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怜悯残疾同学不是好事

怜悯残疾同学不是好事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与残疾同学相处中,同学们应明白,残疾仅是他们身体的缺陷,不是他们的缺点。帮助残疾同学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去做,不可事事包办、代替,那样反倒会适得其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对有损残疾同学合法权益的事情要坚决斗争,同时要向有关人员和单位宣传《残疾人保护法》,保护残疾同学的合法权益。

误区:过多的关心和怜悯只能让他产生更大的依赖心理,妨碍他的独立能力的培养。

残疾同学除了每天坚持学习,完成并不轻松的学习任务以外,同时还要忍受因残疾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和痛苦。他们面对的困难比正常人要大得多,更需要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

要想关心和帮助残疾同学,就要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心理特征主要有:

(1)自卑和孤独心理。

这是残疾人普遍的心理特点。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诸多困难,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因此产生自卑心理。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还会导致他们活动受限,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2)敏感多疑,自尊心过强。

残疾状态会导致残疾人注意力过度集中,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别人对其不恰当的、甚至是无意的称呼,都可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反感。如果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损害,就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甚至采取过度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3)深刻的抱怨心理。

抱怨父母、抱怨领导、抱怨命运,认为天地之间,难以容身,人海茫茫,唯其多余。

(4)情绪不稳定,但富有同情心。

他们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但残疾人对残疾人却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他们较少与非残疾人交流,除了“话不投机”的原因外,还与交流不方便有关。

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关心他们呢?

(1)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

残疾同学容易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因而他们往往又特别敏感。有时同学们言行稍有不慎,便会自觉不自觉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在与残疾同学相处中,同学们应明白,残疾仅是他们身体的缺陷,不是他们的缺点。

这种缺陷是他们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正”的,责任不在他们。他们以残疾的身躯承担了和我们同样重的学习任务,付出了比我们大得多的努力,他们身残志不残,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2)在思想上要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残疾同学的身心压力一般比正常人大,痛苦也多,对别人的戒备心也比较强。他们一般不大会主动与同学交朋友,唯恐遭到冷遇。因此,同学们要主动与他接近,敞开心扉,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遇事多为他们着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3)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地给予各种形式的帮助。

帮助残疾同学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去做,不可事事包办、代替,那样反倒会适得其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例如:对行走不便的同学,可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用自行车接送他们上学、放学;或帮他们背书包,陪他们一道步行;背他们过河,搀扶他们上下楼梯等。需外出集体活动时,也尽可能地接送他们一起参加,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手不方便的同学,可帮他们削铅笔,吸墨水、拿物品等。

平时,要注意做好周围同学的思想工作,动员大家一起来帮助残疾同学,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使残疾同学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4)要坚持正义,主动维护残疾同学的合法权益。

有一些人的道德水平不够高,他们对残疾人抱有歧视和偏见,使残疾人的人格和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因此,我们见到有人对残疾同学不够尊重,甚至有侮辱性的言行时,要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对有损残疾同学合法权益的事情要坚决斗争,同时要向有关人员和单位宣传《残疾人保护法》,保护残疾同学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