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历史要巧记忆

学历史要巧记忆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间,是构成历史事件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学习历史,就自然要记住重要的历史时间,而这正是令不少学生头疼的事。比如,有一个同学回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之一,是中国无产阶级壮大和成熟,具体表规是“二七”大罢工。有些历史时间有偶然的巧合,发现它,也可以帮助记忆。历史课不就是讲这些东西吗?日本冈崎市立葵中学高桥雅一同学,便是这一方法的受益者之一。

8.学历史要巧记忆

一、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

历史的发展顺序是用时间来表示的。时间,是构成历史事件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学习历史,就自然要记住重要的历史时间,而这正是令不少学生头疼的事。要记住历史时间还真得讲究学习方法才行。

首先,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至于把历史事件的前后顺序颠倒。比如,有一个同学回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之一,是中国无产阶级壮大和成熟,具体表规是“二七”大罢工。“二七”大罢工发生在建党之后,他为什么放到建党之前去了呢?因为他没弄明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着手领导工人运动,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这个高潮的顶点,就是“二七”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之一——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成熟,应当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来说明。弄清楚“五四”、建党、“二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至于颠倒顺序了。

其次,对于同类事物,通过列表的形式把不同的历史年代进行对比,是记历史年代的好方法。就中国古代史来说,可以列中国古代朝代顺序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表,中国古代文化表等。哪里感到头绪多容易乱,就列哪里的表。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化多,时间容易记错,那就用列图表来解决。图表中,用方形代表整个中国,在方块中,结合大概的地理位置写上政权名称。

再比如,中国现代史中,中国共产党各种会议的召开时间容易搞乱,那就把课本中提到的党的各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列成表。要想记住历史时间,一定要自己动手列表。目前各种历史复习资料使人眼花缭乱,可以参考,但不能代替自己列表。

不同类事物的历史年代,也可以通过比较帮助记忆。例如,公元前594年,中国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的瓦解。同年,希腊雅典进行梭伦改革,巩固了那里的奴隶制。公元前476年,中国春秋时期结束,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结束,封建制开始。这一段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比西欧早将近一千年。

有些历史时间有偶然的巧合,发现它,也可以帮助记忆。比如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之间的几次民主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上五个年代的数字都是奇数,而且组成了等差数列。

最后,要记好历史时间,必须弄清楚公元前、公元后、世纪等记录历史时间的方法。人们把传说中基督耶稣降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这以后的年代都称公元后,这以前的年代都称公元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用这种方法纪年。为了取得一致,我国从近代开始,也逐渐采用这种方法纪年。

史学家把一百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100年称公元前一世纪;公元前101—200年称公元前二世纪。公元后也是如此。这就是说,称世纪时,在绝对数字的百位数上要加一。例如398年称四世纪末,512年称六世纪初,1982年称二十世纪。同一个世纪中的几十年代,则和绝对数字的十位数相同,例如1982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24年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二、“五问一果”法

所谓“五问一果”,可用下表来表示:所谓“五问一果”法,就是要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是什么人做的?产生了什么结果和影响?

有的同学或许会问:这算什么学习方法?历史课不就是讲这些东西吗?然而,也许正是这平淡无奇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历史。日本冈崎市立葵中学高桥雅一同学,便是这一方法的受益者之一。她说:

在小学里就已学过以优秀的文化遗产:或人物活动为中心的日本历史。如果拿竹子作比喻,在小学阶段好比只学习了其中的一节,到了中学阶段,不仅竹节变粗了,而且还要学习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因此,出现的人物、事件、术语等都远远超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如果只凭死记硬背,是根本背不下来的。为了能将过去的事件与现状相比较而牢牢地记住,我利用了“五问一果”的学习方法。

接下来,高桥雅一介绍了她在利用“五问一果”法时的一些经验。在表中已一一列出。比如应经常结合教科书查找地图,应自己动手编制历史年表,等等。

三、“注书立说”法

历史课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理解深度的,光背是不行的。因此看课本时一定要一字不放过,真正看懂;一定要一处不放松,真正想通。为此,一些重点中学的教师提倡学生们在看历史课本时,“注书立说”,收效良好。

所谓“注书”,就是教会学生在教材上做记号,写笔记。例如,将一般概念画单框,重点概念画双框。又例如,把不认识的字,不熟悉的词,注在空白处。其实,这种注书法古已有之。古人称之为“笺注”。

所谓“立说”,就是鼓励学生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批语、观点、想法。如果是长篇大论,可写在白纸上,再粘贴在教科书的相关处。注意,这里应充分吸收他人的成果,将其它书上相关的成果移过来,为己所用,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论述。

“注书立说”法的一大优点是与教材紧密结合,“注”得越细,“说”得越多,对教材当然也就吃得越透。这样一本经过“注”、“说”的教科书,那真是成了学生复习的宝藏,学习的依靠。

四、“以题带本”法

所谓“以题带本”法,就是以多做习题的方法来带动对课本的掌握。这一方法的创立人张学梓老师写道:“近几年,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做了‘以题带本’复习法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根据张老师的介绍,使用“以题带本”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精编“带本”题。

