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春期男孩嫉妒心强怎么办?

青春期男孩嫉妒心强怎么办?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兵兵和童童是一对好朋友,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走来,现在两人已经是初二的大男孩了。10月份的时候,兵兵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奥数比赛,获得了第一名,校长对其进行了全校通报表扬。妈妈知道,儿子一定是嫉妒人家,便想劝儿子多向兵兵学习。可是,从那天开始,童童却有意疏远了兵兵。很显然,案例中的童童就是生出了嫉妒心。当男孩出现嫉妒心理的时候,往往容易表现出过激的行为。

青春期,男孩多少都会有一定的嫉妒心。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当发现别人的成绩优秀时,就会心生嫉妒;当发现他人的家庭条件优越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这些都是嫉妒心在作怪。为了不让男孩患上“红眼病”,就要和他多进行沟通,化解男孩心里的不平衡感。

兵兵和童童是一对好朋友,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走来,现在两人已经是初二的大男孩了。兵兵的数学成绩不错,而童童呢,最不喜欢的就是代数。

10月份的时候,兵兵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奥数比赛,获得了第一名,校长对其进行了全校通报表扬。当然,家长们也陆续知道了这件事。

这天,童童刚回到家里,妈妈就对他说:“你和兵兵的关系这么好,怎么数学成绩这么差!”童童知道,妈妈一定知道了兵兵奥数得奖的事情,便说:“得个市第一名怎么了?有什么可炫耀的!得个全国第一名,试试?”

妈妈知道,儿子一定是嫉妒人家,便想劝儿子多向兵兵学习。可是,从那天开始,童童却有意疏远了兵兵。当妈妈问起他的时候,童童却说:“他可是学校的明星,我可不敢高攀!”

很显然,案例中的童童就是生出了嫉妒心。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童童远离了昔日的好友。其实,嫉妒心在青春期男孩身上是普遍存在的。

在学习上,当看到有同学的成绩超过了自己,心理便觉得很不舒服;当看到自己的朋友与其他同学来往密切,便会生气、怨恨;当别的同学获得老师的赞扬,称颂时,心中便会愤愤不平,充满妒意……这都是青春期男孩经常出现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青春期男孩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男孩,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在帮助男孩克服嫉妒心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做:

告诉儿子,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

很多男孩之所以会出现嫉妒心,主要是因为他们经常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要告诉儿子,别人拥有再多也与自己无关。他们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名额”减少了,因此不能说明你成功不了。

如果需要比较,可以让儿子拿他的表现和作品与自己上一次的做比较。当家长鼓励男孩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时,他们往往会做得更好,这样更有利于男孩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因为和自己做比较,关注点就会落在进步上,而不是一定要比别人强。

“比下有余”,把握已经拥有的。

总有人拥有的比你多,也总有人不如你。当儿子出现嫉妒心时,可以引导儿子看看周围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定然会感激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

不要因为尚未得到的东西而愤愤不平!要让儿子想想自己有些什么,比如,不错的成绩、爱自己的父母、幸福的家庭等。要让男孩将视线转移到“我拥有”,而不是“我想要”,这样他就会找到“富足感”。

让儿子相信自己。

每个人的能力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要鼓励儿子发现自己的特长,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因为别人早早取得成功而心灰意冷,甚至轻易改变自己的方向。要让儿子充满自信!

“眼红”的时候,让儿子试着马上改变思路,将嫉妒心转换成对他人的美好祝愿。要让儿子理解他们成功背后的努力、运气和奋斗,真心祝贺他们,用他们的成功激励自己。

告诉儿子,父母是爱他的。

要让男孩明白,父母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不会变的。要告诉他,父母爱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成功。只有这样,男孩才能在内心建立起最安全的信任感,才不会为了讨好父母而出现某种行为,也不会为了成功才去参与游戏。

经常和别人比,会让男孩觉得自己一定得强过别人才有资格得到父母的爱。如果自己比不过别人,可能就不值得父母爱了。当男孩脆弱的时候,当自己暂时停滞不前的时候,男孩就很难接受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必须让儿子明白,家人都很爱他,他的每一次成功,父母会和他一起庆贺;每一次失利,父母也会和他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帮男孩认清自己的心情。

当男孩出现嫉妒心理的时候,往往容易表现出过激的行为。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后,家长要帮男孩冷静下来,让他们平复自己的心情。一般来说,冷静下来的男孩都会意识到自己的嫉妒心欠妥,这时父母要给他一些提示,给他一个台阶,帮他走出困窘的境地。当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时,也会带着新的目光去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

青春期,男孩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面对日益突出的个性差异,就会生出一定的嫉妒心。当男孩出现嫉妒心理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做出积极的调整;同时,家长也要看到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动力是他们自身渴望成长,希望能够得到提升,家长要进行区别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