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稻谷的加工

稻谷的加工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稻收割后需要让谷粒从稻秆上脱落,这个工艺叫做脱粒。木砻和土砻都是传统的脱壳工具,木砻对稻谷的磨损小,适合加工精粮,但必须由强壮的人才能推动使用,土砻即使是力气不大的妇女和儿童也能操作。但对稻谷的磨损大。稻谷去壳要用到一种叫做“砻”的工具,去皮则用舂或碾。用它来加工稻谷,即使稻谷不十分干燥也不会被磨碎,因此上缴给朝廷的军粮和官粮,不论需要大量漕运还是储藏,一般都选用木砻加工。

水稻收割后需要让谷粒从稻秆上脱落,这个工艺叫做脱粒。脱粒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靠人手握一把稻秆使劲拍打取得谷粒,另一种是用牛拉石磙在空地上碾稻秆,使谷粒从稻秆上脱落。用手拍打稻秆脱粒,就根据当时情况用稻秆在木桶或石板上拍打。收获时如果碰上雨天,田地和稻谷都很潮湿,稻谷无法运到晒谷场,也可以用木桶直接在田里脱粒。但天气好稻子也干燥时,还是使用石板比较方便。

湿田击稻图与场中打稻图

将一个做成斗状的大木桶放于田中,手执一把刚割下的稻谷,在桶的边缘反复使劲摔打,将谷粒从稻秆上分离。在南方,收获时如果碰上雨天,田地和稻谷都很潮湿,稻谷无法运到晒谷场,一般就这样用木桶直接在田里脱粒。如果可以将割下的稻子运到晒场上,一般就在石板上脱粒,因为在晒场上是不怕脱下的稻粒到处乱飞的。

赶稻及菽图

用牛拉石磙在空地上碾稻秆或豆秆,使粮食从杆上脱落。这种做法十分节省人力,比较适用于北方较大面积的产粮区。但反复碾压可能会磨掉保护谷粒的壳尖,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

晒谷子

在产稻的南方,通常农家都会在自家屋前留出一块平地,收回来的谷子就晒在这里。

用牛拉石磙在晒谷场脱粒,可比用手拍打节省三倍力气。但留作种子用的稻谷不适宜用这种方法,因为反复碾压可能会磨掉保护谷粒的壳尖,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因此南方种稻的农家多数会区分对待,利用牛畜处理晒谷场上的稻谷,而留待明年作种子用的稻谷就在石板上以人工拍打的方式脱粒。

上好的稻谷,有九成颗粒都很饱满结实,只有一成是空壳或者颗粒瘦小,俗称秕谷。如果这一年该下雨的时候没有下,或者施肥拔草的时机不好,稻子很可能就只有六成饱满,而秕谷则多达四成。

去除重量较轻的秕谷时,南方的做法是用风车把轻的秕谷吹走。北方的稻子少,就采用扬的方法,即用扬麦子和黍子的方法来清除秕谷,但这样使用人力远不如使用工具方便。

这样的砻算是很大型的农具了,需要多人一起配合操作。

木砻和土砻

木砻和土砻都是传统的脱壳工具,木砻对稻谷的磨损小,适合加工精粮,但必须由强壮的人才能推动使用,土砻即使是力气不大的妇女和儿童也能操作。但对稻谷的磨损大。百姓人家吃的米,都是用土砻加工出来的。旁边的人端着的扁平竹筐叫做筛子,底部网眼比较稀疏,是用来分离米和壳的。

稻谷去壳要用到一种叫做“砻”的工具,去皮则用舂或碾。但是用水碓去舂,也可以兼有砻的作用,而干燥的稻谷用碾加工就可以不再用砻。砻可由两种材料制成,其中一种是用木头制成的,锯下一尺多长原木,大多选用松木,砍削加工成大磨的形状,分成上下两片,都要凿出纵排的锯齿形状,下片装有一根轴,与上片相贯穿,上片的中间则要挖空用来装稻谷。好的木砻直到磨过两千多石米后才会损坏。用它来加工稻谷,即使稻谷不十分干燥也不会被磨碎,因此上缴给朝廷的军粮和官粮,不论需要大量漕运还是储藏,一般都选用木砻加工。另一种则是土砻,用竹片编成一个圆筐,中间填满干净的黄土,再把上下两片都镶上竹齿,上片装上竹片漏斗来装谷粒,能比木砻多装一倍的谷。但是稍微沾了湿气的谷粒,如果用土砻加工,米粒就容易磨碎。土砻磨过二百多石米以后就不能用了。另外,木砻必须由强壮的人来使用,而即使是力气不大的妇女和儿童也能操作土砻。百姓人家吃的米,都是用土砻加工出来的。

风车

谷子脱去谷壳后,要用风车将谷子中的米和谷皮分离。使用时用手轻轻摇动轴柄,带动扇叶,通过风的作用将谷皮吹去,当然还会吹掉谷糠中的灰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筛谷

