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要以为批评越多越好

不要以为批评越多越好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孩子犯错误了,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对孩子做同样的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第十一招 不要以为批评越多越好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这种做法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孩子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就是家常便饭了。因为这时的孩子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孩子就肯定会“犯错误”。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孩子犯多少错误,父母每天批评孩子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虽然现在的孩子们多是家里的宝贝,但有时候,家长会抱怨:我的孩子怎么不如别的孩子那样大方,能歌善舞,讨人喜欢?更有时候直接指向孩子:“你怎么就不能向××学习呢?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这个样子!”

劳累了一天的家长回到家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就会批评:“赶快捡起来!你怎么这样不懂事呢?”如果孩子磨磨蹭蹭不配合的话,抱怨之词可能还会升级。

早上上学的时间快到了,可孩子仍在哼哼唧唧,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让急于上班的家长颇不耐烦,于是家长少不了要对孩子发些牢骚。

其实有时候,孩子渴望受到关注,才会做出一些让家长不耐烦的事情,就可能引发家长抱怨和批评,因而孩子不能得到积极的理解。日积月累,孩子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表象,如脸上很少看到笑容,不再有孩子气的笑声;常常战战兢兢,做事显得笨手笨脚;内向、胆小,不主动讲话,等等。出现这些情况后家长就要当心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对孩子批评过多,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够可爱,因为怕犯错误,也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小时候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长大后就会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长应该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同时,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做不好。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到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就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拿走两元钱。

这说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孩子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出现。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孩子犯错误了,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对孩子做同样的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对孩子的教育应避免过多地给予批评,否则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1.逃避批评或者逃避可能导致被批评的环境

经常被父母批评不敢下水学游泳的孩子,到后来会产生一种惧怕水的心理,严重的连走近河边或池塘边也会惧怕。父母常批评孩子的作文不好,孩子就有可能会放弃努力学习作文的念头,严重者还会放弃其他科目的学习。

2.经常受批评的孩子会渐渐学会批评别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最容易受现成事例的影响。在孩子的生活中,成年人,尤其是权威型的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孩子的心灵打上深深的烙印。成年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孩子就会模仿成年人的样子去做,当然,批评也如此,孩子常受到批评,他也会常批评周围的人,也许,他的生活圈已被批评打乱,使人际交往受到影响,严重者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

3.消极的批评导致消极情绪反应

孩子很容易把批评视为一种惩罚,通常是以哭闹、愤怒、怨恨、害怕作为受到批评时的反应,这样的方式,无疑是消极的情绪反应,妨碍了一切积极的反应行为。

一位父亲说:“我叫7岁的儿子接住我投过去的滚地球,但是他害怕球弹起来打着他,就往后退或是往旁边躲。我很生气,说他像个女孩子,他哭着跑了。后来有好几个星期他都不肯和我一起玩投球游戏。过了一段时间,在我的请求下我们又一起来到院子里,这次我没有批评他、刺伤他,他接得好我就夸奖他,他很快就学会接球了。”

4.经常责骂孩子会导致家庭气氛不和谐

想以批评来改掉孩子的某些坏习惯是根本不可能的。父母两人一再责骂却不见效果,反会转为互相埋怨,并可能导致夫妻关系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也会受到伤害。家里不和谐的气氛与父母之间的争吵更容易使孩子成为发泄怨气的对象。

5.由于害怕批评可导致孩子的怯懦

一个上幼儿园的6岁孩子,在写字作业本的四个角上画了四朵乱七八糟不成样子的小花,他认为这样能使作业本更加漂亮。谁知家长一见就皱起眉头说:“看你,把作业本搞得这么脏!”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就不敢再画画了,他以为自己根本不会画。

6.常责骂孩子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损害

从小就被大人们过多批评的孩子,会比别的孩子多几分悲观,少几分自信,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存有一些疑虑和恐惧。心理学家哈瑞·苏利文说过:“学龄前儿童如果经常被父母批评,那么为了保持自尊,他们就常会找别人的麻烦,即使别人是和善的、好心的,也常会被他们所敌视。”无疑,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没有必要有错必究。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等比较差,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对其要求过于苛刻,以为不管多大的孩子干了错事都是非常糟糕的,是品行或道德问题,凡事上纲上线,搞“阶级斗争”,甚至不惜用谩骂体罚来纠错,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使孩子受到重大的心理创伤。

一旦受到批评,孩子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这样,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恢复平静,犯错违规的冲动没有化解,反而被压抑,成为一种心理情结,削弱了孩子的防御能力与生存能力,使孩子的反抗心理高亢起来。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了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这样的做法本书后面章节还要做具体的阐释。

总之,在必要的批评教育的前提下,对孩子要少一点批评,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在批评孩子时应注重“度”,把握好“分寸”,避免“物极必反”的超限效应。“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父母应尽可能让孩子更多地表现出无忧无虑的天性,远离自卑的阴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