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施琅是忠臣还是叛将

施琅是忠臣还是叛将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台湾的回归和开发问题上,施琅都是功不可没的,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仍是有褒有贬,甚至不少人说施琅是个叛将,这又是为何?如果光凭这一点就将施琅贬低成一位“叛将”,实在是不妥。毕竟,包庇罪犯以及后来杀掉施琅的父兄都是郑成功的过失。对于清政府来说,施琅的确是一位忠臣,而他当年离开郑氏集团的“叛将”身份,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将荷兰殖民者从台湾岛驱逐了出去,收复了台湾。20多年后,也就是在1683年,施琅奉旨攻打台湾,降服了在台湾割据多年的郑氏集团,使得台湾纳入了大清版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台湾的回归和开发问题上,施琅都是功不可没的,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仍是有褒有贬,甚至不少人说施琅是个叛将,这又是为何?

要客观地看待施琅这个人,还要从他的早期经历说起。

施琅从17岁起就在郑芝龙手下做一名小军官,后来归乡3年,在1643年重新加入郑军。在顺治六年,郑成功等人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并力邀施琅入伙,于是施琅又一次投靠明朝。一开始郑成功十分器重施琅,施琅也竭忠尽智,拥有赫赫战功。但是到了顺治八年,郑成功包庇了一位在施琅那里犯了法的亲兵,施琅与郑成功二人反目成仇,郑成功曾派人暗杀施琅未遂,不过却杀掉了施琅的父兄,使得施琅对郑成功彻底失望,转而投奔了清廷。

如果光凭这一点就将施琅贬低成一位“叛将”,实在是不妥。毕竟,包庇罪犯以及后来杀掉施琅的父兄都是郑成功的过失。如果不是郑成功的办事方式太过粗暴简单,施琅也不会如此愤然离开。

施琅在为清廷服务期间,曾多次提出收复台湾的想法,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肯定。在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领2万大军和300多艘战舰向澎湖发起了进攻,并在不久后攻下了台湾岛,郑克爽等人投降清朝。这一战使得台湾纳入清朝版图,也实现了康熙皇帝的“四海归一”、“天下一统”的愿望。

台湾收复后,康熙帝认为这是一个弹丸之地,不必太过重视,这时还是施琅提出了台湾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提醒康熙,台湾仍被荷兰等国觊觎着,不可不防。康熙最终采纳了施琅的建议,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

可见,不管是从收复台湾还是从决定台湾去留问题上,施琅都坚决地捍卫住了清政府对台湾的主权,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清政府来说,施琅的确是一位忠臣,而他当年离开郑氏集团的“叛将”身份,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施琅在1864年2月上奏康熙的《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中指出了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倘若放弃台湾为“红毛”(荷兰人)占据,“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现在,台湾的战略地位就更加突显,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