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快乐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快乐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

快乐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课下,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氛围的感觉。比如,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欣赏;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周恩来、叶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并在平时,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这样,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1.培养课堂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花钟》一课,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2.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苏霍姆林斯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学生曾问我:“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我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我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三、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学中授之以渔极为重要,课堂中要注重学法迁移和运用。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品读文章的放法,那就是“倾听、思考、运用”三部曲。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品读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形成认识后可适当进行增量阅读,把阅读的方法运用到读书实践中。比如:学习完《负荆请罪》,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个词语的来源;学习完《小抄写员》就可以推荐学生看《爱的教育》;学习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学生读一读《鲁宾逊漂流记》,感受他的独特魅力;学习完《小草和大树》,向学生推荐《简·爱》等等。在品读中不断获得成功。大量的阅读,会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能认识事物,了解世界,阅读所学知识技能很自然地就达到了学有所用的效果。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

四、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五、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读”

“读”是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必须读,要感受和体会文本中所流露的情感必须读,想积累大量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更要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读”在阅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一味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体会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这样做就忽视了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失去学习的兴趣性,从而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和默读都是“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又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以“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主动积极地去把握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文本所流露出来的情感。除此之外,还应灵活运用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范读、跳读等,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这样可以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