谷用砻磨去外壳之后,再用风车吹掉谷糠和空谷,然后倒进筛子里晃动。那些没有破壳的稻谷会浮在筛面上,要收集起来再倒入砻中去壳。图中这样的筛子是比较大型的。

风扇

这种脱壳机比风车的机械装置似乎更先进一些,不仅可以用脚操作,而且风力更大。

石杵和石臼 石器 伊拉克 约公元前7000——前4000年

画面中的石杵和石臼是在伊拉克发现的,使用时间大约为公元前7000——前4000年。这说明在中东,当时的人们已开始种植谷物,农民还学会使用石杵和石臼用来舂麦,使麦与麦之间相互摩擦碾去麦皮,水煮后食用。

稻谷用砻磨去外壳之后,就要用风车吹掉谷糠和空谷,然后倒进筛子里晃动。那些没有破壳的稻谷会浮在筛面上,要收集起来再倒入砻中去壳。筛也分为两种,大筛周边长约五尺,中间的部位稍稍隆起,是那些壮丁或大力士使用的;小筛周边约二尺五寸长,边高有二寸,中心稍凹陷,是妇女们使用的。

稻米过筛之后,需要再放入臼里去皮,这一步骤俗称为舂。臼也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人口在八人以上的农家,一般会在地上挖坑埋上石臼。大些的臼能装五斗稻米,小一点的可装两斗半。另外选一根横木,前端插入碓头和碓嘴,碓嘴是用铁做的,用酿醋的残渣粘合,人可以用脚踩着横木尾端来舂。如果舂的强度不足,米质就粗;如果舂得太过分,米又会碎。而精米全都是用臼加工出来的。还有一种情况,在那些人口不多的家庭,人们会把米放进用木头或石头做的臼里,使用木头做的手杵来舂。舂完之后,外面的皮膜就会变成粉,俗称细糠,可以用来喂猪和狗这些牲畜。在歉收的荒年,人也可以吃。细糠被风车吹干净后,剩下来的就是精米了。

水碓是住在山区靠近河边的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舂米工具。用它加工稻谷,要比用人工省力十倍,因此大家都乐意使用。利用水力推动水碓舂米,与用筒车引水灌溉是同样的道理。要放多少个臼并不固定,在水量少空间狭窄的地方,放两三个臼就够了。如果水量大,地方又宽敞,就算并排放十个臼也不成问题。水碓最早出现在西汉末年,是当时最先进的粮食加工机具之一。水碓的动力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轮上装有若干板叶,转轴上装有一些彼此错开的拨板,拨板是用来拨动碓杆的。每个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下面的石臼里放上准备加工的稻谷。流水冲击水轮使它转动,轴上的拨板就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地进行舂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粮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边都可以设置水碓,还可根据水势大小设置多个水碓,设置两个以上的叫做连机碓,最常用是设置四个碓。

陶舂米机 唐代 1971年咸阳市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这是唐高宗显庆二年时的一件陶制舂米机模型,舂杵安装在长柄的一端,下置臼;长柄中间用架子支撑。利用杠杆原理,农人们可以较轻松地脱去糠米上的壳。

溪水边的水碓房

中国南方农村到现在还能见到水碓,这里就是湖南德夯矮寨镇新寨附近的一个简单的水碾房,新寨村的村民们至今还在用水碾来碾米。

水碓

水碓是住在山区靠近河边的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舂米工具。凡在溪流江河的岸边都可以设置水碓,还可根据水势大小设置多个水碓,图中就设置了四个碓。

舂米的另一种设备。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前端装一块圆形石头,用脚连续踏动木杠后端,前端石头一起一落,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粮(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简单的碓只是一个石臼,外加一根杵或木槌。

汉代的碾米场面

这是一具在汉墓中发现的陶器,两个农夫正在利用工具碾米。

江西上饶一带居民造水碓的方法非常巧妙。使用水碓的人最发愁的事情是,埋臼的地方万一选低了就可能会被水淹没,地势选得太高的话水又流不到。上饶地区造水碓的方法是,把一艘船当做基面,打根桩把船绑稳固定,然后在船舱里填满黄土,埋进臼,再在河中筑个小石坝,这样水碓就造成了。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打桩筑坡的劳动力,而且水碓本身还可以一举三用,利用水流的冲击力来转动轮轴后,第一节可带动石磨磨面,第二节可以推动水碓舂米,第三节用来引水灌田,这是心思十分周密的人才能想到的。

在使用水碓加工稻谷的河滨地区,有些人一辈子也没见过砻,稻谷的脱粒和去皮工序都用石臼来完成。唯独使用风车和过筛的方法与其他地方没有分别。

碾是用石块砌成的,制作碾盘和石磙都用石料,牛或马这些大型牲畜都可以拉动。一头牛一天的工作可以抵五个人的。但是放进石碾的稻谷必须保持干燥,哪怕稍微有一点点湿气,米就很容易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