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往应该保持的距离

交往应该保持的距离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之间交往,无论是交谈、聚会、集会、同行、活动等均有一个彼此之间保持距离的问题。应该保持在礼仪允许的范围。一般应保持较大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际交往礼仪中,除了这个实际距离外,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在交往中严格保持较大的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以表示出不怕对方,并在不失礼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稳重、端庄制约对方的行为,保护自己。

青少年之间交往,无论是交谈、聚会、集会、同行、活动等均有一个彼此之间保持距离的问题。应该保持在礼仪允许的范围。

1.距离的种类

一般说,在上述交往活动中,有三种距离是应当了解和遵循的。这三种距离就是:公众距离、交流距离、亲密距离。

(1)公众距离。指一个人同时对多人说话,说话对象不固定,不明确指向某一个人。可能是一个人的即兴发言,如集会中、课堂上,这个距离一般不固定,可以视场地条件而定。一般应保持较大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对陌生人、不太熟悉的人,也应保持这个较大的距离。

(2)交流距离。指的是两个人说话时,彼此之间的距离。说话对象专一,谈话的内容是有主题的。如老师找学生个别谈话,需要彼此听清对方的话并随时作出反应。因此,应保持在0.5~1.5米的距离内。距离太近,两人都会觉得别扭;距离太远,彼此说话听不真切,声音大了,又像在吵架,也不合适。

(3)亲密距离。指亲人之间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交往、谈话时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一般在20~60厘米。

2.为什么要注意保持距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无故触及别人的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行为,被视为对对方的侵犯,是对对方的挑衅或鄙视,是一种侮辱人的行为。对人的身体如此,对他身体周围形成的空间也如此。每个人身体四周20~60厘米以内的空间,视为私人空间,侵入这个空间,就如同对人体的侵犯。

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不十分要好的同学之间开玩笑,你拉他的胳臂,摸他的脸一下,他会很恼火,甚至跟你急了。你可能还会怨别人不识逗,其实错在你自己。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两三岁的幼儿,他的亲人如妈妈、爸爸抚摸他,他会很高兴,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抚摸他,他可能会下意识地躲避。

这都说明,在亲密空间内有人的尊严。不是十分熟识、亲密的人未经过他本人的允许是不能进入这个空间的。进入了,他会感到受到挑衅或侮辱,从而引起下意识的自卫动作。相反,如果特别要好的几个好朋友相处,举止上就不必考虑这个问题,可以随便一些。

男女生之间的交往,特别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宁可远些,不必凑得太近,以防因此失礼而造成错觉。

当然,在公众场合,人多而且很拥挤的情况下,不可能保持这个礼仪所需的距离。这时可以照以下的办法做。

(1)不向任何人搭话,包括很熟悉的人。

(2)注意不与别人的眼光相遇,偶尔相遇,立即移开。若在公共汽车上,最好是看着窗外或车内的广告一类的固定目标。电梯内则看着显示楼层数的数字板。

(3)在会场上、剧场剧院内等地,尽量避免交谈。

(4)保持冷漠的态度,手、脚动作尽可能减到最小的程度,尽量少挪动。如在公共汽车上,人挤人,你感到旁边人的手或腿挤着你,使你难堪,又躲不开,一般情况下,不必破口大骂,可以动一动身体,以告示对方,对方若识礼,通常会调整自己的位置的。男同学在乘车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站的位置,尽量往男性多的地方挪,避免挤在女性中间而造成误会。

3.心理距离

人际交往礼仪中,除了这个实际距离外,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常常由个人的情感、表情、眼神中表现出来。如初次相识的人,乱套近乎,胡乱吹捧,这个心理距离就不对了。对方感到的恰恰是你对他不尊重,因为你缺乏诚意。

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对于初交的人,热情而不虚浮。即主动、热情招呼、照顾对方,对方的询问要耐心明确给以回答,给以帮助。对于求助于你的人也应如此。电视台有一个“广而告之”的节目,反映问路难。被问的人回答时,答案不明确,或态度冷漠,甚至以脚指方向,十分失礼。从礼仪角度说,不仅言行举止不礼貌,心理距离也不对,远远超乎人与人之间所应有的和睦与友善,是对问路人极不尊重的表现。

(2)对于要好的同学,要真诚、坦率,实言相对。心口不一很不好。

(3)对于有不良习气或不当企图的人,可以忍让,但不必怯懦。对于对方的言行举止可以置之不理或直言警告、拒绝,自己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不必躲避对方,也不必故意做出不理睬、冷漠的样子。可以在交往中严格保持较大的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以表示出不怕对方,并在不失礼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稳重、端庄制约对方的行为,保护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