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戚继光是否曾斩子

戚继光是否曾斩子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戚继光斩子故事的发生。在福建莆田,这一故事还被改编为闽剧《戚继光斩子》,以艺术的形式在民间盛传不衰。还有人根据《仙游县志》中“继光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前锋,勒马回,求驻师。继光怒其犯令,杀之”的记载,指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应该就是发生在福建莆田,斩杀儿子为戚印。因此,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戚继光斩子之事并不存在。

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人们十分尊崇的一位英雄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便立志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戚继光17岁时承袭了父祖历任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25岁时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担负起山东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明代正统年间,由于朝政腐败,军备废弛,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日益猖獗,这些劫掠中国沿海的日本武士和浪人杀人放火,劫掠财物,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之后,倭寇之患发展到了极点。他们同海盗汪直、徐海等人相勾结,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的威胁。

为了剿除倭寇之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任到倭患最为严重的浙江主持抗倭斗争。戚继光改变防备松弛的现状,就从当地的渔民、散户中招募新军,并加以严格的训练,形成了纪律极其严明、能征善战的队伍为“戚家军”。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戚继光斩子故事的发生。在福建莆田,这一故事还被改编为闽剧《戚继光斩子》,以艺术的形式在民间盛传不衰。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历史事实?如果是,发生在哪里?

有一说认为,一次,戚继光率军对在台州府围剿一股逃窜的倭寇,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伏击。戚继光一再交代戚印,不要急于求胜,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击,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违反军令者要按军法处置。但是,戚印见到倭寇在这一带胡作非为后,气愤万分,再也沉不住气,将父亲的嘱咐抛到脑后。后来戚印率军回营,戚继光勃然大怒,要以军法处置,任凭将士们如何求情,还是斩了儿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还有人根据《仙游县志》中“继光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前锋,勒马回,求驻师。继光怒其犯令,杀之”的记载,指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应该就是发生在福建莆田,斩杀儿子为戚印。

那么,史学家如何看待这些传说呢?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在《明史》、《罪惟录》、《明书》和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闽书》中的《戚继光传》等较为可信的史料中均无记载,戚继光后人所编著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中也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而且根据《戚继光墓志铭》的记载,戚继光的子女中,并无传说故事中的长子戚印这个人。因此,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戚继光斩子之事并不存在。民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也许是人们根据戚继光将军治军严明,军纪如山的特点演绎出来的。

倭寇

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