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年来认识黄土

用年来认识黄土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刘东生始终痴情于黄土,从中寻找全球环境变化的故事,以及对当今环境问题的启示。  数百万年来,风将黄土从远方搬移到中国北部,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正是这样认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年复一年的勤奋和努力,让刘东生成为黄土研究的科学先驱。  如今,刘东生老当益壮,依然牵挂着心爱的中国黄土、青藏高原,以及南北两极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打开中国地图,当我们的目光扫视整个中国时,黄土高原总以它那特有的黄色吸引着我们。面对那铺天盖地的黄土,当年复一年,人们惊呼黄土高原的黄土对环境的污染时,却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年复一年,将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它。半个世纪以来,刘东生始终痴情于黄土,从中寻找全球环境变化的故事,以及对当今环境问题的启示。

  黄士是刘东生一生的挚爱。1954年,刘东生来到中科院地质所,从此与中国独有的黄土打起了交道,这一干就是50多年。30年后,他和同事们拿出了一本被国内外同行奉为经典的专著:《黄土与环境》。

  数百万年来,风将黄土从远方搬移到中国北部,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在那本专著中,刘东生和同事们提出,一层层的中国黄土,蕴藏着200万年来一个个的地球故事,从而在传统的海洋沉积物和极地冰岩心以外,增加了一种非常难得的环境变化标本:中国黄士,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后,刘东生和同事们开始解读中国黄土背后那一个个地球故事。这些研究为人类今天面临的环境问题,诸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决策依据。

  例如,他们的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上从来就没有过大面积的森林植被。在一些黄土地区,树木难以扎根,即使种上了,过上几年也可能死掉。因此,环境治理必须因地制宜。

  这些研究成果的后面,隐藏着巨大的艰辛。刘东生对当时的情形是这样描述的:“每年有几个月在野外奔走,为了工作可以披星戴月,不带任何行李,在黄土高原上走到哪里,睡到哪里。”

  野外工作还意味着风险。原始黄土层往往位于悬崖峭壁,爬上去采样的时候,很有可能摔下来,非死即伤,非常危险。可刘东生为了采集到好的样本,照爬不误,置生死于度外。他几乎走遍了整个黄土高原,直到现在,他当年走过的很多地方,后来再没有人去过。在这些地方,刘东生采集了数不清的黄土样品。

  不过,在刘东生眼里,这样的危险并不是最大的障碍,他常说:“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往往寓于它的连续性之中。”正是这样认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年复一年的勤奋和努力,让刘东生成为黄土研究的科学先驱。

  “老队员”的惊人之举

  刘东生为了科学,敢于探险是出了名的。1991年,73岁的刘东生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参加南极考察队。要知道,去南极的一般都是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人,考察队起初并不“欢迎”他。可他到处“游说”,考察队没办法,最后只有接受这位不服老的“老队员”。1996年,刘东生又去了北极的斯瓦巴德岛。他的考察两极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有人问他,为什么在年迈之际做出一个个惊人的壮举?他的回答是,自己喜欢实地踏访,也是由所从事的学科特点决定的。

  而早在1964年起,刘东生曾参加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高峰的多次科学考察,为中国的高峰科学考察事业闯出了一片天地。在多年的考察中,他和同事们发现了青藏高原许多不寻常的地方。如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已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青藏高原上空存在的臭氧低谷也得到确认,这些都归功于刘东生的研究。在多次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以后,刘东生并不满足。他想探访地球上更多的地方,特别是南极和北极。

  中科院地质所流传着这样一则趣事。2000年,刘东生软磨硬泡,要随队去南沙考察。考察队就准备了几套方案,以便在老先生晕船时迅速送回岸上。谁能想到,刘老先生年轻的时候,竟然拿过天津市的100米自由泳冠军。结果呢,船上的年轻人几乎全趴下了,老先生却仍神采奕奕。也许是多年艰苦的野外生活,养成了老先生乐观幽默的个性,当拿到“泰勒环境奖”这一环境科学的国际最高奖项时,刘东生幽默地对记者说“我可以回家向老师报喜了!”其实,早在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刘东生师承中国地质调查所著名科学家杨钟健进行鱼化石研究,曾获得过古生物领域颇有影响的马以思奖,因此此次得奖并不是第一次。

  如今,刘东生老当益壮,依然牵挂着心爱的中国黄土、青藏高原,以及南北两极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从美国捧回泰勒奖以后,他又像往常一样,每天去办公室上班,还要去中科院研究生院讲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