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资源的基本内涵

课程资源的基本内涵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校内资源就是学校范围内的资源,相反,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资源。这是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分类的。这是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来划分的。课程资源的多值性,要求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具有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的可能性,但还不是现实的学校课程或课程实施的现实条件。

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资源,课程资源是什么”,本节主要从资源和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三方面着手来揭示课程资源的基本内涵。

一、资源的含义

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力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也可以理解为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投入要素和条件保障的总称,它以多种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二、课程资源的概念

(一)课程资源含义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二)课程资源分类

1.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内资源就是学校范围内的资源,相反,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资源。这是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分类的。

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来分,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或收获的对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也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比如,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实施状况等因素。

3.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划分,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前者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如教材、网络、 自然和社会中的实物、活动等。显性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而隐性资源是指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习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与显性资源不同,其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对教育教学的直接影响。所以,隐性课程资源的培植、开发与利用更需付出艰苦的劳动。

4.物质形态的资源与精神形态的资源

这是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来划分的。前者如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广播电视、网络、现代化教学设施等。后者如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风教风学风、社会风气等等。

5.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这是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来划分的。前者突出“天然性”和“自发性”,如用于生物课程的动植物、微生物;用于地理课程的地形、地貌和地势等等。后者突出“人工性”和“自觉性”,如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等。

三、课程资源的特点

(一)客观性

课程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它与学校的正式课程相比,资源不一定是规范的、系统的、专门化的,但课程资源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可以依据一定的课程目标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改造并加以利用。然而由于不同开发者的世界观、价值观、课程观、知识能力水平、实践经验等不同,对同一资源的开发在广度、深度上,在达成课程目标的效果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也说明课程资源是客观的,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广泛性

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资源,所以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三)差异性

课程资源虽然非常广泛,但是课程资源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及师生各自的不同,致使课程资源又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有异。例如,戏剧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北京及周边地区京剧比较盛行,可考虑用京剧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为校本课程,安徽等地黄梅戏很有特色,可考虑用黄梅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藏族地区的藏戏等地方剧种很有感染力,可考虑用藏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就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四) 多值性

由于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多值性的特点。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资源,也可成为学习环境学、生态学知识的资源,也可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调查统计的资源,还可成为语文写作的课程资源等。学校附近如果有座山,既可用于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也可用于劳动课植树绿化;既可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在生物课中用作调查植物种类。课程资源的多值性,要求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不会有课程资源缺乏的困扰,才能化腐朽为神态,变无用为有用,使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

(五)间接性

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具有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的可能性,但还不是现实的学校课程或课程实施的现实条件。因此,课程资源还有间接性的特点。其教育性不像国家课程那么明显、直接,有时课程资源中教育性因素与非教育性因素可能交织在一起,课程资源要经过筛选或转化,才可能成为学校课程或有利于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六)价值潜在性

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潜在价值性的特点,具体来说,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由于课程设计受设计者对材料依据的选择或设计者选择作为重点材料的影响,课程资源便成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同时,选择哪些资源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本身,也反映了设计者一定的价值倾向,而这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课程实施需要课程资源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支持和保证,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实施必然起着促进或限制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