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师发现学生抄袭文章

老师发现学生抄袭文章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试前期望过高同样会使心理压力增加,对正常的知识学习和运用会起消极的作用。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 2%;而长期处于被动消极情绪影响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自闭、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这样的孩子根本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学习快乐的。

写在前面的话

学习压力从哪里来

来源一:个人自身的压力

一些竭尽全力才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快速进步就会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害怕失败;同时,他们对生活中的坎坷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当学习稍有退步或生活中稍有挫折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迷失自我。

有的学生考试前可能已经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如至少考上什么大学,总分在几百几十分以上,甚至各科成绩达到多少。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很好,可以激励自己,但考前要放弃这些念头。奥运会赛场,哪个运动员不想得金牌?但赛前老是想金牌是不利于水平正常发挥的。据说对参加重大比赛的运动员,有一个专门的心理训练项目,主要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在比赛前不去想万一金牌得不到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而是集中精力想我怎样做才更好。考试前期望过高同样会使心理压力增加,对正常的知识学习和运用会起消极的作用。万一……我该怎么办?使自己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不利于学习,不利于考试的正常发挥。所以,同学们在参加考试时一定要把握住自己,期望不要过高。那么,应该如何应对个人自身的压力呢?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你目前在班级中学校中大概处于第几位,甚至某学科大概处于第几位,在考试中最大的可能在第几位左右,除非超水平发挥。

其次,不要期望超水平发挥。超水平发挥一般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你的期望下,你越是期望,往往就越是失望。

第三,不要期望在强科中拉分。原因很简单,你的强科不过是相对较强,所以,在强科考试中也很可能有做不出或做不好的题,此时很容易造成心情急躁,使强科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而且也很容易影响其他科目的正常发挥。

我们必须发掘自己,认清自己,然后加以肯定,自信便会悄然而生。充满自信的你又会有什么做不到,做不好呢?并非所有名人、富豪都是依靠父辈或继承了丰厚家财后才将事业推上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假如真是这样,他们的成功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更多的名流,在发家致富之前都曾经历过颠沛流离,当他们认清自己的那一刻,人生的转折点便到来了。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个年轻的黑人正跪在地板上擦地上的水渍,并且每擦一下,就虔诚地磕一个头。贝里奇感到非常奇怪,问他为何如此?青年人说,我在感谢一位圣人,因为是他帮我找到了这份工作,让我终于有了饭吃。贝里奇笑了,说我曾遇到一位圣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我可以告诉你他的所在。这个年轻人是个虔诚的锡克教徒,很相信神的帮助,于是便只身来到了南非一座很有名的山——大温特胡山。接下来的30天里,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山,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什么人也没遇到。年轻人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贝里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上我处处留意,直至山顶,我发现,除了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贝里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了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20年后,这位黑人成为美孚公司开普敦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字叫聂姆讷。2002年世界经济论坛在上海召开,他作为美孚公司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当记者问及他传奇的一生时,他说了一句话:“你发现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你遇见圣人的时候。”

是的,当你认清自己的那一刻,你的自信足以克服任何挫折。而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对自己缺乏信心。曾遇见过这样一件事,街上两位妇女相对而行,一个撑伞,一个拿伞。当她们擦肩而过时,看见别人与自己不同的举动后,撑伞的把伞收起来拿着,拿伞的把伞打开撑了起来,都否定了自己。

许多名人喜欢自喻:居里夫人自喻为“釜”;物理学家法拉第自喻为“蜡烛”;鲁迅先生则自喻为“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他们都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在某个领域中他们获得了成功。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定下价值,然后不断增值。认清自己,才会别有洞天。

来源二:“温柔”的压力

有的父母总是喜欢以言语相逼:“考不上大学,就别进这个家。”有的父母以过分的关心施压,为了孩子能金榜题名,陪孩子挑灯苦读,送上牛奶、荷包蛋,跑前跑后,关心备至。

学生看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原本不轻松的心里又要载上一份沉甸甸的亲情,即“温柔”的压力。

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公布的《中美儿童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指出,3周岁美国孩子微笑要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比外国儿童高出92%、1.3%和13.8%。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往往对独生子女抱有太大期望,这是令子女内向孤僻,更容易焦虑的主要原因。

