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之心九死不悔

爱国之心九死不悔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国是具体的,也体现在日常行为中。爱国之心首先体现在平时对家庭、父母、亲友和家乡一草一木的感情上。在几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上,中国的传统美德历来要求人们以爱国报国为至高至上,也就是所说的“爱国如家,以国为先”。岳飞决心拼杀疆场,不许敌人侵略、践踏自己心爱的国家。方志敏是位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他们由爱家向爱国,先国而后家。爱国、报国是一切爱国者的理想、愿望和美德。

第一讲 爱国之心九死不悔——心中烙上中国印

本讲概要

★做一个爱国的人

★怎样爱国

★立报国之志

对祖国的热爱,是炎黄子孙的情感,也是一种信念。自古以来,凡是爱国者,都会受到民族和人民的崇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为任何功利甚至生死所动,时刻把祖国的利益和安危放在心里,九死不悔。

在中国人的爱国内涵中,爱国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扎根在自己的心里,贯穿到自己的整个人生中的。南宋时期的陆游就是这样一位代表。

陆游生值北宋灭亡之际。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就赶上金兵大举入侵宋朝。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从小就立下了爱国志向,决心“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在《夜读兵书》中,陆游写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中年以后,更是以为祖国立功,收复中原失地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直到晚年病重时,报国信念和爱国热情依然不减当年。83年高龄时还这样倾诉豪情:“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金兵蹂躏中原,陆游曾多次表示要挥戈跃马,收复失地。但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都被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壮志未酬,心感苍凉,陆游“悲歌仰天泪如雨”。晚年病卧床榻,在风雨交加之夜,他依然渴望为国戍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陆游吟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赤心报国的热忱使陆游夜不能寐,梦中也要驰骋寒疆,挥戈征战。在久病不治,即将去世的弥留之际,陆游让儿子端来笔砚,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生最后一首诗——《示儿》,作为留给儿子的遗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说,个人生死原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遗憾的是未能看到祖国山河的统一。等到有朝一日宋朝的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家中举行祭祀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九泉之下的父亲。《示儿》诗展现了中国人毕生至死爱国的心迹,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可见,爱国是一种坚定、稳固的情感。正因为具有坚定性、稳固性,才称得上人们常说的“最深厚的感情”。祖国的兴衰,个人顺境逆境和得与失,都不应当影响人们爱国情感的高低起落。

名人名言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对祖国深沉而执著的爱,是中国人不变的情感,永恒的道德。

爱国,也许要付出代价,也许要舍弃些什么;爱国之心,也许要体现在困难当头之际,也许要体现在血与火的征战中,也许要体现在数不清的波折和坎坷之时,然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切爱国者,都会一往无前,至死不渝。

方法1 爱国如家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在“爱”的范畴里,爱国是一种最高的、最基本的情感。当然,爱国不是抽象的,它也不是只在祖国危亡的关键时刻才能表现出来。爱国是具体的,也体现在日常行为中。爱国之心首先体现在平时对家庭、父母、亲友和家乡一草一木的感情上。但是,爱国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它们。在几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上,中国的传统美德历来要求人们以爱国报国为至高至上,也就是所说的“爱国如家,以国为先”。这是因为,没有国哪有家,只有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才有家庭的幸福。

因此,爱国如家,以国为先,是自古以来爱国志士的座右铭。

西汉大将霍去病,为抗击匈奴,征战千里,战功赫赫。为褒奖他的战功,汉武帝为他修造了豪华府第。霍去病拒绝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人们都知道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幼年家境贫寒,以拾柴为生。但他刻苦读书习武,期望日后能够报效祖国。当金兵入侵宋朝,铁蹄踏处,烧杀抢掠,国家和人民遭到灾难。岳飞决心拼杀疆场,不许敌人侵略、践踏自己心爱的国家。20岁时,他参加了抗金队伍。行前,岳飞的母亲用针在他背后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希望岳飞不要记挂家庭,千里征战,报效祖国。

