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同学习法

共同学习法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时人们也将它们称为“约翰逊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合作学习的5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最近,约翰逊等人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条件。[3]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5个要素是构成合作学习程序的概念基础。

共学式(learning together,LT),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戴维·约翰逊和荣格·约翰逊及其同事们设计的一些合作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有时人们也将它们称为“约翰逊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合作学习的5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约翰逊认为:“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在小组中并让他们一起学习,这本身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和产生较大的效力。小组活动在许多情况下是不会产生效益的。”[1]他们认为,合作常常会因为人们对其关键要素的理解不足而走入误区。约翰逊等人特别强调合作学习的5个基本要素。他们指出:“一堂合作学习课应当包括5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巧和小组自加工。”[2]关于这5个要素的内涵,我们已在前面的章节里做过阐述,这里就不再一一陈述了。最近,约翰逊等人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条件。他们指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合作活动才会比竞争、个体化的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些条件包括:①明确的积极互赖;②相当程度的促进性相互作用;③明确的个人责任和在达成小组目标过程中的个人责任;④有关人际和小组技巧的经常运用;⑤对小组功能进行经常的、常规的自检,以提高小组的有效性。[3]

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5个要素是构成合作学习程序的概念基础。教师的任务就是协调这5个要素。具体来讲,教师的作用主要是:

A.明确详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B.在课前做出学生编组的决定。

C.向学生清楚地阐明学习任务与目标。

D.监控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性,介入活动并向学生提供帮助(如回答问题和教授技能)或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小组技巧。

E.评价学生的成绩并帮助学生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4]

在共学式的基础上,约翰逊等人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具体化为19个步骤,下面予以介绍和阐明。

在教师上课以前,有两类目标需要具体化。一类是学术目标(academic objective),这类目标的编写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并要根据概念或任务分析使之与教学水平相适应。另一类是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 skills objective),教师要明确一堂课要强调的合作技能是什么。在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阶段,教师通常只注重学术目标,而忽略了训练学生彼此合作的合作技能目标,教师要注意把两种目标合理地结合起来。

一旦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后,教师就必须确定小组的规模,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一般来说,小组规模控制在2~6人为宜。约翰逊等人曾建议初次尝试的学生可以2人一组或3人一组,当学生们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时,再运用规模大一些的小组。总之,合作学习小组规模的上限是6人。人数太多,会给小组活动带来许多不便。

合作学习提倡异质性小组,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把学习成绩高、中、低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来。在异质小组中,会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产生更多的观点,所有这一些都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记忆的精确性。

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相似性结合,即好学生选好学生,差生选差生,女生选女生等,不利于开展学习活动。一般来说,由教师来进行分组比较合适,因为他可以使学生小组的构成实现最优化。另外,随机安排也是一种小组合理化结合的方法之一。

小组一旦成立,最好使它们保持相对的稳定,直到他们取得成功。当然,小组存在的时间长短实在是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有的教师在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都使学习小组保持不变,而有的教师则喜欢在学生小组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后就调整小组成员;还有的教师每天都由于各种原因(如出勤率等)而变化小组。

约翰逊等人强调,不可低估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提高学习质量方面的作用。

小组成员应当尽量坐在一起,以便他们能共同学习材料,保持与所有小组成员的目光接触,并能在不打扰其他学习小组学习的情况下彼此进行交谈。围坐成圈通常是最好的一种安排方式。各小组应留出一条使教师通行的通道。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座位安排,应使他们都能看到相关的学习材料,彼此看得见对方的眼睛,彼此不必提高嗓门影响别人,并在温和的气氛中交换意见。

进行合作学习必须先将学习材料分到小组,以便学生都参与学习并达成学习目标。当小组比较成熟、经验比较丰富、具有较高的社交技能时,教师就不必用任何特定的方式来分配材料了。但如果是在小组刚刚组建之时,教师就得精心考虑如何分配材料,通过分配材料将学生置于一种“荣辱与共”的情境之中。通常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第一,材料的互赖。每个小组只给一份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就不得不一起合作,以取得成功。在最初运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学生习惯了彼此合作后,教师可以考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习材料,而不是每个小组一份。第二,信息的互赖。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成员不同的书和材料,让他们进行总结概括。也可以把材料按照切块拼接法进行安排,使每个学生都承担一部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这种方法可以促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活动,以取得小组的成功。第三,建立对立面以促进互赖。教师可以把材料设计成具有组间竞争性的竞赛形式,以此为基础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赖感。这种方法曾由迪沃里斯等人(1973)做过详细的研究。上述这三种方式不必同时使用,它们只是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法,目的在于将学生带入一种“荣辱与共”的情境,进行合作。

每个学生都会分到一个促使小组有效活动的角色。这些角色包括:总结人(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或答案);检査者(负责保证所有小组成员都能够清楚地说出得出的答案或结论);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关系/加工者(负责要求小组成员将现在学习的概念与策略同过去已学过的联系起来);联络员(负责为小组取来所需材料并负责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观察者(负责关注小组合作的情况)等。分配这些角色是教给学生合作技巧、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赖的有效方法。