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热衷让孩子提高智商、上幼儿EMBA班、学打高尔夫球等。但结果如何呢?孩子真的会因为父母为他们苦心创造的“良好环境”而心存感激吗?真的会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龙成凤”吗?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基本公式: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内心期望值。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期望实现值一定的情况下,内心期望值越高,情绪指数就越低,这样,人们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就越多。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太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怎么“玩命”也达不到的情况下,他们便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 2%;而长期处于被动消极情绪影响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自闭、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这样的孩子根本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学习快乐的。

青少年压力过大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作用。

1.这种提高不会是永久性的,即使开始时能超过其他孩子,但当其他孩子也开始学习时,优势就会消失。即使是短期内在某一方面较有成就,但是,他们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落后于其他孩子,因为他们是被动的,对学习没有激情,所以效果不会很好。

2.这类孩子因受大人支配太多,指责太多,所以自我激励感很弱,创造性和想象力受到压抑,好奇心也受到阻碍,很难发现自我价值。他们因早期受压太大,承受较多挫折,因此自信心也受到打击。这种孩子只是父母的影子,他们认为,父母要我做的事是重要的,而自己要做的事是不重要的。

3.这些孩子由于学习压力太重,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并因此而影响了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提高及心理的正常发育。

要使青少年健康聪明地成长,他就应该被爱、被尊重、自由自在、有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孩子成为行为的主导,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他对知识的渴望,了解他的痛苦,而不是强加给他些什么。有时,父母并不认为自己给孩子施加压力。虽然他们承认不是在培养神童,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手段会引起相反的结果。

如何才能了解家长对孩子是否施予过多的压力呢?

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下表现:

①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可以自由玩耍;

②焦虑、紧张、疲劳、易激动,有攻击行为,经常哭、小声哭泣、忧郁,常发脾气,做事缺乏热情与兴趣;

③睡眠和吃饭存在麻烦;

④头痛、肚子痛、关节痛以及其他心身症状;

⑤与其他小孩子玩得不好,或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

如有以上情况,应引起重视,家长要重新评论。

有个很好的案例:

芳芳是一个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孩,父母对她的学习都很重视。父亲是某大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尤其重视,数学对他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他认为女儿也应如此。在小学低年级,芳芳的数学成绩还是较好的,但她在做作业与考试时总有这么一种倾向:非常害怕做错,每道题做完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使得做作业的速度非常慢。到了中年级,这一倾向产生了影响,她的数学成绩开始下降,她成了班中成绩不好的几个学生之一,并因此开始逃学,从而使得成绩越来越差。

通过对芳芳的观察与诊断发现,由于她父母对她施加的压力过大,使她非常担心数学学习上遭受失败,久而久之,使她对数学产生了焦虑与恐惧。这种焦虑与恐惧使其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了学习的速度,跟不上教学进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加上其父母又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责骂她而不是在学习上帮助她,终于使她成为学业不良儿童。

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总有或高或低的期望,大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自己满腔希望寄托在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以证明自己本不是无能之辈,只不过当初条件受限制而已。瞧,我孩子的成功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这些期望往往没有基于分析子女的实际能力,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在强大的思想包袱面前,孩子会产生较大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期望过高而导致压力太大的学生通常存在着某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而这些情绪或情感问题往往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之一,但往往也反过来影响或阻碍学习。

这些情绪和情感问题过程一般包括:

第一阶段:焦虑与恐惧。孩子了解到父母无限美好的期望之后会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怎么办,困扰心绪的担心与压力会渐渐地使孩子形成焦虑,不断的焦虑会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这种过度紧张往往会造成孩子终日处于惶惶不安之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学习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发挥,如记忆能力、组织技能等,学生往往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在生理上,常因此出现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多汗、尿频、便秘等症状。

