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的探索和分析

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的探索和分析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的建构教学观进行理性探讨和实践反思,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和亟待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的理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保证教学改革顺利有效地开展。但是,随着建构教学观的实践落实,从中出现的问题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李 娟

|摘要|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建构教学观因其开放、创新的特点而在国内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我国的建构教学观进行理性探讨和实践反思,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和亟待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的理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保证教学改革顺利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 建构教学观 可持续性教学观 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教学观因其开放、创新、自有、灵活的特点获得了国内教育领域的一致肯定。但是,随着建构教学观的实践落实,从中出现的问题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对建构教学观的实践反思发现,建构教学观确实较为新颖先进,但在我国推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教学特点,为此提出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以更好适应我国教育实情,从而推动教育发展。

一、建构教学观的理论基础

作为理论界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相互影响、建构的产物,通过协作、情景、意义建构以及会话等形式的属性构成,人类能够有效获得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而建构教学观充分汇总了该理论积极的因素,认为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协商合作和主动探索等方式,促使教师与学生作为相互独立平等的积极沟通群体,可以在营造情景中实现创造知识和建构意义的最终目的。

建构教学理论的倡导者认为知识学习不是单纯的传达和接收知识,而应该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互动方式,通过良好情景的构造,学生与周围互动者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下,可以进行个体有效的知识自我建构,营造适合自身理解方式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空间,最终以自身吸纳方式,实现教学的互动。该理论在学习模式上更多的是倡导一种主动性较强的自主学习方式,通过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不拘一格的吸收方式,变传统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创造知识,将所谓的客观独立的传统理论知识体系融汇为自身所特有的、带有更强创造性和自由吸收的理论体系。除此之外,建构教学观对传统授课理念进行了挑战,认为教授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吸收能力,建构教学更应是一个主动吸收、创造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下积极发现,共同营造知识文化本身所体现的理论内涵和知识本质。

建构教学观给我国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思想血液,对我国教学改革起着强大的助推作用,有效地改变机械传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大的思考、实践空间,从而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作用。

二、建构教学观的实践反思

建构教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有重要驱动作用。但是,在我国,建构教学观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我们反思和改进。

1.建构式教学实践反思

建构式教学要求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情景设置,为学生营造一个互动的学习氛围,在互动问答和相互激发中进行理论的创新和探索。这种教学观念是先进而具有创新性的,不可否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但是,在我国教学实践推广过程中发现,对教师来说,这种教学观的落实不仅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的背景和特点进行情景的设置,且还需考虑教学方向、学生兴趣以及教学条件,在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学习的无限性之间,增加了教学难度。

此外,在目前应试教育主导学校办学,学生要参加中高考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家长对于建构教学观虽感到新鲜,但如果单纯将该教学理论模式应用于教学中,社会各方还是较难接受。主要原因在于该教学观在实践中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自我创新的水平,但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提高分数的目的。迫于现实,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只能接受短暂的建构教学尝试,而很难接受将其作为主要教学模式的状况。

2.平等师生关系的实践反思

建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与学生相互激发,在情景氛围中共同学习、探索。但是,我国竞争激烈的教学环境和巨大的升学压力很难将这种平等转化为现实。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如果教师完全放权,和学生处在一种绝对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双方心理上较难接受。另一方面,在教师知识情景营造和互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也很难管理,不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开展建构教学的教师经常处于一种无奈、纠结的心理状态,教学平等在很多地方成为学生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此外,在建构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有效性提升方面,我国的实践效果都不明显。这些状况充分说明,目前建构教学观还没有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至少这种教学观缺乏可持续性,只达到了形似的程度,尚没有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教学观。由此,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吸收建构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情况,修正完善建构教学观,营造一种适合我国大中小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建构教学观。

