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险队被困金字塔阿努比斯

探险队被困金字塔阿努比斯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8年,皮亚里发起了他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北极的冲击,当时他已经50岁了。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和体力不济等原因,探险队第一次冲刺北极的计划失败了。皮亚里做了估算,以他们当时一天行进8千米的速度,在到达北极点前,食物早就吃光了。正是这一次冲击成就了皮亚里,使他成为第一个登上北极点的人。随后,皮亚里带领探险队主力共24人,踏上了远征北极点的路程。

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

1908年,皮亚里发起了他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北极的冲击,当时他已经50岁了。皮亚里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增强探险北极所需要的体力和御寒的能力,也是为了确定探险队的规模和出发点。皮亚里曾经两次横穿格陵兰并发现了格陵兰岛最北端的土地,这片土地后来被称为皮亚里地。它最北端的突出部分,被皮亚里命名为“莫里斯·杰塞普尔角”,这是一个美国老板的名字。在远征中,皮亚里意识到,几个人的探险队比大规模的探险队更适合突进性的探险;同时他也发现,格陵兰附近洋流太快,并不适合作为北极探险的起点,于是皮亚里把起点转移到了北美的最北端地区。

皮亚里第一次试探性航行,曾经到达埃尔斯米尔岛最北端的“哥伦比亚角”,计划把这里作为奔赴北极的大本营。皮亚里先派先遣队去打探道路,并把食物送到指定地点,以减轻主力部队冲刺北极时的负担。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和体力不济等原因,探险队第一次冲刺北极的计划失败了。

1905年,皮亚里从纽约出发,开始了向北极的第二次冲击。较之第一次,这支探险队中多了很多因纽特人。因纽特人是北极的当地居民,皮亚里雇佣他们加入探险队伍,主要是考虑到因纽特人对北极生活比较熟悉,肯定会对探险起到帮助,在危险时甚至可以帮助自己求生。

经过漫长的旅程,皮亚里再次来到了哥伦比亚角,又向北行驶150千米,到达了赫拉克角。同第一次一样,皮亚里开始在这里建立大本营,并派出因纽特人作为先遣队开拓道路、沿途建造食物补给站。当主力队员开始向北极冲刺时,气温已降至零下50度左右。虽然冬季里浮冰不易融化,可是冰却不是静止的。在彼此的冲撞中,这些浮冰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严重影响了探险队的冲刺速度。皮亚里做了估算,以他们当时一天行进8千米的速度,在到达北极点前,食物早就吃光了。无奈之下,皮亚里下了南撤的命令。第二次冲击又遗憾地失败了。虽然如此,探险队已经到达了北纬87~06,的地方,距离北极点只有270多千米,成为新的北进记录。

第三次冲击

1908年6月,不甘失败的皮亚里驶离纽约港,向北极点发起第三次冲击,老罗斯福总统亲自为他送行。正是这一次冲击成就了皮亚里,使他成为第一个登上北极点的人。这一次的准备工作较前两次更为充分:由所有的赞助商组成的“皮亚里北极俱乐部”,解除了资金问题上的后顾之忧;探险队伍中包括船长、医生、秘书、助手、领路的因纽特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次年2月,探险队第三次到达哥伦比亚角,皮亚里开始在这里建立大本营,为冲刺做最后的准备。

最先从大本营出发的是由英国人巴多列特率领的救援队,他们每隔一段距离便驻留几个人,建立了皮亚里冲刺北极的补给站。

随后,皮亚里带领探险队主力共24人,踏上了远征北极点的路程。刚出发不久,他们便被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这是冰层的裂缝,“河流”里的水是从裂缝中冒出的。幸好第二天水路已经结冰,他们才摇摇晃晃地穿过了裂缝。不久又遇到了同样的情况,这次逗留了6天,直到水路冻结,他们才继续前进。

3月底,探险主力已经经过了所有的补给站,剩下的路程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了。4月1日,皮亚里选定黑人助手马特和亨森以及4个因纽特人,开始向北极做最后的冲刺,这时距离北极点只有214千米了。

4月5日,探险队已经到达北纬89°25′,距离北极点只有9千米的路程,前面又一次出现一条河流。这一次,他们没有等待河流的冻结,而是取附近的冰块凿成舟,乘坐“冰舟”渡过了河。巨大的工作量使大家筋疲力尽,但是,北极点已经近在咫尺,对胜利的渴望支撑他们走完了最后一段路程。1909年4月6日,皮亚里的双脚终于踏上了北极点,并在附近停留了约30个小时。他在极点与同伴合影留念,并升起了妻子为他缝制的美国国旗

接着,皮亚里的探险队开始向南返回,由于是轻车熟路,沿途又有补给站的接济,他们非常顺利地于4月23日回到了大本营——哥伦比亚角。

至此,在北极附近,东北航线、西北航线、极点均已打通,人类对北极的地形和轮廓有了全面的了解,确信了地球的“顶部”没有陆地,只有深深的海洋。人类300多年的极点探险之梦完美地实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