第二阶段:逃避或回避。如果第一阶段没有处理好,学业的不良会使孩子觉得让父母太失望,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生活在自责状态中的孩子会更加焦虑,从而影响儿童的行为、智力及人格等多方面,表现退缩、过度顺从、逃避、回避等,他们经常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做事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忧郁消沉,由于连续的失败,失去了对学习的自信心或自尊心,开始不愿上学或逃学,回避学习不良的课程,孩子的学习状态会越来越糟、父母失望得越来越多、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第三阶段:对抗或抑郁。家长越来越多的失望会激起自己的不满,家长言语、行为的不满会招致孩子的反应,导致越来越紧张的亲子关系:“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对抗,“就是在沉默中灭亡”——抑郁。浙江“徐力弑母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悲剧性反抗案例:当能力平平的徐力感觉到实在满足不了母亲必须考入重点大学的愿望时,用榔头将生母活活敲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徐力的反抗是弑母,更多的孩子可能选择的是拒绝上学、视父母为路人、破罐子破摔、离家出走等;有的选择忍受的孩子长期忍受成绩不良或学业失败的打击,屈辱于自尊心与自信心伤害之中,导致出现抑郁症状,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甚至诱发抑郁症。

“本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曾想落得个人财两空。”有多少类似的家庭悲剧在我们周围陆续上演!有多少衣食无忧的祖国花朵在忍受父母精神压力的煎熬与摧残!难怪有人调侃道:“父母为孩子做好了一切的事情,孩子惟一去做的就是替父母挣回点面子!”

来源三:老师和同学的压力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教师信任、喜欢、重视某个学生,这个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正面期望,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表现出厌恶、失望、轻视等情绪,这个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负面期望而极容易造成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后果。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于1968年进行的一项“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证明了教师期望、期待、热情关注等行为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教师期望效应”。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老师一贯抱以极高的期望,每提出问题,认定他们一定会答;每次测验,他们应该成绩优秀;期末考试,他们理应遥遥领先。当这些期望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时,作为老师往往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责备他们没有尽力。这时学生会感到说不出的委屈,因而对老师的过分期望产生了焦虑。

成绩中等的学生是最渴望得到老师重视的,但老师却很少把期望的目光投到这些被划分为“一般者”的身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安于现状,有的还会由于老师的忽视而退步。他们对于老师这种“果子摆在你面前,你爱采不采”的态度感到失望。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向来是老师注意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老师“恨铁不成钢”,恨不能一夜之间就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由于“差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不良习惯的存在,转变过程不可能是简单的、一帆风顺的。因此,尽管他们渴望老师的关心,却惧怕老师对他们操之过急的“解救”。

学生对于一位好老师的信任是无限的。当他跨进校门,老师的每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老师就是智慧、理智与道德的典范。因而,老师千万要珍惜学生对你的信任。要知道,这一切是很脆弱的,是很容易打碎的。有的老师不懂得如何去爱护这份信任,对于学生并不是有意干的坏事,不是采取明智的教育态度,而是当众狠狠地责备他,孩子就会感到十分委屈,进而同老师疏远,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有的老师对学生的错误不是一视同仁,偏袒干部或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使另一方感到忿忿不平,心灵受到伤害。更有的时候同学之间因开玩笑过分而打架,这时,老师往往会不分青红皂白,矛头直指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本来,是对老师的信任支持着孩子们希望从老师那里寻求保护,却由于老师贸然作出的判断而破坏了这种信任。种种现象的存在,使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发生了裂痕,并且开始固执任性,故意不听话,想方设法违背老师的要求。于是长久下来,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产生了新的压力和负担。

1.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分析,形成原因如下:

①思想压力大。随着考期的临近,学校和家庭的严格要求、同学间的相互竞争,以及对自己前途的考虑,都会给考生带来严重的思想压力,从而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失调,使头脑发“木”;

②缺乏自信心。少数考生心中无把握,对考试信心不足,甚至悲观失望,这会使大脑的活动大大降低,以致发愣发呆;

③用脑不科学。有些考生只顾拼命复习功课,放弃了正常的睡眠和必要的文体活动,长期打“疲劳战”,所以会使头脑发“木”;

④复习方法单调。如果长时间用同一种方法复习一门功课,大脑皮层分管这部分的细胞就会产生保护性抑制,影响学习效果;

⑤心理感应。在集体学习场合中,某一个或几个人声称自己头脑发“木”,旁人就会受到感染,出现相应反应。

2.如何克服头脑发“木”的现象呢?

