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延安精神代代传

让延安精神代代传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延安的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母亲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都很充实,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真挚的友情,团结互助,用革命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我的母亲和父亲是在延安相识相爱的。延安精神成了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让延安精神代代传
听妈妈夏似萍讲她在延安的学习与生活

李小讷

1982年10月我随母亲夏似萍重访了延安。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旧居、刘少奇同志旧居、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宝塔山等革命圣地。还看到了当年我父母一起生活过的中央保育院窑洞原址。我边参观边倾听母亲关于延安生活的生动讲述,至今我难以忘怀……

母亲时年20岁,带着16岁的妹妹和12岁的弟弟,时近3个月,行程1500公里,终于在1938年11月中旬到达延安。塞外初冬,大自然一派萧瑟景象,他们眼望宝塔山,心中却充满了无限的春光。那份喜悦,只有历尽千辛万苦取得成功的人才能领略。

延安的一切是那么美好。天地广阔,浑厚的黄土地养育着正直、善良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人们革命热情澎湃。就像回到自己的家,回到亲人的怀抱,母亲他们几个年轻人长期以来沉重、苦闷、压抑的情绪都一扫而光。母亲进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国女子大学、中央医院医训练学习。在那里,她懂得了作为无产阶级战士不仅要为自我解放、民族解放而奋斗,而且要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在那里,她树立了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和信念。

母亲常常回忆起在延安的生活。她告诉我,那时生活是艰苦的。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土豆菜,穿的是自己编织的草鞋,夏天赤着脚,冬天套上一双自己缝制的棉袜子用以御寒。母亲住在半山坡上的一个土窑洞里,10个人挤在一个土炕上,半夜翻身要非常小心,否则就会惊醒他人。窑洞里的温度倒是冬暖夏凉。晚上点的是清油灯,白天上课就在窑洞门前的露天地里,每人一个小板凳,既当凳子又当桌子。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母亲和大家一起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刻苦地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先后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习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像《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矛盾论》《实践论》等,还直接聆听过毛主席讲课。在女大毕业时,毛主席还亲自到母亲所在的班讲话,使全体学员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教育。

img81

李小讷与夏似萍

1943年,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的男女老少齐动员,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从那时起,母亲她们改为半天学习、工作,半天劳动,除了种粮、种菜、养猪以外,每人都有一架木制的手摇纺车,用它“嗡嗡”地纺线。

春天来了,母亲和学员们带着干粮上山开荒,直到夕阳西下,天空布满晚霞才唱着歌儿回来。在收获的秋季,她们把黄澄澄、沉甸甸的谷穗折下来,没有麻袋,就用扎了腰和裤腿的裤子来代替,谷穗装好背回驻地。一路上大家唱着歌,庆祝丰收。背着自己耕耘、收获的果实,再苦再累心里都是甜的。有时,她们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扛树木,晒干后用于做饭。

夏天,天空湛蓝,微风和煦,女学员们相约着到延河边去洗头,洗澡,洗衣服,游泳,洗干净的衣服晒在岸边石头上,等它干了再穿上回来。延河上只在东门外有一座桥。是用木头搭成的简易便桥,年年修年年被洪水冲垮。在离桥比较远的地方过河必须淌水,母亲她们经常卷起裤腿,光着脚,挑水浅的地方过河。有时碰到突发山洪,水急浪高,汹涌澎湃,来不及离开就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这样的情况也发生过多次。所以每逢雨后,母亲她们过河就特别小心、留神。冬季,她们在窑洞里围着木炭火取暖学习,有时把木炭灰溶于水中,澄清后用来洗头、洗衣服,比用肥皂还洗得干净。大生产运动后,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每个星期可吃一顿馒头,逢年过节还可以吃到肉了。

延安的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母亲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都很充实,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真挚的友情,团结互助,用革命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正像她们常常唱的“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鲁迅艺术学院的同志们常到八路军大礼堂来演出。当时没有电,礼堂里高高悬挂着汽灯。当时,母亲看过许多名剧:《雷雨》《日出》《悭吝人》《钦差大臣》、《白毛女》《三打祝家庄》等等。限于条件,服装和道具都很简单。母亲告诉我,她记得李丽莲扮演《日出》里的陈白露,穿的连衣裙是用白纱布缝制的,可在当时大家看来已觉得很漂亮了。母亲她们还看过《夏伯阳》《列宁在十月》等电影。母亲印象最深的是她们女大歌咏队演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歌曲时,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亲自给她们指挥,高昂的歌声响彻云霄。后来母亲她们听说冼星海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牺牲,都深深地悲痛,为我国失去这样一位天才音乐家而痛惜。

我的母亲和父亲是在延安相识相爱的。我的父亲名叫李春和,他出生于山东枣庄一个媒矿工人的家庭,很早就参加了革命。1937年,党中央准备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他作为山东代表团的成员,在团长、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郭子华的带领下,辗转来到延安,结果党中央决定延期召开“七大”,父亲就留在了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满后分配到中央保育院,担任保卫工作。母亲学习结束后,1941年也分配到中央保育院先后担任会计、会计股长工作,她工作出色,连年被选为“模范工作者”。经过延安整风和抢救运动的考查考验,1946年1月20曰,母亲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由于工作的关系,父亲和母亲相识了,而共同的追求理想,使两个年轻人的心贴在了一起,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院领导专门分配了一间窑洞,两人在同志们的祝贺声中结合了。大生产运动中,经常组织一些劳动比赛,母亲手很巧,她织的毛衣常常得第一名,而父亲也很勤奋,他纺的线也总是获奖。两人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日子过得十分甜蜜。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母亲离开生活了近8年的延安,被组织上分配到黑龙江从事财经工作。母亲说,她人虽然离开了延安,但延安的那段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富光彩的年华,她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受到了党的教育,参加了斗争实践,经受了战争的考验。深深体会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于她是女同志,更深深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妇女的真正解放。延安精神成了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认为,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五湖四海”、团结一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共同进步、和衷共济的精神。

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特别是她崇高的品质和精神、她和众多英烈一样对革命的理想和执著追求、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却永远的留在我心中,激励着我们后人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