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里士多德之科学观

亚里士多德之科学观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亚氏而言,就是发现事物的宇宙属性,以至能将其置于自然序列之范畴中之适当位置。因这十大范畴乃是日常生活中之普通观念,故亚氏之科学主要是以具体形式来描述共同经验之果。这四因,便成了亚氏科学的注册商标。亚氏认为科学是在普遍原则下修正思考。所以,16与17世纪之科学革命,不仅是对亚氏之天文学,亦是对亚氏之科学方法进行的挑战。
亚里士多德之科学观_自伽利略之后

亚里士多德之科学观

亚里士多德对其论点,均在科学原则之基础上小心论证,此点与早期之哲学家有所不同。举例而言,对相信地球为一球体,他便列出特殊理由:月蚀时,月球表面之阴影为弧形;当一个人向南或北移动时,会看见一些先前看不见的星体。

亚氏竭力借着将存于世界上之个别的事物与性质,编织成一个思想组织,以便能完成存有之一致性。为此,他将宇宙万物分为十个范畴,例如:它是什么(what is it;主体:动物);它看来如何(how it looks;颜色:棕);它的大小为何(how large it is;量:三十磅);它在哪里(where is it;所在:地球);以此类推。那么,科学研究到底是什么?对亚氏而言,就是发现事物的宇宙属性,以至能将其置于自然序列之范畴中之适当位置。因为量(quantity)仅为十个范畴之一,故亚氏在步骤上着重分类胜过测量。因这十大范畴乃是日常生活中之普通观念,故亚氏之科学主要是以具体形式来描述共同经验之果。

因亚氏视世界为逐渐趋向一个目标,故科学之分类所包含的,就不仅是价值的问题,亦含有目的的概念在内。他提出四因说:质料因(material cause),指构成物体之物质(如房屋之砖或木材);形式因(formal cause),指计划或原型(如蓝图);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指变化之原动力(如建造者);目的因(final cause),指目的(为了提供一个家庭住所)。这四因,便成了亚氏科学的注册商标。目的因是第一个遭到新科学攻击的对象;最终,只有动力因仍在解释自然界之现象或事件上,被认为是需要的。

亚氏认为科学是在普遍原则下修正思考。人类的知识(1)起于感官认知(观察数据、数据);(2)经过普遍原则之归纳过程;然后,科学是(3)经由自普遍原则中,以逻辑推理所演绎出的个别性而组成的。换言之,对“真正”的科学而言,观察与归纳仅达到必要之初步,科学乃是自第一原则借推理而行之演绎法。因着亚氏的定义与三段式论法(syllogism,证明之程序),他被认为是逻辑学的创始者,也就不足为怪。

那么,在亚氏看来,什么是科学家的任务呢?主要的任务是在物质世界中游走观察,并将事物置于亚氏系统中之适当位置上,即发现事物之性质,以便加以分类。经此作用,被规律程序统摄之世界便成为一体,并向一终极迈进。科学家应关心现象之目的因或目的,正如关心其动力因或机制一般。正因亚氏所发展的是如此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任何事物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16与17世纪之科学革命,不仅是对亚氏之天文学,亦是对亚氏之科学方法进行的挑战。哥白尼之太阳为中心体系,开普勒之椭圆行星轨道、伽利略之物理学和牛顿之万有引力,重组了天体与统一之自然界。经由这一过程,他们向世人介绍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科学概念。

然而,亚氏对西方文明之影响,仍残存在许多概念中,至今主宰着我们的思考、表达与研究方式。我们的哲学和科学仍使用着许多亚氏始创与定义之词汇,作为概念之工具,例如:范畴(category)、本质(matter)与形式(form)、普遍(universal)与个别(individual)、属(genus)与种(species),以及属性(property)。

然而,在科学上更为重要的是,亚氏接近自然之途径,他认为:“只有经过观察、怀疑(aporia,希腊语)、推理及小心求证,我们的描述才会与现象相符。”[6]这样的态度,在亚氏后来之信徒攻击伽利略时,却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