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素壁垒和陷阱

要素壁垒和陷阱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工程创新活动中,常常需要进行一种重要的“前哨活动”——“技术攻关”。所谓“技术攻关”,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创造和获取新的技术知识”。“技术攻关”的结果如何,往往就成为决定工程活动成败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在“技术攻关”这个常用词汇中,已经生动地蕴含和揭示这个过程的一个实质内容就是要通过“突破知识壁垒”而获取“新知识”——包括可以申请技术专利的知识和成为技术诀窍的知识。
要素壁垒和陷阱_工程创新突破壁

第二节 要素壁垒和陷阱

工程中涵盖了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多方面的要素。本节无意全面分析这些要素中的各种壁垒和陷阱,而仅着重分析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壁垒和陷阱:信息壁垒和陷阱、技术壁垒和陷阱、资本壁垒和陷阱以及市场壁垒和陷阱。

一 信息壁垒和陷阱

在工程决策、规划设计、建造实施和运行维护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充分可靠的信息支持。工程中需要的信息是多样的,包括技术信息、市场信息、资本信息、文化信息等。因此,信息的获取、甄别和沟通是工程创新的基础之一。应该申明的是,虽然在严格意义上,信息和知识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可是,由于二者有密切的联系以及受到本节篇幅的限制,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权且把“知识壁垒和陷阱”问题也一并放在“信息壁垒和陷阱”这一内容中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般地说,工程创新中的信息壁垒和陷阱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种类型:(1)在“信息产生和知识产生”方面所遇到的壁垒和陷阱;(2)在“信息传播或信息交流”方面所遇到的壁垒和陷阱。

在工程创新活动中,常常需要进行一种重要的“前哨活动”——“技术攻关”。所谓“技术攻关”,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创造和获取新的技术知识”。“技术攻关”的结果如何,往往就成为决定工程活动成败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在“技术攻关”这个常用词汇中,已经生动地蕴含和揭示这个过程的一个实质内容就是要通过“突破知识壁垒”而获取“新知识”——包括可以申请技术专利的知识和成为技术诀窍的知识。应该注意,工程创新不但需要新的技术知识和信息,而且需要其他方面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例如关于管理的知识和信息、关于市场的知识和信息等,而所有的这些知识和信息——包括对各类知识进行集成和再创造——都不可能无代价地产生和获取,它们都需要克服一定的壁垒和陷阱后才能产生或获得。

在认识和分析“信息壁垒和陷阱”时,必须特别注意和深刻认识许多信息壁垒和陷阱都是“由于信息本身所具有的某些性质”——特别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

信息不完全,是指特定主体得不到支持决策和行动的全部信息,由于决策者不可能掌握“完全信息”并且决策者做出最优决策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就对工程创新的实践活动和过程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比如,要上马一条新生产线,需要知道该生产线的技术可靠性、替代技术的情况,该生产线可能带来的管理变动、需要的技巧、可能的风险等。这些信息的任何一类缺乏或不全,都会影响该生产线的决策和行动。

从时间的角度看,信息可以分为两类:关于“现实”的信息和关于“未来”的信息。前者是关于已经发生事件的信息,后者是关于可能发生事件的信息,如某项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从理论上讲,关于“现实”的信息是可以以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获得的,但事实上由于各种障碍却难以完全得到所需要的“现实”信息;关于“未来”的信息是基于预测的,而预测总是不完全的,与未来发生的实际情况总会有差距。科林格里奇困境(Collingridge dilemma)表明了人类对技术进行预测评估和控制的尴尬:技术的后果在其发展前期难以预测,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关于其可能产生影响的足够信息,故虽可以进行控制,却不知应该控制什么;随着技术的发展,当其占据了生产和市场,所产生的影响逐渐明显时,我们知道应该控制什么了,却往往很难对其进行控制。[6]因此,工程创新中的决策和行动通常都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是工程创新存在风险的原因之一。它要求工程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开放和多方参与,尽量克服信息不完备所可能带来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不同主体掌握的信息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会导致对问题理解的差异,从而影响共识和行动的一致性,并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工程活动中涉及多个主体,包括决策者、工程师、工人、管理者等,而且需要与外部的技术、资金和市场等发生联系。因此,工程创新中的信息不对称既包括工程共同体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也包括工程共同体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为了解决内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传递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下文将专门论述沟通壁垒和陷阱。对于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则需要加强信息搜集和甄别能力,防止隐瞒技术缺陷、资金风险等行为。