在小组进行活动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解释清楚学术任务,使学生对指定的作业任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向学生说明教学的目标。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概念、原理与策略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解释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掌握程度。

教师要首先向学生小组说明小组的学习目标,要保证小组合作围绕目标来进行,要确保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但是最终评价的方法是按照小组的整体情况来进行。比如,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报告、作品或书面作业。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写明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并在报告单上签字。也可以采取小组奖励的办法,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一种“荣辱与共”的责任感。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合作小组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完成相应的问题。在评价方面,合作学习也兼顾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和谐统一,既保证了个人学业成绩的提高,强调学生在任务分工中所承担的责任,又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通过实行组间合作,我们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中取得的积极结果推广到整个班里去。如果班上的所有同学都达到了预期的优秀标准,那么就可以给他们附加分。当一个小组完成了作业,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去帮助别的小组完成任务。

对于合作性结构教学的评定必须有标准可供参照。因此,在上课以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按什么标准来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对于有些合作学习小组来说,小组成员可以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而对于另一些小组来说,不同的小组成员则得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能够知道怎样才算做得好是很重要的。对于有些作业,仅仅是这周做得比上一周好即可作为成功的标准。成功的标准对每个小组成员来说都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现实性。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教师应当从操作意义上来使用合作,将之具体化为适合小组且可以习得的行为。如在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之初,适宜的行为是:“同你的小组成员待在一起,不要在教室里乱走”“用小声说话”“按顺序做”“用彼此的名字”等。当小组能够有效地从事活动后,教师期望的学生行为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让每个成员解释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

2.要每个学生把现在学习的内容与以前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

3.检查并确保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已掌握学习材料、同意小组的答案。

4.鼓励每个人都参与活动。

5.认真听取其他小组成员的发言。

6.除非从逻辑上被说服了,否则不要随便改变主意(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能促进学习)。

7.批评不正确的观念,而不要批评人。

教师一次不要列举太多的行为作为预期的目标。在一堂课上,强调一种或两种行为即足够了。

在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之初,教师是很忙的。教师应把大部分用于观察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情况。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干什么、有什么不理解、他们在合作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等。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会把潜在的思维外显出来,从而使教师可以观察和评论。总之,教师不管是运用学生观察,还是自己亲自进行观察,都必须花一定的时间来观察和控制学生的小组活动。除了正规的观察形式外,可以列出如下一些问题,以供观察。

1.学生真的理解了学习任务了吗?

2.学生们是否接受了积极互赖和个人责任?

3.学生是否在朝着标准努力?成功的标准制定得是否适宜?

4.学生们是否表现了具体化的行为?

在监控小组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指导,同学生一起重温完成作业的一些重要程序和策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授必要的技能。在讨论要学习的概念和信息时,教师要运用与学习有关的术语和语言。要尽量用较为具体的语言来说某事,例如,教师尽量不要说“是的,那是对的”,而要这样讲“是的,这是找到段落大意的一种方法”。运用较为具体的表述能够强化学习,并可以促使学生将术语与他们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正向迁移。

在监控合作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教师还会发现有一些学生缺少必要的合作技巧,从而使小组出现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介入小组活动并提出建议,提供更有效的合作方法,使学生表现出更好的行为。另外,教师还要强化学生那些已有的特别有效且富有技巧的行为。

除非是绝对需要,否则,教师不要随便介入。许多教师帮助学生解答问题以迅速把学生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但如果教师稍有耐心的话,他们就会发现,合作小组常常会以他们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答案不止一个,还有可能找到在未来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对于教师来说,选择何时介入与知道何时不介入是教学艺术的一部分。

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点进行总结,要重申学习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合作学习中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测验来进行,同时也兼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为使合作学习取得成功,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必须以标准参照法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提高分获得的高低来决定。

教师不管多么忙,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同学生一起讨论小组活动的情况。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够好。每个小组都可以由自己的观察员花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观察,并一起讨论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如何。教师可以对全班的情况进行总结,给全班以反馈,让所有学生都了解发生在小组的事情,并知道他们是如何解决的。教师的反馈要具体,但不要点学生的名字。

讨论小组活动状况十分重要。教师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如果要使小组明天的活动有所进步,那就必须使小组成员得到活动情况的反馈,考虑他们的行为怎样才能更有效,并为下一次小组活动做出计划。

每个小组都应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建立并保持建设性的工作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做好准备。学习小组活动常常是学术倾向太强,从而忽略了保持小组成员之间有效工作关系的重要性。小组活动应该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生动的、愉快的经验。

对于合作学习中作业的答案,以及在小组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等问题上,小组成员的意见可能不总是一致。争论和冲突是难免的,当学生的观念、信息、结论、理论和观点与他人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争论和冲突。教师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之间的争论和冲突做出合理的解决。富有成效的争论和冲突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可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按照以下5个步骤来组织争论。

