我的好朋友》《说说我的爱好》《我的家》等。这些话题,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并可结合写作开展语文交际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三、激发表达动机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从而满足个体需要的动因或力量。它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发行为的起因;二是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三是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既然孩子是写作的主体,在教学中就要把“要我写”换变成“我要写”,通过激发表达动机,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那么,学生的这个起步才算是真的自己迈了出去。

我们分析了起步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的动机来源,也就是引发学生“写”的起因。这个“起因”在实际教学中有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不外乎两大类型: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可能是对写作本身的兴趣、交流宣泄的需要等;外部动机则可能是完成教师的指令、教材的要求、家长的任务,或者是得到写作后外界的肯定和褒奖。

我们说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当然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但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外部动机也同样十分重要。一个生活在群体中的社会人本能地需要与别人交流,处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求知欲好胜心强,自我表现欲也高,激发学生表达的动机,老师也可以有多种的方法。比如说开放的命题、自由的表达、舒适的环境、肯定的评价。进行作文指导,决不是告诉学生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作文指导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然后确定自己的思路。教师不是用一种要求把学生统死,不应该是“求同”,而应该是“求异”。

例如:指导学生写《名字的故事》,我们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名字本身的含义,取名字的过程,名字有没有发生过变化,使用名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故事……使学生写出不拘一格的文章来,也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动机一旦被激活,动笔也就不再僵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