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行教育解读

五行教育解读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行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文化管理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我校将教务处更名为教师发展中心。校园五行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教师、家长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楚首当其冲。《学记》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长善救失”。反观当今社会,一些人采取极端行为自毁,固然是对他人的漠视与残忍,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

五行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文化管理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则是在民主参与的前提下完善各项制度,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搭建广阔的平台,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积极上进的人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在爱与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因材施教、实现对潜能的开发。

一、五行教育注重开发师生的潜能

无论是传统观念还是现代科学研究都表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大学》一文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一个“明”字为动词,后一个“明”字为形容词。所谓“明德”是指每个人所本有的无限智慧与能力,而“明明德”就是意识到并开发出这种智慧与能力。可见,古人认为,要培养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大人,就要充分开发人内在的潜力。

现代西方科学家也认为普通人的大脑只开发了5%,爱因斯坦也只开发了10%,剩余部分处于待开发的状态。

现代企业管理中,以前的人事部门,现在都称作人力资源部。我校将教务处更名为教师发展中心。这些做法,都是开发潜能这一观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因此,教育成功抑或失败,并非取决于教师传授多少知识给学生,而是取决于教师能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关于这一点,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的弟子王财贵教授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教育不是你有一桶水,然后你给学生一勺水。而是你有一桶水,却指给学生一片海。”

基于这种认识,五行教育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正是为了指给学生这样一片海。

二、五行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在五行文化中,五行与五常是一一对应的:木代表仁,爱自己、爱家人、爱世人;金代表义,就是人应该做的事情;义所当为、义不容辞,是责任和担当;火代表礼,是恰当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水代表智,是指能清楚分辨善恶是非;土代表信,就是诚实守信。《论语》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校园五行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校园风貌及景观)、制度层(各项制度)、精神层(五行教育观念)。

物质层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直观、最表象的部分,最引人注目。校园里五处标识性的景观时刻都在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木尚坊告诉我们要以人为本,爱自己、爱他人;火景苑提醒我们要懂得与人和谐相处,金石阁期望我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栋梁之才;水文轩教我们成为明辨是非的智者。

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层面的落实最不容易。培养五行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该从哪里入手呢?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孟子的一段精彩论述: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端”字右边上部象征草木初生之形,下部象征草木之根。事物的初始状态叫“端”。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初始状态原本就存在于人性之中。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根据这种观点,教育不是外在知识的灌输,而是内在心灵的开启。具体而言,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四心”,并小心地呵护它们,使它们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仁义礼智的光辉品格。

因此孟子才会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衍生出后世“人人皆可以成才”的观点,以及“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勉之语。

三、五行教育旨在造就学生的成功人格

五行教育认为,只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启发得当,激励得当,他们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潜能,成人、成才。

(一)自我放弃:失败的根源

孟子又说:“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意思是人有此“四端”而选择自我放弃,等同于画地为牢,自我限制,甚至是自我毁灭。换句话说:人必先认定自己是失败者,才会在现实中遇到击败自己的人。所以说,击败自己的并非别人,而正是自己。真正可怕的不是遭遇失败,而是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的失败人格有多种成因。教师、家长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楚首当其冲。《学记》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长善救失”。所谓“长善”,就是孟子所说的“四心”,即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培养孩子对苦难有同情心、对不当行为有羞耻感、与人相处能谦虚礼让;在学习、生活中能分清是非。所谓“救失”,是纠正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包括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色情、低级趣味影片,音乐及书籍的不良影响。

反观现实,一些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错误,事前鲜有教育,事中不加提醒,事后不问原委,便严加指责、严厉处罚、以罚代教、以罚代管。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必然会出现两种趋势:胆大的孩子会选择对抗,走向叛逆;胆小的孩子则自我否定,放弃努力。两种趋势其实是一种,都是失败人格。

(二)自爱、自立、自强

培养成功人格,首先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可贵之处。人能爱自己,才会逐渐以爱己之心爱人,才会慢慢步入“自爱、爱人、被人爱”的良性循环。

人为什么要爱自己呢?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说:“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怡亲羞。”因为人若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父母会担心;若不爱惜自己的名声,则会让父母蒙羞。更是因为“仁义礼智根于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而具有人性的光辉,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因此,谁也没有理由自暴自弃。