要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往往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搜集、搜寻、搜索工作。工程创新所需的各种信息不但分布广泛而且往往隐藏得很深,这就使得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7]才能获得足够和及时的信息,于是,搜寻和获得这些信息——克服“信息壁垒和陷阱”的过程——就成为与“相关人力投入”和“相关资金投入”联系在一起的过程。[8]

工程创新中的信息陷阱主要来自于信息失真、信息过量和信息忽略。

信息失真,即是指信息全部或部分失去真实性而成为不可靠的、虚假的信息。依据错误的信息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从一开始便埋下了失败的种子。避开信息失真陷阱,需要不断完善信息传递机制,提高信息甄别能力。

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搜集渠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内容,但是海量信息的汇聚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信息过量(或者称为信息过剩)问题。正如戴维·申克指出的:“信息过剩一旦发生,信息就不再对生活质量有所帮助,反而开始制造生活压力和混乱,甚至无知。如果信息超出人类的承受能力,它就会破坏我们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更容易受到伤害,使作为共同体的我们更缺乏凝聚力。”[9]在工程创新中,一方面存在信息不完备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信息过量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面对海量的技术、市场、社会等信息,决策者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的信息搜寻和选择方法。否则一旦落入信息过量陷阱,将迷失在“信息烟尘”中,降低理性辨别能力,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动,甚至无法做出决策和行动。

信息忽略是另一种信息陷阱。在工程创新所搜集的众多信息中,决策者往往会忽略一些看似不太重要,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未来重要变革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开始比较微弱,或者在常规创新思维和管理中无法得到分析,从而会使甚至是在创新方面卓有成效的公司也遭遇失败。哈佛商学院克里斯坦森提出的分裂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便是这样一种陷阱,该类技术由于在开始时表现出较低的技术性能和有限的市场规模,这些信号通常会被视而不见,如小尺寸小容量的磁盘驱动器对市场的占领、液压挖掘机对机械挖掘机的替代,便造成了许多大公司的失败。[10]这种信息陷阱是非常隐蔽的,它要求工程创新者不能局限于常规的创新思维,而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 技术壁垒和陷阱

工程离不开技术。如果一项工程缺乏所需要的技术,或者已有技术达不到工程的功能要求,这就是遇到了“技术壁垒”。根据工程的功效旨向和风险规避特性,工程中的技术创新根据不同情况、环境和条件,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按照“继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路线”进行;在另外的环境和条件下,也可能必须进行“原始技术创新”[11]推动型的创新活动。对于创新能力相对落后的追赶型国家而言,大力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助于向原始创新追赶。创始于日本的反求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就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最后提高创新能力的典型。反求工程,即打破从一般科学原理出发,经过技术发明,再转化为工业开发和生产的常规路线,而是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开始,通过逐级解析其原理,最后溯源到研究开发,由此在实现继承与引进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韩国汽车产业,也经历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进而提高创新能力的历程。当然,当某些技术由于技术管制和封锁而无法引进时,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攻关。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得技术,都是壁垒重重的。不仅原始创新需要知识积累和创造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不是简单的事情,也是需要大量的投资、知识和足够的创新能力的。我国过去技术引进中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其根源是学习能力不足造成的。由于学习能力不足,我们只能停留在技术的“引进”或“买进”上,而不能真正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再创新。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但必须建立在自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而且所谓“消化、吸收,再创新”本身已经是创新的一种重要表现和重要方式。更一般地说,在跃进式创新和积累性创新两种方式中,前一种形式的创新是少见的,后一种形式的创新则是大量存在的,而这后一种积累形式的创新正是这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因此,那种脱离具体环境条件而笼统地轻视和贬低“引进、消化、吸收”的观点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则是会引起严重负作用的。

工程活动中必须克服技术壁垒,必须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否则便会陷入技术依附的陷阱。