三、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普及式教育逐步被现代精英式、多样化、民主化的教学观所取代,不可否认,建构教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如上述对建构教学的实践反思,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教育特点,单纯将建构教学理论应用到我国教学中出现种种问题。为了更好地将建构教学观应用到教学改革中,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我国应根据自身教学特点,结合建构教学理论,建构并实施可持续的建构教学观,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当前,国内外对于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更好的生活,还应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批量生产”高分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西方建构教学观虽本着民主、自由、多样的教学特点,但是又与我国的现实国情不符,导致不能持久产生优势。因此,根据我国教育特点和社会发展现状,广泛吸收建构教学理论和传统教学理论的优势,构建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建构教学观是十分必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没有放弃对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创新,我国教育领域具有良好的新教学观推行的土壤,建构可持续教学观在我国是可行的。千百年来,教育始终是社会事业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也始终在教育改革创新的航线中探索前行。此外,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人才对社会长久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加大对教育投资、改革的力度,积极倡导教育部门进行教学改革,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一种可持续性的教学观。社会也是重视教学改革的,不论是学生家长、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都认识到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当然,这种人才应是一种具备良好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并且心理素质过硬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大力支持教学改革,营造一种可持续性的教学观,才能形成教育持久发展,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四、建构可持续教学观的教学策略

建构可持续教学观不仅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更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只有根据我国教育特点和现实状况,广泛吸收政府、社会、家庭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制订,才能有效构建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

1.加强建构教学观的实证研究,广泛吸收成功经验

建构教学观在我国推行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局限性,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不能解决。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很多地方的教育工作者找到了有效途径,解决了各种矛盾冲突。因此,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入研究建构教学观的精髓,而且还要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总结建构教学的成功经验,并且加以融合创新,应用到大众教学中,这样才能够有效节约探索成本,加快建构可持续教学观的步伐。

2.加大政府对教育改革的投资力度,制定长远发展计划

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建构教学观的推行中,不少一线教师苦于教学投入不足,导致一些硬件设施很难完成。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改革投资力度,对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给予广泛关注。现实中,国家一方面要求学校培养综合性人才,不能让学生“死”读书,另一方面又主要按照学生升学情况作为考核学校、教师的标准,这种短视的矛盾政策增加了学校、教师的压力,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行。根据调查显示,现实中学校、教师也不愿看到学生高分低能的情况,但是政策的衡量标准又逼迫他们加大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需要国家政府、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政策法规,给学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时间和宽容度,制订长远教育战略,保证教学可持续发展。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并不单纯是学校行为,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要想推行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就需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不仅学校要加大改革的决心和力度,而且还要家庭和社会的广泛理解,教学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建言献策。因此,在建构可持续性教学观的改革创新中,需要家庭、社会的广泛理解,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积极关注,广泛督促,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为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提供支持和帮助。

五、结论

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特点提出的持久教学观,传统教学观和西方建构教学观都不能很好地单独发挥效果。因此,需要根据教学改革的推行进程和现实问题进行实践反思,发现现存教学问题,明确改革方向,联合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制订相应的可持续性建构教学策略,由此,保证可持续性建构教学观的发展,能真正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建构主义教育观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3,(1).

[2]Richardson,V.Constructivist teacher education :Building new understandings[M].The Farmer Pre,1997.

[3]黄毅英.“建构主义教学”:慎防重蹈“新数学运动”的覆辙[J].数学教学,2003,(3).

[4]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与教学[J]教育研究,2009,(3).

成长历程

基本情况

李娟,女,1980年出生,山西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设计艺术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2008年上海市“晨光学者”。

2012年复旦大学访问学者

漆画作品《瓶系列》曾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海展暨庆祝上海解放五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魂》入选《首届中国美术教师艺术作品年度获奖作品集》;《奔腾》入选《中国设计年鉴》第七卷(2008~2009版)等。

自2012年9月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工作以来,以上海市民办高校重点科研项目“天华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为契机,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探索新的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通过该课题促进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及师资能力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学科和专业建设,逐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目前担任院长助理及环境设计专业主任。负责学院的实习实训、科研及环境专业建设与发展等工作,主要讲授“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课程。出版教材《艺术采风》,并在国内外多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