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评孩子时不该说的话

批评孩子时不该说的话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结果。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可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第十六招 批评孩子时不该说的话

有些家长教育心切,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事,马上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原本是为了教育孩子,可是到头来,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把孩子越推越远,弄得亲子关系淡化。那么,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究竟有哪些话是不该说的呢?下面将列举数句,以供家长参考。

1.“你真笨!”

其实,“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结果。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而你总是做错题?因为你“笨”!

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可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你真笨!”这三个字从父母口中说出来,孩子心里会有多么难受!他肯定很想说:“实在对不起,我怎么这么笨呢?”

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有人对你说过这三个字?不知你在心里是否对自己说过这三个字?想想这三个字的分量吧!你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孩子说?

2.“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当今社会进入了竞争时代,有些孩子的父母也“与时俱进”,不再讲究“温良恭俭礼让”了。孩子在外面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一些父母常常这样“鼓动”孩子。

因为他/她认为,人太老实了容易受人欺负,就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反正不能吃亏!

照这样的逻辑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别人不讲理,你也不讲理;别人偷你自行车,你就偷别人自行车;别人腐败,你就腐败……

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什么样的未来?你就准备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你就准备让孩子变成一个“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的人?

3.“揍死你!”

如今仍有相当多的父母用打骂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打骂孩子的时候,气愤至极的父母还会脱口而出:“揍死你!”

“揍死你”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因为当他/她说这句话时,表明他/她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

有时我们发现孩子使我们越来越气,直到非惩罚他们不可。他们所有的行为确实促使我们想揍他们。其实,这种挑衅的行为就是他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真的揍了他们,就中了他们的计策——孩子达到了他们报复目的。孩子会在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

打骂孩子的父母是最无能的父母。如果你不喜欢打骂孩子,只是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如果你就是喜欢打骂孩子,那么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疗的病人。

4.“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

我们已经明白了在管教孩子时坚持原则、说一不二的重要性。因此,从孩子一出生起,做父母的就应该以一定的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比如,定时喂奶,定点睡觉等。从小就让孩子懂得规则就是规则,如果不遵守,就要承受他们所不喜欢的后果。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原则,就不能怪孩子破坏规则。

鉴于孩子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也没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就需要不定时地提醒孩子,以帮助孩子记住规则。但是,提醒归提醒,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照规矩来办事。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须让孩子懂得他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知道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马虎,从而形成什么事都认真的习惯,直至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在教育孩子养成遵守规则这件事情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所需要的,就是不断的强化,反复的耐心。然而,有些做父母的却好像特别缺乏这样的耐性。当他们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仍习惯于指望怒火而不是求助于行为。他们常常对孩子吼叫:“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殊不知,这样的恐吓非但让你精疲力竭,并且难以产生效力。因为单靠按喇叭无法驾驶汽车,单靠喊叫也无法“驾驭”孩子。

对这样的父母来讲,他们不懂得影响孩子最成功的手段就是掌握那些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东西。相反,絮叨的讨论和空洞的威胁只能对孩子产生很小的作用,甚至一点儿作用也不起。这个结论已在无数家庭中得到验证。比如,在那些家庭中孩子会把一个家长推到忍耐极限的边缘,而在另一个面前却像甜蜜的小天使。一位妈妈就曾这样抱怨道:“儿子十分在乎他爸爸,但是对我却一点也不理会。”不难想象,这个孩子的爸爸肯定是个讲原则、有耐性的人。

空洞的威胁和斥骂会破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长期被父母斥骂,孩子就会被父母渐渐引导到对立面去。而每一次对立,又会加剧父母和孩子的紧张关系。情况严重时,当父母因为某种原因心情糟糕,往往就会情绪失控,突破常规的状态,对孩子实施非常严厉的打击。这时,冲突陡然升级,家庭的平静就轻易被一件生活琐事击碎。

5.“妈妈(爸爸)求求你了。”

最怕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识破了大人的一切动机,软硬不吃。父母恐怕就只好说:“妈妈(爸爸)求你了!”