反观当今社会,一些人采取极端行为自毁,固然是对他人的漠视与残忍,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导致失败人格的形成,导致其内心走向绝望。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在孩子基础教育阶段,意识到“自立、自爱、自强”的成功人格的教育,就如同为孩子们加装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帮助他们从容应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将各种隐患消解于无形。

(三)教师对学生成功人格的塑造

《易经·系辞》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告诉我们任何时候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自己、对他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肩负教育之责,在评判学生行为时,当然更应该谨言慎行。我们先借鉴孟子关于君臣的观点。

孟子说:“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本义是指站在大臣的角度,面对君王的错误,不灰心丧气,不否定君王。而应坚信:君王虽地位崇高,但其本质也是一个人,而人之本性都一样,都深藏着仁义礼智之根。作为大臣,应不断启发、诱导出君王内心的善念以造福百姓,如此,才算尽职。反之,则是“贼其君者”。

站在教师的角度,又该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呢?笔者认为:在督促其改正的同时,应坚信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藏着善良的种子。不论其表现多么恶劣,都不代表他天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坏学生”,只表明他暂时处于“迷失本性”的状态。对这样的迷失,一味地批评与指责只会激起更强烈的叛逆与疏离。如果能本着爱与尊重去启发、引导,唤醒其内心迷失的良知,激发出其去恶向善的愿望,帮助其重建信心,就能从根本上挽救孩子。

从五行文化的理论上来说,只要我们从学校、家庭、社区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探寻问题和原因,摸索解决的方法,并善加引导,慢慢帮助其发现良知,守住良知,那么孩子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慢慢“软化”,而“软化”的过程也就是懂得爱的过程。孩子会开始珍惜自己的“无形资产”:尊严、信用、荣誉等。

当然,帮助孩子迷途知返的过程会面临众多挫折与失败,教师要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成功必将来临。而当成功来临时,教师们也将体会到巨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情感体验会激发出更强烈的工作热情和使命感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当我们秉持这样的理念时,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坚定信心,努力找方法。而不是轻易对一个所谓的“差生”下断言,毁掉一个本可以更加完善的幼小心灵。

四、五行教育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礼记》一书中有《学记》篇而没有“教记”,是否暗示着古人认为:相对于教而言,学更为重要呢?当今信息时代,各种知识浩如烟海、日新月异。教育早已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而是在面对众多信息时,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行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正是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转化。

五行文化倡导着眼全局,综合调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曾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学习领域。《中庸》认为学习有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经过五个阶段的磨炼,就会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理想结果。

对照这五个阶段会发现,我们现行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只重视学习的第一阶段,不重视其他四个阶段,即重学而轻问。《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学习与思考并重。若取其一而舍其四,这显然与教学客观规律相违背,当然就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唐君毅先生在《说学问之阶段》一文中有类似的论述:“学问的第一阶段,是相信他人的话,此他人,或是父母、或是师长、或是所佩服的今人古人,或是公认的圣贤,而依他的话去思想。”

用一个字概括唐君毅先生的话,就是信。信在五行中为土,故没有此信之土壤,万物不得生长。而有了此土之信,学问就有了基础。

在信的基础上,就会有疑。疑是自己有思想的开始。有疑就会发问,故疑问可以连称。对于学生的发问,优秀的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给予适度启发,冀其自悟,即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认为愤是指心求通而未得;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学生不经过一番苦思,老师是不会提示的。由此可知“思”这一环节的重要性。《礼记·学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则表述为“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即学生经过学习思考,有所疑问。问题有高中低之分,老师针对不同的问题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学生经过一番苦心思索,就会到学问的第三阶段“悟”。有所领悟,有所心得。疑问越多,领悟越多。“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断领悟、积累,则智慧渐开。智在五行中属水。

综上所述,学问始于土之信,成于水之智。进一步推理,人有了智慧,知道明辨是非,就会主动修正完善自己,则生出仁爱之心。仁在五行中属木。于是水之智转为木之仁。仁,从人从二,代表自己与他人。人有了仁爱之心,就会渐渐爱人如己,恕人如己,进而知道如何恰当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是为礼。礼在五行中属火。人能知礼,是为知上下之分,凡所当为,绝不回避,勉力为之,始成为有担当之士。所谓铁肩担道义,是为义。义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五行文化在学问各阶段的应用。由此,可以深刻理解到五行教育并不复杂。应根据实际情况,从某一点入手,逐渐带动其他方面,全面、和谐、有序、健康地发展。(文/陈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