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的实施的概述

校本课程的实施的概述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课程实施是整个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实质性阶段,但其含义和重要性才刚刚被人们所认识。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是校本课程证实采用前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通常安排在课程试验阶段前进行,由学科专家负责实施。事实证明,在校本课程正式采用前实施原型评价,能够产生最大的收益。这种传播方式适用于学校牵头开发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类型

校本课程实施是整个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实质性阶段,但其含义和重要性才刚刚被人们所认识。最初有许多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好了,实施起来就不成问题了,事实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做法。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不同的价值取向,把校本课程实施分为三类:

1.敷衍型实施

这是一种最为保守的做法,其实质是把课程实施当作一种摆花架子,走过场的过程,实施者缺乏对课程设计的了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这种实施更多的是避开问题,而不是朝向目标,是最不可取的。

2.执行型实施

这种实施的主要方式是“忠实地、精确的”执行课程设计者的意图。以便能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这是我们传统教学所推崇的课程实施方式。但严格意义上的“忠实或精确”由于缺乏对课程实施对象、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可能会使教学僵化,从而产生副作用,也就往往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目标。

3.发展型实施

实施者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计划采取局部适应、相互适应或全面修正三种做法。其中局部适应是指实施者基本上按照课程计划实施,只作局部变动,以适应课程设计者的意图;相互适应是指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双方或多或少地改变一些看法,以便相互都能适应各自的情况;全面修正是指实施者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修正课程计划,不去适应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发展型实施的基本理念是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自己来决定,因为唯有对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所以我们说,发展型实施是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倡的实施方式,课程实施者参与课程开发设计将会成为一种趋势。而在发展型实施的三种做法中, 目前关注较多的是相互适应的做法。

二、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

按照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时间的安排、校本课程教学。其中,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时间的安排是校本课程教学前的必要准备。

(一)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

原型评价是工业界、科技界常用的一种评价手段,通常在新产品进入试验阶段前或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前进行, 目的是确定新产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避免正式投产后可能遇到的麻烦和浪费。

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是校本课程证实采用前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通常安排在课程试验阶段前进行,由学科专家负责实施。原型评价的范围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的呈现形式、课程内容组织等诸多方面, 目的是评定校本课程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确定需要补充和修订的方面。事实证明,在校本课程正式采用前实施原型评价,能够产生最大的收益。通过原型评价,校本课程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之处可以在它贻误学生之前就被发现并得到纠正。

(二)校本课程的试验

课程试验由学生担任被试,学科专家、权威教师或学校领导担任评估者。被试的人数和规模随着试验阶段的深入而扩大。

通常,只有在课程纲要、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等全套资料齐备以后才可进入课程试验阶段。但有时候,没有必要等到全部资料齐备,只要部分资料齐备,并具备了合适的试验条件,也可以有步骤地进入课程试验阶段。

在进入课程试验阶段之前,负责实施原型评价的学科专家应该事先提供有关原型评价的必要数据和信息。

课程试验阶段按照进程,可以分为实验室试验、小规模试验和现场试验三个阶段。

1.实验室实验阶段

实验室试验阶段是课程试验的初始阶段,通常在实验室内进行。在这个阶段,由个别学生担任被试对象。在被试者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评估者不仅要观察被试者的学习状况,记录被试者对校本课程的反应,而且要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记录的内容做出解释,并提出一定的修改意见。作为评估者,他们还应该对被试的细微反应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因为被试的皱眉头、叹气、扮怪相等举止动作,都为评估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

在实验室试验阶段,请少数学生担任被试对象是最经济且最有效的方式。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初步的了解。实验室试验阶段获得的成功往往使校本课程开发者充满信心,开始为校本课程的实际使用作准备。

2.小规模实验阶段

在小规模试验阶段,担任被试对象的学生人数和规模较实验室试验阶段有所扩大,但仍然在小规模范围内进行试验。试验工作在正常的学校环境中进行,评估者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或手段收集有关信息,如课堂观察、检查学生作业、摄像、录音、面谈、提问、问卷。小规模试验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校本课程在本校环境中成功实施的可能性;了解校本课程在本校环境中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如教学设施、校舍状况、师资力量、学生水准;在小规模试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提出整改意见。

具体地说,这一阶段需考察下列内容:

·学生是否欢迎校本课程?

·学生能否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学生能否参与规定的教学活动?

·教师是否胜任校本课程?

·教师能否把握校本课程的基本思路?能否感受到校本课程的独特之处?

·现有的校舍状况和教学设施能否确保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

·校本课程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质量有何种益?

