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屈原①的悲剧

屈原①的悲剧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屈原名平,和楚王同姓熊。当初屈原作《离骚》的时候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怨愤。屈原的处境可以说是十分艰难了。屈原所用的词虽然烦琐细腻,但内中的旨意却十分博大。屈原对子兰贻误国事感到非常痛恨。楚王昏庸,国势衰败,小人当道,报国无望,屈原已心力交瘁。说完,屈原作了一首《怀沙赋》,把他的忧愤与悲痛全写了进去。楚武王的儿子瑕封地于屈,后代就以屈为姓,屈瑕是屈原的祖先。

(一)

春秋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战争虽然频繁,但学术和思想的发展却掀起了一个高潮,出现了诸子百家及各种学派。而在众多的文人中,有一个人,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屈原。

屈原名平,和楚王同姓熊。楚怀王时,他担任左徒官。由于他学识渊博,记忆力特别强,所知道的事情也多,通晓国家治政的道理,并且擅长辞令。对内,在朝中,他和楚王共同商议国家大事,制订政令;对外,他接待各国使节,应酬各国君王,深得楚王赏识。

上官大夫和屈原爵位相同,心中就想和他争楚王的宠幸,并且他十分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回,楚王指派屈原制订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拟完草稿,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夺过来看,屈原当然没有给他。上官大夫恼羞成怒,就在楚王面前毁谤屈原,说:“大王指派屈原制订法令,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每当一条法令制订出来,颁布下去,屈原就夸耀自己的才能,好像除了他以外,没有人能做得出来。”楚王听了生气不已,从此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认为楚王被小人所迷惑,耳朵被堵塞,眼睛被蒙蔽,以至于邪害伤到公道,为此屈原感到非常痛心,忧愁苦闷写出了《离骚》。所谓的“离骚”,是指“离忧”,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离骚》共有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一个字,是一篇政治长诗。当初屈原作《离骚》的时候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怨愤。他本人心性耿直,行为方正,对楚王尽忠尽职,结果却受小人陷害。楚王也不分黑白,竟然和他疏远。屈原的处境可以说是十分艰难了。这样一个人,因为诚信谋国而被君王猜疑,忠心侍主而遭小人毁谤,他怎能没有怨愤之气呢?

从《离骚》的内容上来看,它叙述了远古帝喾的事迹,称颂近世齐桓公的伟业,同时论及中古的商汤、周武,用来讥刺当时的政治。《离骚》还阐明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所以治乱的因果关系。屈原所用的词虽然烦琐细腻,但内中的旨意却十分博大。他举例子都从自己的切身所遇有感而发,但其内涵却十分深远。因为他心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自比。而且由于他品行端正,所以一直到死,也为小人所不容。

(二)

屈原被罢黜以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但是齐、楚两国有盟约,秦惠王很忌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派出张仪带着厚礼到楚国,假装表示愿意做楚国人质,并游说楚王说:“秦国和齐国有仇,想要攻打它,但是齐、楚合约,这叫秦王很为难,就想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割给楚国,来换取您和齐国的断交。”

楚王贪图那六百里土地,就相信了张仪的话,派使者与齐断交,又到秦地去接纳封地。这时张仪见齐、楚已断交了,事情已经办成功,就对楚国使者说:“我们约定的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张仪欺骗了楚国,使楚国使者大为恼火,回去禀报楚王。怀王听了怒不可遏,就发动军队攻打秦国。

秦国也发兵迎战楚军,两军在丹、淅二水之地激战,楚军大败,被杀八万多人,将领屈丐被俘。秦国于是又乘胜攻占了楚国汉中一带(今陕西汉中)。楚怀王于是动用全国兵力,大肆攻击秦国,发生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大战。魏国听说这个消息,就发兵偷袭楚国,军队已经到达邓地(今河南邓县)。楚兵害怕被截断退路,急忙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因为楚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军救楚,楚国的处境非常困窘。

第二年,秦兵表示愿意割让汉中一带地方和楚国议和,楚王说:“不要汉地,只要张仪一人。”张仪到楚国后,找到靳尚,结果请求楚王夫人郑袖帮忙。郑袖在楚怀王面前替张仪说情,结果就把昏庸的楚怀王说动了,于是放了张仪。

这个时候屈原已经被疏远,不再居高位,而且刚被派遣出使齐国。他回来后,听说了这件事,就问楚怀王:“大王为什么不杀张仪?”

