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年来认识黄土

用年来认识黄土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刘东生始终痴情于黄土,从中寻找全球环境变化的故事,以及对当今环境问题的启示。  数百万年来,风将黄土从远方搬移到中国北部,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正是这样认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年复一年的勤奋和努力,让刘东生成为黄土研究的科学先驱。  如今,刘东生老当益壮,依然牵挂着心爱的中国黄土、青藏高原,以及南北两极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打开中国地图,当我们的目光扫视整个中国时,黄土高原总以它那特有的黄色吸引着我们。面对那铺天盖地的黄土,当年复一年,人们惊呼黄土高原的黄土对环境的污染时,却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年复一年,将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它。半个世纪以来,刘东生始终痴情于黄土,从中寻找全球环境变化的故事,以及对当今环境问题的启示。

  黄士是刘东生一生的挚爱。1954年,刘东生来到中科院地质所,从此与中国独有的黄土打起了交道,这一干就是50多年。30年后,他和同事们拿出了一本被国内外同行奉为经典的专著:《黄土与环境》。

  数百万年来,风将黄土从远方搬移到中国北部,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在那本专著中,刘东生和同事们提出,一层层的中国黄土,蕴藏着200万年来一个个的地球故事,从而在传统的海洋沉积物和极地冰岩心以外,增加了一种非常难得的环境变化标本:中国黄士,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后,刘东生和同事们开始解读中国黄土背后那一个个地球故事。这些研究为人类今天面临的环境问题,诸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决策依据。

  例如,他们的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上从来就没有过大面积的森林植被。在一些黄土地区,树木难以扎根,即使种上了,过上几年也可能死掉。因此,环境治理必须因地制宜。

  这些研究成果的后面,隐藏着巨大的艰辛。刘东生对当时的情形是这样描述的:“每年有几个月在野外奔走,为了工作可以披星戴月,不带任何行李,在黄土高原上走到哪里,睡到哪里。”

  野外工作还意味着风险。原始黄土层往往位于悬崖峭壁,爬上去采样的时候,很有可能摔下来,非死即伤,非常危险。可刘东生为了采集到好的样本,照爬不误,置生死于度外。他几乎走遍了整个黄土高原,直到现在,他当年走过的很多地方,后来再没有人去过。在这些地方,刘东生采集了数不清的黄土样品。

  不过,在刘东生眼里,这样的危险并不是最大的障碍,他常说:“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往往寓于它的连续性之中。”正是这样认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年复一年的勤奋和努力,让刘东生成为黄土研究的科学先驱。

  “老队员”的惊人之举

  刘东生为了科学,敢于探险是出了名的。1991年,73岁的刘东生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参加南极考察队。要知道,去南极的一般都是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人,考察队起初并不“欢迎”他。可他到处“游说”,考察队没办法,最后只有接受这位不服老的“老队员”。1996年,刘东生又去了北极的斯瓦巴德岛。他的考察两极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有人问他,为什么在年迈之际做出一个个惊人的壮举?他的回答是,自己喜欢实地踏访,也是由所从事的学科特点决定的。

  而早在1964年起,刘东生曾参加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高峰的多次科学考察,为中国的高峰科学考察事业闯出了一片天地。在多年的考察中,他和同事们发现了青藏高原许多不寻常的地方。如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已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青藏高原上空存在的臭氧低谷也得到确认,这些都归功于刘东生的研究。在多次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以后,刘东生并不满足。他想探访地球上更多的地方,特别是南极和北极。

  中科院地质所流传着这样一则趣事。2000年,刘东生软磨硬泡,要随队去南沙考察。考察队就准备了几套方案,以便在老先生晕船时迅速送回岸上。谁能想到,刘老先生年轻的时候,竟然拿过天津市的100米自由泳冠军。结果呢,船上的年轻人几乎全趴下了,老先生却仍神采奕奕。也许是多年艰苦的野外生活,养成了老先生乐观幽默的个性,当拿到“泰勒环境奖”这一环境科学的国际最高奖项时,刘东生幽默地对记者说“我可以回家向老师报喜了!”其实,早在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刘东生师承中国地质调查所著名科学家杨钟健进行鱼化石研究,曾获得过古生物领域颇有影响的马以思奖,因此此次得奖并不是第一次。

  如今,刘东生老当益壮,依然牵挂着心爱的中国黄土、青藏高原,以及南北两极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从美国捧回泰勒奖以后,他又像往常一样,每天去办公室上班,还要去中科院研究生院讲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