技术依附是落后地区和企业容易跌入的陷阱。追赶者有后发优势,也有后发劣势。技术积累的欠缺是后发劣势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上面所讲,培育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困难的,壁垒重重;而一旦学习和创新能力培育不起来,便会跌入技术依附陷阱,只能靠引进过日子。在此,突破获得技术能力的壁垒和摆脱技术依附的陷阱往往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个技术锁定的问题。技术锁定往往发生于领先地区或企业,突出表现为不能及时采用新技术,而仍然沿用老的技术,从而导致失败。例如,英国19世纪末在电力革命中落后的重要原因,便在于其产业技术锁定于蒸汽动力体系,未能及时转换。在企业层面,越是成功的企业,越有可能发生技术锁定。阿瑟(Arthur,W.B.)指出了“采用的收益递增”规律,即“技术之间的竞争通常使技术变得越有吸引力——越发展、越广泛扩散、越有用——越多地被采纳”。[12]由于已有技术已经占据了生产和市场,因此一些有前景的新技术刚开始可能引不起足够重视,这便陷入了前面提到的信息忽略陷阱;由于新技术的一些特征与企业工程师原有的心智图式不相适应,[13]或由于转换成本等原因的考虑而没有被及时采用时,便会陷入技术锁定陷阱。

工程需要对技术进行选择,而技术选择往往会出现失误。技术选择失误包括多种情况,如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选择了某些性能不达标的技术,选择的技术不能融入原来的生产系统等。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技术选择中貌似合理而且非常隐蔽的一种陷阱,即技术领先陷阱。该陷阱的主要特征是,在工程中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认为只要技术先进就能保证工程的成功,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技术决定论。事实上,技术只是工程的要素之一,不管它在工程中何等重要,并不能单独决定工程的成败,“铱星计划”就是一个技术先进而工程失败的典型案例。

在技术领先陷阱中,许多公司会大量投资于研发,而忽略了与运营体系和业务模式进行集成。IBM一项全球研究表明,研发投入和总股本回报之间相关度非常低(相关系数低于0.0032,如图33所示)[14]——这实在是一个让许多人都会感到“惊讶”和“意外”的研究结果。

img5

图3-3 研发支出与股东回报之间的相关度

要维护和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必须投资于研发。但是,技术只有与管理、市场、社会等其他要素有效配合时,才能带来收益。IBM的调研结果表明,现实中的许多企业在技术与其他要素的结合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工程创新要避免盲目选择“领先”技术,而是要选择“适当”技术。当然,“适当”技术中,需要包含“适

度领先”这一指标。

三 资本壁垒和陷阱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看,资本和技术是驱动产业演进的两个轮子。新技术只有在资本的支持下,才能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进而改变社会的生产结构;而资本也只有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实质性增加。正是技术与资本的联姻,构成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工程,特别是现代的大规模工程和高科技工程,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资金不足通常是工程创新面临的最大壁垒之一。创新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在创新的开始阶段,一般都有较高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组织风险和环境风险等,这经常造成有潜在前景的创新因为得不到及时充分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实现。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倘若缺乏完善的资本支持体系,便无法产生大量的创新活动,经济也就难以增长。熊彼特认为,资本是一种杠杆,企业家通过利用资本控制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实现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因而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5]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除了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之外,还必须建立金融支持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消除资本对创新的约束。

在工程创新中,一方面需要突破资本不足的壁垒,去获得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盲目投资,掉入投资过度的陷阱。当工程决策者对创新项目的评价过于乐观,在经济、技术、财务、市场等基础性分析工作不充分的情况下,大量投资于该项目,便有可能掉入过度投资陷阱,导致投资浪费,并危及企业的长期利益。

从整个产业系统看,同类工程的大规模创新会带来新的产业变革。展现出前景的创新会吸引大量投资,工程创新中资本的进入大概会经历四个阶段:爆发阶段、狂热阶段、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16]在爆发阶段,金融资本的支持使创新获得了爆发性的增长,由此会引发对该创新的狂热投资,进入狂热阶段。在该阶段,金融泡沫的形成往往是必然的,从而便不可避免地导致由于投资过度而形成的陷阱。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同调整,创新带来的新产业才能走向成熟和稳定。狂热阶段波及整个产业系统的陷阱经常会造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是全球的经济波动,如当代网络经济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对于个体企业而言,狂热阶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新企业,另一方面,投资过度陷阱会导致大量企业的失败。

