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①而饣曷②,鱼馁③而肉败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⑤,不食。不时⑥,不食,割不正⑦,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⑧。唯酒无量,不及乱⑨。沽酒市脯⑩,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
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
,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注释】
①饣壹:音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②饣曷:音ài,变味了。③馁: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④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⑤饪:烹调制作饭菜。⑥不时:应时,时鲜。⑦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⑧气:同“饩”,音xì,即粮食。⑨不及乱:乱,指酒醉。不到酒醉时。⑩脯:音fǔ,熟肉干。不宿肉:不使肉过夜。
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释】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鲜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自家祭祀用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