楚怀王仔细一想非常后悔,就派人追赶张仪,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因为楚国背信弃义,就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的大将唐昧。

(三)

后来秦昭王与楚国结为姻亲,就想和楚王会晤。怀王想去,屈原劝阻道:“秦是一个像豺狼虎豹一样的国家,而秦王也是不守信用的,还是不要去的好。”可是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他说:“秦王是一片好意,我们怎么能够拒绝呢?”怀王到最后还是出发了。等他一进武关(今陕西商洛西南),秦国伏兵就断绝了他的归路,把怀王扣留起来,胁迫他割让土地。怀王暴跳如雷,说什么也不肯答应,就逃到赵国,但赵国也不肯接纳他。没办法,他只好再折回秦国,结果他死在了秦国,最后归葬楚国。

后来,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任用其弟子兰为令尹。子兰早先曾经力劝怀王入秦,使得怀王不能返回楚国。楚国人都因此事怪罪子兰。

屈原对子兰贻误国事感到非常痛恨。他虽然遭到放逐,但还是十分眷恋楚国,心里惦念着怀王。希望能再回到朝中,希望怀王能够醒悟,与怀王共同振兴国家,挽救楚国的颓势。他曾在一部作品之中多次表达了这种意愿。但是这些愿望都无济于事,屈原仍不能回到朝中,怀王到最后也没有理解屈原的忠诚。

当屈原听说子兰担任了令尹之后,心中很不以为然。这件事传到令尹子兰耳朵里,他就非常生气,就叫上官大夫不断地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坏话。楚顷襄王同样是一个不明是非的人,他听信谗言,就把屈原放逐到边远的江南去了。

楚王昏庸,国势衰败,小人当道,报国无望,屈原已心力交瘁。一天,屈原跌跌撞撞地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形容枯槁

一位在河边打鱼的渔夫见他这个样子,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来了呢?”

屈原说:“当今世上的人都陷入污浊泥淖之中,只有我是干净的;众人都已经昏醉了,只有我还醒着,于是我就遭到了放逐。”

渔夫就问他:“一个人的修养如果达到了至高境界,他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够圆通地随着世俗的风气而变化。假如世上的人都是污浊的,那您为何不随波逐流?假如世上的人都醉了,那您为何不吃点酒糟和薄酒,也跟那些人同醉呢?您为什么要守身如玉,遭致被放逐的命运呢?”

屈原说:“一个刚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掸去;一个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怎么能用自己清白的身体,去接受外界污浊的东西呢?我宁愿跃入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自己的高洁的情操受到世俗的污染!”

说完,屈原作了一首《怀沙赋》,把他的忧愤与悲痛全写了进去。之后,他就抱着一块石头,投进汨罗江(湘江的支流,今湖南东北)自杀了。

【详细注释】

①屈原:名平,一名正则,字灵均,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有智慧、有胆识、有才华,又很会写文章、作诗,是战国时期最突出的文学家,也是政治家。楚武王的儿子瑕封地于屈,后代就以屈为姓,屈瑕是屈原的祖先。

②左徒:楚国官职名,仅次于左尹。入内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

③上官大夫:指的是靳尚,上官是复姓。

④《离骚》:是一首长诗,全文约有两千四百余字,采自传体方式写成,首先写自己的进德修业,以及把国君引往正道的志向;再提到奸邪的进谗言,自己的被疏远;接着又描写疏远后的彷徨,以及对追求理想的锲而不舍。后来屈原听到楚王被秦王害死在秦国十分的难过,便抱着石头跳入汨罗江自杀了。屈原除了著作《离骚》之外,还有《天问》《九章》,也都是非常有名的著作。

⑤丹、淅(Xī)二水:丹水源于陕西,流经河南、湖北,最后入汉水;淅水源于河南,是丹水的支流。

⑥屈丐:楚国的大将军。

⑦形容枯槁:枯槁,枯萎,枯干。形容身体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黄。

⑧三闾(lá)大夫:楚国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