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历史事件和影响

世界历史事件和影响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中,学生在解释历史事件的联系、原因、作用与影响时,对历史事件发生与发展的“不确定性”往往认识不够,有决定论的倾向,认为历史“只能如此”“必须如此”,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以唐玄宗对盛唐局面的开创与丧失的影响为例。以唐朝科举制的作用为例。

崇明县城桥中学 高兴华

目标内容: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解释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

一、如何把握从多重视角解释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

“解释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是目标内容的第一层含义,也是主要含义,即是说明“做什么”。

“做什么”中的“做”,即“解释”,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什么”中的“什么”是指“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其中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或者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哲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联系”进行不同的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与因果联系。其中的“作用”是指历史事件“对人或事物产生影响”,强调事件的直接作用和短时段影响;其中的“影响”是指“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的行为、思想或性质”,强调事件的间接作用和长远的作用。

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对“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做出正确的解释,就需要在充分获得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隐含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更高要求。

第二层含义是“如何做”,即“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解释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也就是“解释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的方式方法。

第三层含义是“怎样做”,即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教学策略”,以达成目标要求。

二、什么是多重视角

目标内容中的“视角”指看问题的角度。

由于历史事件极其复杂,所以在解释历史事件时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或者说通过多重视角,才有利于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及历史事件间的联系。

在众多的视角中,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人类所创造的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此三者为人类社会的关键部门,对其研究的视角为“关键部门视角”或“上层视角”。而狭义的社会生活是指除“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相对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视角”而言是一种“底层视角”。

文化传统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相对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社会生活”而言,这是一种重视历史延续性的长时段的视角。

“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等视角解释历史事件,采用的视角是一种分析的视角或方法;而时代特征则是对“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点、表征进行概括,是一种综合的视角或方法。

就目标内容的制定意图看,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采用多视角的方式来解释“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除目标内容明确列出的几个视角外,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历史事件采用更多的视角,如“自然地理”“个人心态”的视角等等。

三、教学中可以怎样做

1.避免简单化,展现复杂性

教学中,学生在解释历史事件的联系、原因、作用与影响时,往往有把历史简单化的倾向。

为避免此种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视角结合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既要从上层视角解释历史事件,也要从底层视角解释历史事件;既要从短时段视角解释历史事件,也要从长时段视角解释历史事件;既要从分析视角解释历史事件,也要从综合视角解释历史事件。不仅如此,还需要厘清各种视角间的联系。例如在解释盛唐局面出现的原因时,既要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视角进行分析说明,还要就经济状况、政治形态、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视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学生对上层视角、短时段视角、分析视角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可侧重底层视角、长时段视角和综合视角的教学。

以长时段视角学习为例,在讲解盛唐局面出现的原因时我们就要看到民族融合、隋朝的统治对盛唐局面出现的重要作用。唐朝的强盛凭借的是300多年的胡汉融合的历史底蕴,就制度层面看,唐的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均承袭隋朝,而隋朝的制度承袭于南北朝。“隋唐的制度传承因革的来源既非纯粹的汉族传统,亦非完全的胡人旧俗,而是在民族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混合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盛唐经济的繁荣也与隋朝的积蓄、大运河的开凿等有莫大的关系,如到唐朝初年,隋朝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尽,太原在隋灭亡后的第四年还存放十万匹布帛以及可供几万军队吃十年的粮食,长安的储藏直到贞观十一年(637年)还没有用完。”(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其他诸如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概莫能外。

2.强调能动性,展现可能性

教学中,学生在解释历史事件的联系、原因、作用与影响时,对历史事件发生与发展的“不确定性”往往认识不够,有决定论的倾向,认为历史“只能如此”“必须如此”,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

为避免此种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讲述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阐述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历史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偶然事件的作用来展示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历史的独特性。

以唐玄宗对盛唐局面的开创与丧失的影响为例。唐玄宗在执政的前期,求治心切,学步“贞观之治”,勤于政事,积极进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大兴水利;在执政的后期,他志得意满,骄惰怠政,纵情声色,宠信奸臣,宠信佳人,骄奢淫逸,助奸长恶,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由“明”转“昏”,致使内外交困,矛盾重重,并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也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当然,盛唐局面的开创与丧失,并不仅仅取决于唐玄宗一人,但是当时唐朝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皇帝最高权力在握,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国家政策法令的制定、一国人事之重要安排。所以,唐玄宗心态、行为前后转变对当时政治状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导致历史走向发生转向的重要因素。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既要反对人在历史中“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的倾向,也要反对“无所不能”和“为所欲为”的倾向,要“把历史人物的主观能动性和外部(制约)条件相结合”来说明问题,展示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历史的独特性。

3.解释多元性,避免想当然

解释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对一个历史事件“联系、原因、作用与影响”的解释,可以有不同观点,但所有的观点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研读历史资料、遵循学科研究程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要求是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应该避免想当然的“臆断”。

以唐朝科举制的作用为例。教材认为科举制使得“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高中历史》第二分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解释显然存在“想当然”的臆断成分。就逻辑而言,影响地方离心因素的不仅仅只是选官制度,还与其他如经济状况、政治形态、军事制度有密切的联系。就事实而言,当时唐朝的科举制尚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作用有限;而随着均田制逐渐解体,府兵制不能为继,募兵制盛行,节度使势力膨胀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卷五〇《兵志》),地方割据势力恶性发展,对中央的离心力日渐增大,逸出中央的控制,酿成“安史之乱”。《新唐书》称“府兵法坏而方镇盛”,可谓一语中的。唐末的方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乱局也可看作是安史之乱的余绪。

二、实施案例

目标1: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等视角解释历史事件间的联系。

师:学习盛唐的历史时,我们往往会引用杜甫的《忆昔》诗。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一遍)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师:杜甫的《忆昔》诗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共有二十二句,上段十二句,下段十句。其实,教材只引用了这首诗的前八句,并不完整。为了学习的需要,我给大家再补充上四句: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师:从诗歌的题目看,这首诗类似于回忆录;从历史资料的种类看,属于文献资料,由于杜甫(712—770)经历过开元年间(713—741),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手资料;从文学体裁看属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歌。诗歌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状况,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信息,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说“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实录”(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并使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进行了证明。

大家找找看,作者是从哪些视角来描述大唐盛世的?