1.将学生分到4人小组,再将之分为两对。让其中一对学生站在问题的拥护立场上,让另一对学生站在问题的反对立场上。每对学生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进行准备。

2.每对学生都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

3.学生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进行辩论。

4.两队学生交换立场进行辩论。

5. 4人小组得出一个结论,达成一种符合逻辑和事实,能够被每个小组成员都接受的观点。

上述19个步骤,我们可以将之分成五个大的环节。

第一环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包括:(一)。

第二环节:教学前的决策。包括:(二)、(三)、(四)、(五)。

第三环节:构建任务和积极互赖。包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第四环节:监控与介入。包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

第五环节:评价学习与自评相互作用。包括:(十七)、(十八)、(十九)。

总之,上述19个步骤的有机结合使得合作学习成为现实,如果组织合理,它们适应于任何学科、任何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

上述教学策略与STAD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它们都运用异质小组,都强调积极互赖和个人的责任。但是,这种方法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较重视小组组建、小组自评和推荐小组,强调合作学习的5个基本要素及其有机结合等。这些方法的研究证明,当它们根据小组所有成员的个人学习来进行奖励时,就对诸如种族关系、一体化的接受等教育结果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运用LT教学策略中要确保将学生安排进异质性学习小组,同时,教师一定要努力确保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个人责任明确,能有效地实现促进性互动,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技能与经验等,此教学策略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小组成员间的积极互赖与个人责任,利于充分调动每一位成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小学数学《圆柱体侧面积》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5]

场景观察

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小学教室,正前方是三尺讲台,讲台上放着一个圆柱体模型。学生每两个人一张课桌,分成四组,每组有6~7张课桌,学生都面朝黑板坐,每人桌上有一个自制的圆柱体、剪刀、数学书和笔等学习用品,学生的座位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

教学行为

在导入部分(第一次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复习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在新授部分,教师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需要多大的纸?

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学生们认真地讨论,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5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停止,开始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生对话

师:怎么办?

生1:剪曲面。

师:怎么剪?

生2:剪高;垂直剪……

师:为什么剪高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生3:因为底面周长乘以高。

师追问: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求的什么呢?

生3:是曲面的面积。

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底面周长乘以高就是曲面的面积?

生3:剪开是长方形。

场景观察

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此时,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你是怎么剪的?

生4:沿高剪。

生5:尺子找。

师追问:怎么找?

生5回答:垂直,沿着高剪。

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

教学行为

(第二次四人小组讨论)师拿着刚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之相同未剪的圆柱体,先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未剪开的图,然后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了如下问题。

1.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

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

3.展开后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

四人小组很热烈地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生对话

师: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6: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

师:你能演示给大家看吗?(师指名一生演示)。

师:谁再来一边演示一边说呢?(一生先指了指长方形的长,再指着圆柱的底面绕了一圈,师再次演示)

师:第二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7: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为什么是高呢?

生7:因为是沿着高剪的。

师: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什么?

生8: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我们知道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面积,那公式可以怎么写呢?

生9: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师板书)

师:是不是每次都要把侧面积展开?

生9:不要,只要知道底面周长和高就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圆柱体的侧面积(板书)。

教学行为

(第三次小组合作)教学了圆柱侧面积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同桌间讨论一下,然后,谁来说说如何求圆柱侧面积,它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在小组充分交流后,教师请某小组的一名女生代表回答。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先行进行自我思考,然后邻座的4个同学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再派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参与小组的讨论,组织全班性的发言,特别是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通过观察、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地学习数学的目的,而观察、讨论、设计、合作交流等也正是数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不断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运用共同学习法教学策略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就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学习方式不能称之为合作学习。

第二,要求教师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教学,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第三,要处理好教学形式和目标的关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第四,加强教师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教师除了在理论上有对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在实践上,还需对合作学习技能有较好的掌握。首先,教师要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同质小组或异质小组;其次,教师要能做好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所提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欲望和兴趣;最后,教师当然也要有能力将教学设计有效地实施于课堂教学中,并对每个合作小组的学习能够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同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为下次教学设计的改进打下基础,并能够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地和个别地指导,促进小组内部进行不断反思;此外,教师也应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1] Johnson, D.W., Johnson, R.T.& Smith, K.A.Cooperative Learning: Increasing College Faculty Instructional Productivity.ASHE-ERIC Reports on Higher Education.1991a.p.16.

[2] Johnson, D.W., Johnson, R.T.& Smith, K.A.Cooperative Learning: Increasing College Faculty Instructional Productivity.ASHE-ERIC Reports on Higher Education.1991a.p.16.

[3] Johnson, D.W., Johnson, R.T.& Smith, K.A.Cooperative Learning: Increasing College Faculty Instructional Productivity.ASHE-ERIC Reports on Higher Education.1991a.p.16.

[4] Johnson,D.W., Johnson,R.T.&Holubec,E.J.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Edina,MN: Interaction Book,1993.p.43.

[5] 案例选自:http://wenku.baidu.com/view/d9f6768683d049649b6658ef.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