①端正对考试的认识。考试是对知识的检验,不是“命运大决战”,也非人生终极点,要认识到,在前方的地平线上,成功与失败同样是开始;

②树立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无数事实证明,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谁树立必胜的信心,谁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③复习方法多样化。文、理搭配,阅、听、读、写结合,避免枯燥、单一的复习方法;

④充分利用大脑的“最佳时期”,学习和休息巧安排。当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时,要抓紧学习;当大脑疲劳时,可睡觉或做户外活动,使脑细胞得到休息,恢复精力。那种考前通宵达旦的复习方法,绝非良策,往往会前功尽弃。

另外老师和同学之间结对交流。在几年的学生生涯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信任和崇拜的老师。如果发动这些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效果将非常理想。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采取高三师生结对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与自己信任的老师结对,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在老师的指引下,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消除不良心理,调整复习备考状态,让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之中。

由于学习时间长、压力大,集体活动很少开展,有时自己遇到困难,很想向同学请教,但看到同学忙碌的身影又不忍心打扰。同学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随和、融洽,取而代之的是漠不关心。加上经常排名次等外在不良刺激,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不少学生感到人际关系冷漠。这种阴暗的心理让他们很自责:“我怎么变得这么坏,自己没学好,还巴不得别人也学不好。”

这就需要同学之间多交流,互相鼓励。处在考试期间的学生最需要交流,也最需要宣泄。同龄人在一起时,哪怕是发发牢骚,也会在心理上获得一个缓冲的机会。这是人的正常需要,对考试也是有好处的。人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如果有人不断地给予自己肯定和鼓励,将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句关心、鼓励的话,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

来源四:社会压力——升学和择业

中国自古有“少年多志”之说,人在少年时期,不论个人生活在怎样的现实环境中,都会张开想象的翅膀描述未来,都会在超脱的瞬间让自己的精神遨游在如梦如幻的世界里。当代少年,往往就是在这漫无边际的想象中,逐渐形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据了解,在调查中,有39%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习、择业压力过大,这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一些大学生反映,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考研梦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在他们接待的前来咨询的学生中,有1/2左右的人都是因学习和择业的压力大,自己又无法调整出来,经常会感到很忧郁,所以才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

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目标,感到生活压抑,从而导致郁闷、迷茫的情绪出现,1/3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这类问题。除了一部分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自己的职业和继续升学等方面设立了一个努力目标外,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奋斗目标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今年读大一的学生晓波很迷茫地说:“开始我真的对大学有很多憧憬,可是真正上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给自己找准位置,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自习、吃饭。现在社会上人才这么多,本科生也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我不知道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做,每天几乎就是这样迷迷糊糊地混日子。”

尽管还怀揣着天之骄子的梦想,但“80后”的就业状况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已经完全不同了。专家们认为,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的定位改变,是“80后”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新浪网教育频道曾推出了针对就业引发心理压力的调查,共有1431人参与调查,结果发现,92.94%的学生存在就业压力;而77.5%的学生回答在找工作期间存在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2001年,115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40万人。这组不断上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就像一张大网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心头。高校毕业生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数量越来越庞大,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业恐慌。

某媒体不久前的一则报道说,最近在北京海淀区清河附近出现了一条“半仙街”,不少即将毕业的学子纷纷到这里请“半仙”为自己“指点迷津”,“半仙”们的生意非常兴隆。在学校里面流行的“扑克算命决定职业”、“星座决定你前程”的游戏更是让许多毕业生尤其是女生津津乐道。“没有面试、没有机会,空虚郁闷的时候算算,感觉有的还很准。”2004年毕业于湖南理工大学的陈喻说,算命成了她排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而同时,五花八门、前所未有的就业手段出现在了“80后”大学生中。求职招聘中的奇怪现象也纷纷被披露:某女大学生在多次求职不成的情况下以媚人的低胸照吸引企业的注意力;某地人才市场上出现企业要求女毕业生应聘必须搭配一名优秀男生的“拉郎配”;大学冷门院系热衷于“讨好”企业需要而“改名”……

现实的压力也使毕业生透不过气来。来自农村的学生谈到自己的就业期望,还是比较务实;但他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我家那边就出了我这么个研究生,实在是被亲戚朋友赋予了很多过头的期望,总以为我会发大财,有时被说得很不好意思,他们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艰辛,但我又能说什么呢!”