生:从经济状况视角,如“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生:从政治形态视角,如“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生:从自然地理视角,如“百馀年间未灾变”。

生:从文化传统视角,如“叔孙礼乐萧何律”,这也可以看作是政治形态的视角。

生:从社会生活视角,如“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师:除了以上视角,根据所学知识,你们还能找到哪些视角来描述盛唐?

生:对外交往视角。丝绸之路此时臻于全盛,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生:还可以从国际地位、文化影响力来看。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日本、朝鲜派遣留学生来中国交流学习;中国文化辐射东亚,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生:从文学艺术看,盛唐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如诗歌、书法、绘画、雕塑等。

生:也可以从民族关系看……

师:历史事物是多样的,因而历史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在事物的联系中,比较常见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和因果联系。

刚才同学们已经能够把“唐的鼎盛”这一整体表述的史实,分解为具有内在联系的多个部分或多个方面。这种方法,在历史学习中称之为分析的方法。

师:这种方法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分析问题时能够将某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素,另外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进一步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构造方式和组成法则,在把握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面我们尝试着分析唐朝盛世时的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等历史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生: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等历史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师: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生:唐朝军事强大,西部疆域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并驻军防守,使得丝绸之路更加安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生:唐朝制度先进,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朝鲜、日本派遣留学生来唐学习,提高了唐的国际地位。

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促进了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师:在具体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既可以使用分析的历史方法,也可以使用综合的历史方法,即:先分析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国际地位等历史要素,最后再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目标2: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等视角解释历史事件的原因。

师:关于盛唐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大热门,北京大学专门成立了“盛唐工程”,其中“盛唐为什么兴盛”是“盛唐工程”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对“盛唐为什么兴盛”这一问题给出你们的解释。

生:(讨论)

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为盛唐奠定了物质基础。

生: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科举制使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加强。

生:通过丝绸之路吸纳了外来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生:唐玄宗比较贤明,有一大批像姚崇、宋璟那样的贤臣辅佐,盛唐是明君与贤臣共同努力的结果。

生:太宗奠定盛唐的基础,武则天使唐朝继续发展,唐玄宗利用了很好的“天时”的机会。

生:我认为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也对盛唐局面的出现做出了贡献。隋朝经济发达,留下了大量的物质财富;隋朝最先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的大运河开凿虽然使自己国祚不长,但为盛唐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没有大的长时间的自然灾害。

生:那是不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毕竟是为全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活力。

……

师:不错。这些都是盛唐出现的历史原因。为了叙述的方便和有条理性,我们可以尝试着把以上大家所讲的原因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如历史的近因和远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内因与外因,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原因等。

我们已经找出了那么多的原因,那我们是不是已经穷尽了盛唐出现的所有原因?

生:不可能穷尽吧?

师:对,许多哲学家认为事件的真正原因就是以前世界的整个历史。这种说法正确,但对于历史学解决因果关系用处不大。实际上,历史学家在解决因果性问题上也没有找到太好的方法。因为历史事物的因果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解释因果问题时,我们一般都是采用多重原因结合而成的一组充分原因来解释历史事物,也就是合力论。

师:合力论最早由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论认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而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

合力论是解释因果关系的方法之一,但也只是一种解释而已。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在充分获得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目标3: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等视角解释历史事件的作用与影响。

师:与历史事物原因紧密相连的问题是历史事物的作用、影响,也就是历史事物的结果。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历史事物被其他历史事物所引起,此历史事物为历史的结果;但此历史事物又引发其他的历史事物的产生,此历史事物为历史原因。在因果关系的链条中,任何一个历史事物都是“一身而两任焉”。

例如:盛唐局面的出现是多个历史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又产生了多个影响。

下面我们利用一段资料来分析盛唐的历史影响。

辉煌!合成了盛世。

大辉煌!合成了大盛世,黄金般的大盛世。

然事情正像西谚所说的那样,一枚硬币总有两面。成熟未必全是好事,在正极成熟之际,各种负极因素,在汲取了恶的历史经验后,继之也成熟了。军阀成熟了,生了野草般的藩镇割据;阉人成熟了,滋长了毒瘤般的宦官专权;士人成熟了,掀起了逐浪般的朋党之争;皇帝成熟了,上演了戏剧般的昏君故事;官僚成熟了,腌养了酱缸般的贪官群体。

——赵剑敏,《细说隋唐》

师:这段资料中认为盛世的影响是什么?

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昏君故事、贪官群体。

师:这儿的昏君故事主要是盛世局面使得唐玄宗冲昏了头脑,从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大家可以参看《历史》教材第二分册第58页的资料。

师:这段资料主要是从哪个角度看盛世的影响的?

生:从负面影响。

师:对。除了这个角度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看盛世的影响?

生:我们也可以从正面看盛世的影响,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看其影响。

生:从对内和对外的角度看影响,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看影响,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看影响……

师:一个历史事物的影响或者历史结果往往也是多个,我们称之为一因多果的现象。

历史教材中的因果关系叙述模式基本是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模式,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好好思考揣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