几年的军旅生涯,岳飞已成为让金兵闻风丧胆的名将。为了祖国,他终日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岳飞曾说:“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在爱国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中,他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达了自己不计功名,一心报国的情操。

近代辛亥革命时期的黄花岗72烈士,抛妻别父,慷慨就义,也说明了中华儿女爱国如家之心。方声洞烈士在诀别书中劝慰其父,要以“国事为先”,不必为儿子的死过于难过。他说:“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他希望父亲能用“爱国之精神”教育孙子,让他长大后继承父志,为国战斗。林觉民烈士给妻子的诀别书中写道,由于清政府腐朽卖国,全国人民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自己决心先她而死,并非不爱她,而是想“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希望妻子也能“以天下人为念”,懂得牺牲小家庭的幸福,正是“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道理。

方志敏是位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他在狱中,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以自己的心血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作品。他认为祖国虽然衣衫褴褛,但依然是可爱的母亲。他坚信,未来的祖国一定会根治创伤和贫穷,成为世界上最美的母亲。对敌人,他是钢铁;对人民,他是赤子。他要以自己的生命去回报祖国母亲。

方志敏写道:“如果我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如果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在我葬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可视为我的精诚寄托吧!在微风吹拂中,如果那朵花上下点头,那可视为我为中华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致以革命的敬礼!如果那朵花左右摇摆,那就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金玉良言

男儿七尺躯,胆肝一寸热。

伟大的中华民族,以美妙多姿的山河,博大精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子孙。他们对哺育了自己的整个民族,怀有深沉的依恋、由衷的敬爱。并且,为了祖国富强,民族繁荣,一代代地继志述事,前赴后继。由此形成了一种无形却有力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它如同血脉般贯通在祖国历史中,渗透在民族生活里。不独是岳飞、方志敏,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这样的民族精英。他们由爱家向爱国,先国而后家。有了他们,祖国才由弱而强,由衰而盛。青少年应该把爱家、爱学校、爱家乡同爱国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观念。

方法2 树报国之志

爱国、报国是一切爱国者的理想、愿望和美德。为了回报祖国的养育之恩,尽一个炎黄子孙的职责,有的战死沙场,为国尽忠;有的离别妻女,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奔走四海。在现代,更多的人是在科学、文化、经济各领域奉献着自己的爱国心。如认为“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而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要把中国缺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而艰苦创业的大庆石油工人;“我的理想是为祖国寻宝”的少年英雄赖宁,虽然有的轰轰烈烈,有的默默无闻,但人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热爱、报效祖国。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爱国就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德智体全面发展,从小树立起报国志向,将来努力报效祖国。

方法3 寻根法

中国有12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无论生活在中国,还是生活在外国,所有的中国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母亲,这就是我们的祖国。

有一首曾经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它唱出了所有海内外的中国人热爱祖国母亲的共同心声。歌中唱道:“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重要提示

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究误前程。

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上,有座宏伟的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奠基先祖轩辕黄帝的陵墓。我们中国人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都尊黄帝和炎帝为祖先。因此,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中国人经常到黄帝陵,来拜祭祖先,来寻“根”。正是有了这种“根”的意识,炎黄子孙不论走到哪里,都会说“我是中国人”,都会把爱国视为自己的天然义务。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经历了无数的战乱波折、数不尽的天灾人祸,几度异族入侵,几多朝代更替,有过鼎盛的辉煌,屈辱的衰落。但是,她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更是以勃勃生机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独树一帜。究其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向力心。

有了这种“根”的意识,面对外来侵略,中华儿女可以跃马横刀,驰骋沙场,以血肉之躯保卫“根”的不可动摇性;面对民族的衰落,每个中国人都有力强图存、发奋振兴中华的决心和意志。为了祖国,可以舍弃一切,无论是生命,还是财富;无论高官、还是厚禄;无论知识、还是力量。只要祖国需要,一切都可以奉献出来。这就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这就是民族永存、祖国永存的力量。

你至少可以知道

对祖国的热爱,是永恒的道德

从小应该立志报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