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教音乐的顶峰

宗教音乐的顶峰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马太受难曲》虽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不是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史诗性的崇高精神。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不是用作舞台演出的,它是用来配合教堂礼仪穿插的音乐,是实用性音乐。

受难曲又翻译成受难乐,大型声乐曲。以四福音书中记载的主耶稣受难的过程为内容,从最后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钉十字架。最早的受难曲以格里高利圣咏组成,用戏剧形式演出。到15世纪,复调音乐代替了圣咏。

《马太受难曲》是德国作曲家,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于1724至1727年间创作的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古典时期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马太受难曲》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作品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情节。《马太受难曲》虽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不是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史诗性的崇高精神。在受难曲里,情节性内容都由男高音的宣叙调唱出,有点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脱离出音乐主体。情节叙述之外,合唱和乐队展开悲哀的沉思和激动的抒情,歌颂对人类的热爱和自我牺牲精神,表达对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不是用作舞台演出的,它是用来配合教堂礼仪穿插的音乐,是实用性音乐。但是巴赫写受难曲并不遵循宗教音乐的传统和戒律,他借鉴意大利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更多地使用器乐,用人声与器乐展开协奏曲式的竞奏,这使音乐大大地增加了戏剧性色彩,表情非常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