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泰姬陵新说是否有据

泰姬陵新说是否有据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达40米的尖塔,内有50级阶梯。数十年来,《大英百科全书》的作者一直认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贾汗皇帝。他认为,泰姬陵是“欧洲和亚洲天才结合的产物”。泰姬陵的平面图和主要特点不完全是新的,它与苏尔王朝舍尔沙的陵墓和莫卧儿胡马雍的陵墓,在建筑上有师承关系。它以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对泰姬陵是否沙·贾汉下诏建造一事,提出种种异议,并作了新的解释。

泰姬陵的传说

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陵,华丽壮观,气势磅礴,举世闻名。屹立在印度亚格拉近郊亚穆纳河畔,是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思念缅怀其宠妻阿姬曼·芭奴皇后而建造的一座陵园。

相传,年轻貌美的泰姬19岁就为莫卧儿皇帝生儿育女,共生了14个。1631年,在生最后一胎时,不幸因难产而离世。

沙·贾汗惊悉后,悲痛已极,在病榻前,他曾答应皇后两项遗愿:一是不再续娶;二是为她建造一座陵墓。此后,世人一直把泰姬陵视为沙·贾汗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一个象征,也把它看成是印度莫卧儿伊斯兰文化中的瑰宝。

泰姬陵的巧妙设计

泰姬陵全长583米,宽304米,四周是红砂石墙,整座陵墓占地17万平方米。陵寝居中,东西两侧各建有式样相同的红砂石建筑:一是清真寺;一是答辩厅。两个对称均衡,左右呼应。

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达40米的尖塔,内有50级阶梯。此塔专供穆斯林阿訇拾级而上,登高朗诵《可兰经》,高呼阿拉,祈祷朝拜之用。

从大门到陵寝有一条用红石筑成的甬道,两旁是人行道,中间有水池和喷泉,池水倒影,奇花异草、灌木浓荫,相互映辉。甬道末端即陵墓所在。整座陵墓建在一座高7米,长95米的白色大理石底基上。陵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重叠的穹顶,以苍天为背景,轮廓优美,下部为八角形的陵壁,四面各有一扇高达33米的巨大拱门

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镶有《可兰经》经文。其中有一句“邀请心地纯洁者,进入天堂的花园”。陵寝内还有一扇精美的门扉窗棂,传说是出自中国工匠的雕刻。在中央宫室里设有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围栏,内置放沙·贾汉和泰姬的两座大理石棺椁,但其真棺则安放于底下的一间地下室内。棺椁上以翡翠、玛瑙、水晶、珊瑚、孔雀石等20余种五颜六色的宝石镶嵌出精致的茉莉花图案,其工艺之精细、色彩之华丽,可谓巧夺天工,无与伦比。

由于整座陵墓系纯白大理石砌成,因此,一日之中,随着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时阳光的强弱不同,照射在陵墓上的光线和色彩就会变幻莫测,呈现不同的奇景,每逢花好月圆之夜,景色尤为迷人。总之,陵园的构思和布局是一个完美无比的整体,它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富于哲理。那么这一宏伟壮观杰作的设计和建造者是谁呢?

建筑物的艺术风格争议

一是“波斯伊斯兰说”。数十年来,《大英百科全书》的作者一直认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贾汗皇帝。主要设计者是波斯人乌斯泰德·伊萨,由他总揽其事,没有一个印度人参与构思。

二是“欧亚文化结合说”。代表人物是英国旧牛津学派的印度史学家史密斯。他认为,泰姬陵是“欧洲和亚洲天才结合的产物”。因为当时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些建筑大师,如意大利人吉埃洛米莫·维洛内奥,法国建筑师奥斯汀·德·博尔多均参加了设计,并且在艺术风格上具有西方影响。

此说遭到印度穆斯林史学家莫因·乌德一丁·艾哈迈德的驳斥。后者在1904年写了一本书,题名《泰姬的历史》,完全否认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兰艺术的建筑物会出自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构思。

三是“主体艺术印度说”。持这一看法的学者中,有已故的印度著名史学家马宗达。他说,在探讨这一设计功劳归于谁时,不应忘却印度自身的因素。

泰姬陵的平面图和主要特点不完全是新的,它与苏尔王朝舍尔沙的陵墓和莫卧儿胡马雍的陵墓,在建筑上有师承关系。

就建筑材料为纯白大理石及其上面的宝石镶嵌工艺水平而言,在西印度的拉杰普特艺术中早已存在,不能把此陵的设计和建造完全归功于波斯的影响和支持作用。

考虑到莫卧儿时代对西方已开放,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扩大,西方艺术的某些因素对印度建筑风格带来影响,也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可谓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然而,学者与史家的争论并没有到此罢休。

争议再次复燃

1968年,伦敦一家书店出售了奥克教授撰写的《泰姬·玛哈尔是一座印度教神庙圣殿》一书。此书问世后,使人颇为惊讶,于是,争端复起。少数学者开始搜寻论据,试图论证奥克教授之说是否言之有理。

1986年,一个名叫戈德博尔的人写了一本小册子《泰姬·玛哈尔?》。它以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对泰姬陵是否沙·贾汉下诏建造一事,提出种种异议,并作了新的解释。

异议之一是,一些史书记载的建造泰姬陵“动用20000劳力,历时22年”的说法,源出于法国珠宝商人塔维尼埃之口,他在17世纪对印度做过5次访问,回国后写成《印度之行》一书。但他本人并没有看到泰姬陵的破土动工,也没有目睹它的大功告成,更何况他不会讲波斯语和印地语。因此,他的道听途说之言,令人难以置信。

异议之二是,与塔维尼埃同时代的一些欧洲旅行家,在他们写的游记和报告中,均未提及此陵。

异议之三是,英国一些考古发掘报告书中,也无专门考证泰姬陵的记载,甚至连19世纪末就任印度考古总监的坎宁安勋爵也不曾访问过泰姬陵。

异议之四是,考虑到亚穆纳河河水的涨落,早在建陵前就已经有人修筑河堤与城墙,它们决非沙·贾汉所建。

异议之五是,根据波斯文编年史《帝王本纪》的记载和穆斯林史学家赛·穆·拉蒂夫撰写的《历史上和记述中的亚格拉》一书的说法,“选择陵墓的遗址,原是曼·辛格王公的一座圣殿,但现今已归属其孙子贾因·辛格的财产了。”

戈德博尔得出的结论是,沙·贾汉从未建造泰姬陵,他只是在印度教王公的圣殿的基地上,拆除和搬迁了不符合他需要的东西,进行了改建。此说颇为新奇,但世人至今尚难以接受和信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