新浪网联合推出的调查中,56.95%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是“扩招带来了庞大的就业大军”,55.97%的受访者认为是“现实与理想有巨大的差距”造成的。针对“80后”大学生种种“就业恐慌”的表现,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力教授认为,“就业恐慌”主要来自找工作时的茫然无措,平常没什么职业规划,一有就业的机会,也不看是什么要求就一哄而上,同时找工作四处撒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沈阳市人才中心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六成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这份调查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大学生只有13%,有目标但不明确的占到25%,而没有明确目标的达到了62%。

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沈阳市人才中心主任孟庆伟说,职业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张剑副教授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大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在活动中,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这部分学生就业时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教育机构应该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或帮助,同时,张剑认为,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恐慌”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现象”。

来源五: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压力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大部分人口和地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排除了青壮年文盲。普通中小学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素质教育也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要适应和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观念陈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现实的就业、择业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名牌大学,很少有人愿意送子女去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院,对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多层次人才认识不足,对自己子女的谋生能力、个性特长、发展趋向不甚了了。学校则以向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输送人数的多寡为衡量办学社会效益的惟一标准,把升学率的紧箍咒越念越长,把自己管理学校的手脚越捆越死,即使有违背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的现象,也不以为然。

考试一直是普通中国人提升自己社会地位、实现阶层流动的主要渠道,从古时的“学而优则仕”到现在的“跳农门”,莫不如此。制度是历史的沉淀,中国的教育制度尽管一直为人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承载着很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而它确实也帮助了不少人实现了这个希望,那么,应试教育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

第一,它是一种淘汰选拔的教育,以汰“劣”来选“优”,是培养少数“英才”的教育。

第二,它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的绝对依据,因而是一种评价标准不完备、评价尺度不完善、评价结果不合理的教育。

第三,它以升学为轴心设置课程和安排教育内容,因而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背道而驰。

第四,它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因而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灌输方式的落后教学方法仍有存在的基础。

第五,它不断加重青少年,尤其是加重儿童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因而是不利于,甚至是有害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六,学生沦为应试的工具。每年有几百万人共一套教材、一套试卷、一次考试,全国几百万人疲于应试,学生成了应试的“工具”。

第七,试题难繁偏旧。中国的试题难、繁、偏、旧,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答案有时也过于呆板。其实,答案同生活一样都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科进行开卷考试,同一道题有好多种答案,这就是可贵的探索精神。考试应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面和创新精神。

第八,分数决定一切。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关键在于少而真。高分学生不等于高质量!

第九,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则是一味地机械填入。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得借鉴和参考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生动、主动、活泼、快乐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时下,全国大多数学校都在努力把学校的教育活动安排在不易被追究责任的范畴之内。体育活动中,易出现责任事故的活动基本都被取消了。连传统的新年联欢会、野游都已很少见了。有的小学甚至下课都不许学生离开教室活动,这种弊端岂不扼杀中国的未来?贫民教育不出成就,很大程度上缘于家长陈旧的思想意识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仓禀实而知廉耻,名不符实的中国免费义务教育是造成这种弊端最主要原因。这种弊端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体生理机能失去开发的大好机会,难以胜任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同时,也会造成对孩子们心理健康的损害。身体与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心理教育要在活动中进行。可如此禁锢学生的活动,如何来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难道只是纸上谈兵?这种教育弊端将使未来社会中的年轻人缺乏承受社会生活压力的能力。

基于经济上的原因,许多学校、教师在教育上偏离了科学的轨道。迎合家长望子成、望女成凤的心理,与思想陈旧的学生家长一同给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弱小的身体施加难以负荷的重负。他们让孩子把几乎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上各种学习班上,孩子们在舆论的压力下,违心地表示接受。结果使大多数孩子苦不堪言,心理受到严重的伤害,导致畸形心理的普遍滋长。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在造成孩子心理、生理伤害的同时,也严重地侵蚀着教师队伍,使相当一部分教师迷失了传播人类文明的教育方向。并给多数家庭造成沉重的生活负担和不必要的社会浪费。其长远的社会反映就是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由于全社会人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一方面造成社会高层人才的竞争激烈,受过大量高等教育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不必要浪费;一方面造成社会基本人才的严重缺乏,使科学技术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超现实的竞争中,许多无辜的孩子将成为牺牲品。这与当前全世界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是相悖的。人才培养不是取舍过程,而是分理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