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资源枯竭

水资源枯竭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报道,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0.26%。这两方面使水资源日益减少,全世界每天有6000多人死于缺水。保护长江的水资源不仅是流域内人民生活的需要,更是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长江全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使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案例五 水资源枯竭——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一、案例呈现

水是生命之源。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不能忘却的是这绵延千里、澎湃两岸、哺育了数亿生灵的黄河、长江。然而近年来我们的母亲河却频频告急。枯水、断流、干旱、荒漠化、洪水、水污染已成为频繁出现的名词,而在这些名词背后的则是我们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环境。要给子孙留下美丽富饶干净的长江、黄河,环保是多么的重要!

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是以黄河流域为摇篮发展起来的,黄河因此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然而,今天的黄河年年断流,断流的时间与河段不断延长,加之沿河两岸的环境污染,使得黄河流域的活力不断减弱。今天的黄河早已没有往日的风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沃良田变成了贫瘠、干旱灾害频繁之地。

长江也是悲歌一曲。水量最充沛的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也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2.2万平方公里剧减到1万多平方公里了。一片片一望无垠的黄沙地在哭泣痛诉:长江源的绿色在萎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壮美图景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

据报道,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0.26%。但是,只有这么一点水,人类还毫无顾忌地污染它、浪费它。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水资源污染主要表现在:污水、废渣、废油、化学品等源源不断地排入江、河、湖、海;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农用化肥、生活垃圾渗入地下,就会转变为亚硝酸盐,这种物质不仅致癌,还会使土壤变为不可耕种的盐碱地。污染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浪费。这两方面使水资源日益减少,全世界每天有6000多人死于缺水。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正遭到严重破坏》,baidu.com,2008年12月3日。

二、案例讨论

1.什么是水资源?为什么说它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当水资源枯竭的时候,人类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三、案例点评

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大自然的报复,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滥伐森林,使一些河流断流,泉源枯竭,雨季又造成洪水泛滥。

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万吨,而目前工业废水的处理率仅为68%,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不到10%。全国被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5亿亩,农田污染致使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因此,保护生态,刻不容缓。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带长江流域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保护长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流域每年的污水排放量为127亿立方米,90年代初约为142亿立方米,10年期间增了15亿立方米,已占全国排污总量的40%。保护长江的水资源不仅是流域内人民生活的需要,更是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结合实际情况对长江全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使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解决的是人们生活水平问题,环境保护是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我们不可能用不发展的方式来消极地保护环境,但是如果发展要以环境作为代价,那么造就的繁荣只能是推迟的灾难,所以要把加强环保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中减少污染。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问题,第一章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中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问题,第二章第三节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问题,第三章第二节“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问题以及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2.本案例适用于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第三节“科学发展观”问题,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以及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注重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综述部分讲授“十六大以来的历史的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问题;适用于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讲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

4.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讲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以及第三章第三节中的“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 刘小英 黄沁茗 袁银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