这句话不能说!因为说了这句话就意味着家长“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内心里更加蔑视你,纪律约束的基础就土崩瓦解了!其实,从本性上讲孩子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为产生于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觉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原则的遵守者。纪律约束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知道父母是尊重他们的,他们就会接受父母的领导和指导。

6.“我没本事……”

“我没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常把自卑感表露无遗。

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被自卑感“感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我没本事”来开始你们之间的谈话。你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7.“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名著《3岁决定一生》中,就儿童的尊严感问题,记叙了一堂感人的“人生课”。

孩子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父母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许多做父母的或许都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因为不会擤鼻子、不会洗脸、不会穿衣服、不会拿碗筷,没少受到过父母的训诫和批评。而他们训诫的腔调又如此千篇一律:“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怎么就不动一点脑筋……”。那时候,父母们或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有着那么强烈的尊严感,常常无意识地表现出对我们的蔑视,从而导致我们产生某种程度的自卑。

虽然父母们可能会相信自己的孩子很漂亮很完美,可能会以孩子为骄傲,但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似乎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父母们的实际行为表现得好像孩子的成长总是不如他们的意,因此需要不断的规训和矫正。这种错误的意识导致蔑视孩子,并且常常把孩子当成自己控制的对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父母与其花很多精力来告诉孩子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大道理,不如亲自示范给孩子看。一些小小的缺点通过一个小小的示范行为就可以矫正,而且还能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8.“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常听到许多父母抱怨,孩子稍大一点以后,就不和他们说心里话,不对父母陈述自己的看法,也不把在外边或学校里的见闻告诉父母了。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过去某些时候,父母在训诫孩子时,常常等不及孩子申辩,就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你还嘴硬!”、“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明知道自己错了,还敢狡辩!”时间长了,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便产生了:反正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干脆就不听父母讲话,也不对父母说过多的话,以免话多了,冷不丁又招来一顿无端的教导或责骂。

事实上,研究表明,孩子在与父母发生争辩的时候,往往也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得最快的时候。这一方面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非常好,因为发生争辩时,孩子最来劲、最认真,思维非常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自信心,提早锻炼孩子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

总之,训诫孩子的目的是要向孩子讲清一个道理。通过争辩把事情弄明白,孩子就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意见是有差异的,通过争辩,可以很好地达成一致。

允许孩子与自己争辩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帮助孩子找到事物的界限,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争辩,不仅能弄清事实真相,还能掌握住事物的分寸,从心所欲不逾矩。

9.“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

在父母训诫孩子的过程中,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父母自取失败。自取失败的结果,不仅不能达到父母培养孩子的长期目标,而且会随时在家里产生“暴乱”情景。

父母自取失败的情形很多。这些情形包括威胁孩子、贿赂孩子、给孩子以难以实现的允诺、讥刺孩子等等。

为什么父母用这些方式来训诫孩子时常常自取失败呢?下面以威胁孩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孩子不太听话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会不自觉地威胁孩子。殊不知,威胁孩子,就等于是鼓励他重复做一件禁止做的事情。比如,当孩子听到你说“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的时候,他不会听到“如果”两字,只会听到“下一次再做”。有时候,他会把话里的意思翻译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然她会失望的。”

因此,这一类的警告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很好,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比不用还糟。它会百分之百地使你不高兴的事再出现一次。因为警告对于孩子的自主意识作出了挑战,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他肯定会再犯一次,以便向自己和他人表示他不怕事。

五岁的小卓在经过好几次警告以后,仍然继续向窗子扔皮球。最后,妈妈生气了,只好拿出杀手锏说:“如果你再向窗子扔一次,我就要揍死你。我说到做到。”只过了1分钟,玻璃的破碎声音告诉母亲,她的警告产生了一个效果:皮球最后一次击中了窗子。随之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

10.“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家长的话逼出家门的。

冲突爆发时,家长与子女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其实只是想逼迫孩子就范。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就这样被“逼迫”而离家出走。

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这句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是暂时的,结果于是无补!

管教过当,或过多的叱责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险和可悲的。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过研究,他把父母责备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

难听的字眼——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我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滚出去!

挖苦——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

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父母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被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关系弄得更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