3.现场实验阶段

在现场试验阶段,试验工作扩大到全校规模,试验活动在正常的学校环境中进行,试验过程完全由教师掌握,不再受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任何影响。该试验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校本课程能否在正常的学校环境中,在没有校本课程开发者经常性支持的条件下,大规模地在全校成功实施。

三、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与推广

(一)校本课程的传播

虽然校本课程是某一所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开发的课程,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校本课程必然要从“点”向“面”传扬开来,也就是说,从本校个别教师传播到本校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或者从本校“发源地”传播到兄弟学校或周围地区。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三:

1.网络传播模式

这种模式类似于农业改良成果的推广,特别适用于校本课程的传播。根据这个模式,学校系统被看作是一个由许多教师个体组成的复杂网络,校本课程就是沿着这个网络传播开来。校本课程产生于这个网络的某个部位,通过这个网络传播到其他部位,即从某位教师传播到其他教师,或者从某所学校传播到兄弟学校和周围地区。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常常由于个人的不同观点、兴趣和偏好而发生调整或变更。其传播速度和完整性取决于接受者的观点、兴趣和偏好,发源地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接受者的课程实施条件等(譬如设备要求很高的校本课程就难以传播)。研究表明,城市中的校本课程的传播方式与农村不同。在农村,校本课程的传播从“发源地”开始,然后个人面对面地、波浪形地向外传播;在城市,校本课程的传播是从一个教师传播到一群教师,从一所学校传播到另一所学校,或者从一个教师集中的地区传播到另一个教师集中的地区,在传播速度上比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的农村更快。

2.中心——基层直接传播模式

这种传播方式适用于学校牵头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由校方组织力量开发完成,然后以校方为中心,直接传播到课堂教师手里。

3.中心——基层逐级传播模式

这种传播模式也适用于学校牵头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力量开发完成,然后以学校为中心,逐级传播到课堂教师手里。譬如,由学校传播给骨干教师或少数教师,然后传播到普通教师或全体教师。这种传播模式类似于中心——基层直接传播模式,所不同的是,校本课程不是直接传播到课堂教师手里,而是逐级传播到课堂教师手里。

在传播过程中,无形中形成了第一级传播中心、第二级传播中心和第三级传播中心,甚至第四级传播中心。

(二)校本课程的采纳

校本课程的推广无论组织得多么严密,也不能保证一定会被课堂教师接受。校本课程的采纳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事情。所谓“采纳”,就是指课堂教师不仅在思想上接受校本课程,而且在行动上真正接纳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采纳有各种方法,这些方法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理性型、强制型和示范型。

1.理性型

这种方法假定,校本课程的采纳都是理性的。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校和教师证明,校本课程的确比旧课程更具优越性,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校本课程都采取这种方法。校本课程开发者通过各种宣传材料、小册子和教师指南来促进课堂教师采纳校本课程。

2.强制型

这种方法假定,校本课程是必须实施的,课堂教师是理所当然的实施者。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或行政措施,强制课堂教师实施校本课程。

3.示范型

这种方法假定,只要课堂教师能够感受或意识到校本课程的优越性,他们就会接受校本课程。因此,可以通过举办有关的示范课、培训班或讲习班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为课堂教师进行示范,而且要向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接受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推广

在校本课程的推广过程中,通常呈现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精确法”,第二种趋势是“适应法”。

所谓精确法,就是要求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忠实地执行校本课程开发者的原本意图。尽管可以做出某些局部的变动,但是不能篡改或歪曲校本课程开发者的初衷。精确法非常尊重“原汁原味”的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和实施要求规定得比较明确,且比较具体。但是,它可能过多地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从而可能遭到教师个人或集体的抵制或反对。

所谓适应法,就是反对在实施校本课程之前,预先确定实施过程和实施要求,而允许课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方法。适应法包括三种类型:

·基本适应——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课堂教师做出某些变动,甚至包括某些比较重大的变动,但是基本忠实于校本课程开发者的原本意图。可以说,基本适应的做法几乎接近于精确法。

·相互适应——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课堂教师批判性地、有所选择地接受外来思想和改革思想的影响,使之适合课程实施的需要。

·修正性适应——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课堂教师根据自己的设想修正课程。

总的来说,适应法比较注重相对自由的、开放的课程实施环境,但是,它也会使得某些一贯循规蹈矩的教师不知所措或无所适从。

四、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校本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综合性。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倡导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

2.注重实践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3.加强情境教学。要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并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4.关注学习过程。要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调查分析、阅读研究、生活实践、实验操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5.倡导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应积极探索班级集体授课之外的教学形式,如用讲座、观摩、考察、调研或其他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五、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既有促进方面的,也有阻碍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

校本课程本身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校本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课程本身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特性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先进性,即校本课程所依据的基本理念是否具有先进性。二是实用性,即校本课程是否符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三是可操作性,校本课程实施时的方便程度。

(二)学校内部因素

对课程实施产生影响的学校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学校物质条件及学校制度等。其中,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投入意识、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都将对课程实施产生直接影响。学生与教师一样,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能力及其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将影响课程的实施。在学校管理者中,校长和教研组长(主任)是对课程实施影响较大的角色,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以及课程实施的组织、协调,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相关的奖惩制度对课程实施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三)学校外部因素

对课程实施产生影响的学校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氛围和社区的文化资源,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参与程度等。这些因素作用于学校,从而对课程实施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