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与历史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与历史教学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试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历史教学这一侧面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以及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从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化建设、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美德教育与历史教学的关系,重点阐述了历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精忠爱国、天下为公、改革创新、勤俭廉正、立志勤学、敬长等。提高民族素质,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新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发扬、光大,并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主干,以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试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历史教学这一侧面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以及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较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但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精神文明,这样既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又能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

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历史学科教材的有关内容,结合当今改革开放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精忠爱国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逐渐凝结、培育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西汉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忘家精神,戎马一生,战果赫赫;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果敢气概,打击了匈奴势力,恢复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宋代岳飞,精忠报国,面对国土的沦丧,决心“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屡战疆场,大败金兵;明代戚继光,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坦荡胸怀和非凡抱负,率军痛剿肆虐于东南沿海的倭寇,保卫了祖国的海疆边防;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定决心;维新人士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拒绝出走,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正气之歌来换取后来者的觉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学者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粮;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毅然回归祖国,报效祖国……从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再到科学家的“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上的高风亮节。

2.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墨子推崇的“摩顶放踵,利于天下而为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立志献身边疆30年的班超,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3.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善于继承,也勇于改革创新。商鞅惨遭车裂而死,但“秦法未败”,使秦国后来居上,为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根据,“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可贵品质,显示了一代新风。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民族。汉唐盛世的出现与开放分不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与改革开放分不开。明末徐光启破除民族偏见,排斥自大思想,向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习,翻译《几何原本》,弥补了中国数学的不足。“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从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筹划海防时也先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启蒙了思想,开创了新风。之后,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译的《天演论》等都为启发中华民族的智慧、加快历史的进程做出了贡献。直至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面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4.勤俭廉正

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勤俭、廉正著称于世。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都是劳动创造历史的生动事例。墨子、汉文帝、范仲淹、曾国藩等,可谓节俭的名人;而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楷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节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勤俭廉正是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因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代宗特赐官邸一处,并加官晋爵,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直受到人们的赞颂,于今天也深有启迪。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和各种困境中不断发展,与勤俭廉正的美德是分不开的。

5.立志勤学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被处宫刑而著《史记》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并为之奋斗终生;19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立志勤学,不绝于史。从古人的韦编三绝、墨池、划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挂角到今人的为民族昌盛而学,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学,其精神感人至深。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任感,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6.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包括父辈、师辈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西伯善养老”指的是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他上孝父母,下抚贫苦平民,并设立“三老五更”制度侍奉老人。朱德抗战时期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省下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去世了,他非常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朱德把热爱母亲、热爱人民、热爱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今敬长传统美德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中华民族被世界誉为“礼仪之邦”,人民自古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倒屣相迎”“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好礼、有礼、注重礼节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真诚待人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的关键所在。

三、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1.制定恰当、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

教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恰当,若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制定目标时还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情操,以此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

2.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广泛、丰富,教师应时刻把“给青少年传播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涵,并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

(1)说理教育。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为此,一是要寓教于史。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中悟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如讲到发达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有的学生存在的“英法等国的发达是不是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好”这一思想,笔者首先肯定同学们敢于思考这一优点,同时从历史角度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发展的情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曾经历了一段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从圈地运动开始,农民的颠沛流离,到海盗式的殖民掠夺,以及贩卖黑奴的三角航程引起的人类悲剧,使学生意识到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充满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然后提示学生注意,资本主义国家从原始积累到如此发达,经历了三四百年的过程,而我国从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至今仅半个多世纪而已,而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9%,大大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平均增长2%~4%的速度。何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老路行不通。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否定了原有的想法,认清了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三是要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如讲到“文景之治”时,针对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的现象,笔者着重讲文帝提倡节俭、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一个封建皇帝尚且知道崇尚节俭、爱惜谷物,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觉悟怎能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呢?寥寥数语,就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榜样示范。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以尧、舜、周公等人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不仅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情操,也是人类教育和培养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如:诸葛亮、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包拯的铁面无私;海瑞的清廉;祖冲之沈括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创造;以及无数革命先辈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不屈不挠、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等,都是当代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高尚情操。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不同于文学虚构的人物,他们真实、具体、生动、形象,更易于为学生所学习和模仿。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等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3)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选取典型史实,通过中西比较,特别是科技文化方面的比较,突出中国古代文化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秦汉文化中有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西方早1 70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中有比欧洲早1 100多年的圆周率;隋唐文化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拱桥和比欧洲早800年、由国家编定的药典《唐本草》等。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恶霸、流氓、地痞;有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无耻之徒;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剥削阶级野心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恰当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可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历史教学在贯彻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提取深沉的精髓,从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被永修县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评定为1997年度一等奖,获九江市历史学会1997年年会一等奖,获1998年江西省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获1998年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刊登在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庐山白鹿洞书院主办的《白鹿洞学报》1998年第1期与《江西财院九江分院学报》1998年第2期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