在工程项目的融资中,良好的融资结构是重要的,倘若融资结构不当,往往会使工程掉入资本陷阱。一般地说,在现代经济环境中,许多企业在创业期、“常规运行期”、“实施新项目的创新期”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通过外部融资来获得必要的资本。一般而言,一项工程创新通常会有多个投资者,由多家股东共同发起。这时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决策者一定要选择那些对本项工程创新存在价值认同和真正要做该项“事业”的投资家。如果某个投资商只是为了获利,那么在风险面前,他很可能会采取撤资行为,从而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使有前景的项目因为无法克服暂时的困难而失败。因此,创业时期如果资金来源不恰当,会大大降低项目的运行能力,尤其是抗风险能力低下,而风险是创新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这种脆弱的融资结构如果在前期形成隐蔽的资本陷阱,一旦这个陷阱从隐蔽中突现出来,往往会使工程创新处于艰难的境地,甚至会使工程创新遭遇“灭顶之灾”。

四 市场壁垒和陷阱

创新的目的是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在新的产品或服务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市场壁垒和陷阱。如果不能克服这些壁垒和陷阱,即使创新实现了商品化,也可能不能巩固和扩大市场,掉入“达尔文之海”,在市场竞争中走向失败。

创新的市场壁垒主要来自于经济条件、市场认同和政府管制等方面。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来自于经济方面的市场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和绝对成本等。对于新产品或服务而言,由于尚未占有足够的市场,便难以享受规模经济。倘若新产品或服务与原有产品或服务存在竞争关系,那么原有产品或服务会利用已有的市场优势遏制新产品或服务的进入,如采取“阻止进入定价策略”,这会进一步增加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进入费用。倘若创新的领域存在网络效应,如涉及行业标准的改变,那么市场进入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在市场进入和扩散的过程中,创新者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种来自于市场进入的资本需求,既是一种市场壁垒,也是构成资本壁垒的一个因素。

来自于市场认同的壁垒主要是指,大部分的创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后,并不能迅速被市场接受,而需要一个逐步被市场认可和扩散的过程。在消费过程中,新产品或服务在不断被进一步深化认识,并接受在不同条件下应用的检验后,很可能会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对原有创新进行改进,甚至开发出市场需要的新用途是非常关键的。许多案例表明,只有那些在市场扩散过程中能不断改进,让消费者易于接受的创新,才能最后取得成功。许多创新虽然完成了商业化,但由于没有被更广泛的市场接受,从而无法走远,最终被淘汰。

创新进入市场的第三种壁垒来自于政策法律制度。在许多行业,如基础设施、环境、安全、健康等领域,一般都施行政府管制,设有审批、数量限制等管制措施。在国际贸易领域,贸易壁垒就是典型的管制壁垒。这些都会成为创新进入市场的障碍。

市场陷阱是创新在市场上遇到的另一种性质的困难。市场不确定性和沉没成本是两种常见的市场陷阱。

创新通常是基于市场预测而进行的,而市场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当创新完成时,市场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塑料门窗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传入我国时,正值我国高档建筑物建设及改造的高潮初始,传统的木制、铁制门窗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塑料门窗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但是,铝合金门窗抢先投入市场,并以更高的性能和质量满足了用户要求,塑料门窗没有来得及扩散便宣告失败。

当工程创新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是形成了大量专用性很强的资本时,如厂房、固定设备等,便有可能在市场失败时掉入沉没成本陷阱。因为专用性很强的资本是很难被转用或转卖的,如果退出市场,则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沉没成本,如果继续前进,则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在这一市场陷阱中,创新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总之,市场是工程创新必须考虑的要素,只有技术上的创新成功并不代表商业上的成功。在市场的“舞台”上,创新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壁垒和陷阱,工程创新必须整合投资融资、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能力,才能在“创新之战”中取得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