教师备课时,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精编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复习“兴趣”,有利于发展智力的“带本”题。题目必须做到紧扣教材,既不要过难,使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要太容易,使学生感到无味可寻。如复习<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节时,设计了下面几个题目:①西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怎样?②西汉时地主阶级是怎样控制和剥削农民的?造成了怎样的贫富差别?学生也可依据自己的水平,选购编写较好的习题集。

二是不能光做不说。

应指导学生去看书,去划书,去想问题,去筛选答案。为了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对疑难问题可以同桌讨论。在讨论中,注意指导和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学风,养成勤于读书、思考、解答、再读书、再思考、再解答的习惯。直至把问题搞清楚。如“西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表现怎样?”一题,学生经过看书、讨论,明确了这一节的第一个子目是论述“原因”的,第二个子目是论述“表现”的。然后再抓住这两个子目的要点,即是这道题的答案。

三是注重“带本”题的强化训练。

“以题带本”学习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教材内容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而不是把教材的标题从头到尾再讲一遍。单纯依靠“带本”题,容纳不了教材的全部内容。对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还应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如在复习《西汉同匈奴、西域的关系》一节时,针对“西汉同西域的关系”,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并说明产生的影响。”在课后练习时,设计了下面的填空题:

1.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再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使把西域的葡萄、胡萝卜等传入内地,西域各族也从汉朝得到丝织品、铁器,并向汉族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这是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以上三个填空做完,恰是张骞、西域都护和丝绸之路三个名词解释的答案。三个名词解释又组成了“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并说明产生的影响”一题的答案。

对题目涉及不到的知识点也不容忽略,必须到边到沿,强化训练。

四是讲评时应坚持题本结合。

每一单元复习完后,都应进行单元过关考试。在题目的设计上同样注重题本结合。如“简述西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一题,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①阐述当时的社会背景。②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轻徭薄赋政策。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表现。通过对这道题目的讲评总结,以后遇到回答唐朝、明初、清初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只是各朝代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这一方法经推广使用,效果很好,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么学历史学得透,记得牢。

五、“三个环节法”

学习学到了点子上,就会事半功倍;学习学不到的点子上,就会事倍功半。福州高级中学的叶华伟同学,大概就是这么一位善于琢磨什么是学习的要点的同学。他的历史学习“三个环节法”,可以说就是抓住了历史学习的三个要点。

叶华伟同学认为,学历史有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而在课后复习中,又有读书、尝试回忆和最后复习三个环节。他写道:

历史是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不少同学对历史学习感到很头痛。他们花了不少时间,但考试成绩总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由于历史学习方法不当,而影响了记忆效果。有的同学误以为学习历史就是要把课文一字一句地背下来,这是很不对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呢?我以为,这方法可大致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三部分。

课前预习是学习历史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但它往往为不少同学所忽视。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先独立阅读所要学的课文,做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提高听课效率,然后再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内容,扫去“拦路石”。如果不重视预习,听课时就会反应不过来,那样的话,就会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势必影响听课效果。

把听课作为学习的中心环节来抓,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有的同学认为看历史书是课外的事情,老师讲的都在书上,听不听无所谓,只要课后一背就行了。其实,任何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都不会照本宣科的,他们总是花费很多时间进行备课。因此,我们上课要认真听,听不明白的要记在笔记本上,课后再去搞懂。上课讲的内容,尽量当堂记住,把应上课做的拖到课外去做,那样只能是事倍功半。

针对历史学习中要求记忆的内容较多这一特点,巩固课堂内容,搞好课后复习是十分必要的。课后复习有读书、尝试回忆和最后复习三个环节。

首先,把当天所讲内容阅读一两遍,并且边读边整理好笔记,这就叫泛渎。接着便是精读,也就是非常认真地、全面地阅读课文。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灵活多变,覆盖面很广,有些题目比较偏,这就要求同学们应对课文有全面、细致的了解。精读便是一个好办法。精读时应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所谓“心到”,就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有人说:注意力是知识的窗户,注意力不集中,知识的阳光就不能照射进来。“眼到”、“口到”、手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并且用笔在书上圈点划杠,以突出重点。实验证明,这样可以加强对脑的刺激,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记忆。

接下去就是“尝试回忆”,即离开课本,参照笔记本冒等,回忆一下课本内容,并对自己提出“X X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等。检查自己是否已真正理解记住了这些内容。对于那些还没记住的,应极力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的,再翻开书,看一两遍,直到真正弄懂为止。

学习历史还要善于归纳总结,找出知识横向纵向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张知识网。例如回答19世纪末法国为什么落后这个问题时,就可以联系到前面学过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赔款50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这样就很容易地抓住了这两个原因——资金与资源。还有当记忆日本在1889年颁布宪法,就联想1689年的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发布《人权宣言》,这三件大事刚好相距100年。这样记忆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我们还应看到列表画图在历史复习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学习17、18世纪沙皇俄国侵略扩张时,下面这样一张图,就会帮你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

学习方法都有相通的一面,用这一方法去学习别的功课,也是可行的。事实上,叶华伟同学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不仅历史学得好,其它各科功课也不错。多次学期考试均为年级总分第一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