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过学习增加自觉性

通过学习增加自觉性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除了兴趣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运动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等都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就是缺乏足够的自觉性,没有自制能力,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但父母们更加关心的是应该怎样做。  学习上不够自觉的孩子通常很“迷糊”,就是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不十分了解,或者懒得去正视它。

  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除了兴趣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当今中国,孩子成了父母的宝贝。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照顾和保护,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孩子根本没有机会自己去处理自己的事。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运动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等都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道理很简单,学习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遇到了问题而懒得不愿去努力,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当然更不可能自觉去学习了。

  有的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就是缺乏足够的自觉性,没有自制能力,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1.孩子的感觉系统失调,身体的各个部位不能听从大脑的指挥协调,这需要父母进行专门的有效训练。

  2.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太严,孩子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他制”的环境之中,这自然而然就难以形成自觉性了。对这种情况,父母要给孩子留下自我管理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写作业可以用闹钟自我监督。对这种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

  3.父母对孩子的管理不要过分绝对化。例如:开始的时候,父母积极鼓励孩子学习电脑,但是孩子已经喜欢上玩电脑以后,父母却突然意识到学习电脑会影响学习,于是就严禁孩子摸电脑。“白道”不行,孩子就走“黑道”,想方设法地偷偷玩了。因此,与其让孩子偷偷玩儿,还不如要求孩子自己合理安排好学习的时间和玩的时间,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逐渐形成自觉性了。

  但父母们更加关心的是应该怎样做。没有什么做法能适用于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因此,根据父母们的经验,这里只能提出一些零碎的建议。

  1.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学习上不够自觉的孩子通常很“迷糊”,就是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不十分了解,或者懒得去正视它。有一位语文数学都难得及格的女孩子,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肯做作业。别人问她成绩怎样,她总是说,“马马虎虎”。是虚荣吗?不是,是“迷糊”。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孩子会觉得有很多事要做,不了解的孩子整天显得“啥事都没有”。

  2.给孩子自觉的机会

  对这一点建议不要感到奇怪。父母们确实常常会剥夺孩子们自己做事情的机会。一旦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自觉,情况往往就会更糟——我们更加会迫不及待地替孩子安排好他的学习生活:“你应该先做什么,做完后再做什么!……”孩子哪还有机会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时间长了,孩子们也就懒得自己动脑筋安排自己的学习了——反正父母会操心的!你让孩子怎么自觉得了?可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先说说什么时候开始做作业,什么时候开始看书,用多长时间。父母的工作就是督促孩子按自己制定的计划去学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3.说到做到,一次也不妥协

  既然做什么事是由孩子自己安排好的,他就没有理由不照着做。在这一点上,做父母的是丝毫也不能跟他妥协的。养成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习惯,你还要担心孩子学习会不自觉吗?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是在为父母学习,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不要答应他学习之前提出的条件。

  4.适当地陪伴

  这一点建议在教育理论的教科书上找不到多少理论依据,但我们周围成功的父母们却经常地谈到这一点。陪伴的时候,你只需要关心他学习的过程,而对学习的具体情况,你不必太介意。否则,在孩子的眼里,你简直就是地道的老师。如果孩子觉得你是检查员、监督员,那你的陪伴可能就会是一件有害无益的事情。

  有个女孩对父母说:“暑假带我到北京玩一趟,否则,下学期我就不好好学了!”父母没辙,只好答应下来。

  ——错!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能提出任何条件来要挟。当然,为了保证孩子真正能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一开始,你不妨注意一下,不要让孩子给自己做出要求偏高的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