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的义利观是怎样对待义与利的

儒家的义利观是怎样对待义与利的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待个人私利的问题上,儒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重义轻利。儒家重义轻利的观点,是其道义担当精神的一个方面。同时,儒家的义利观也是建立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另外,儒家的义利观还涉及人的认知的方方面面。需要指出的是,儒家重义轻利的观点,并不是完全赞成义而否定利,相反,儒家对利也是极其看重的。儒家的义利观,放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人出于生存或精神的需求,会随时随地地产生出许多欲求来。尤其是涉及自身的利益时,人的自私本性就会暴露无遗。在对待个人私利的问题上,儒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儒家重义轻利的观点,是其道义担当精神的一个方面。并且,这种观点是在现实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儒家先贤提出这种义利观,并不是让人们放弃现实中的正当需求,而是要求人们在这个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进一步提升,提升到合乎道德规范的水平,脱离低级趣味。所以说,儒家的义利观是建立在尊重人的本性的基础之上的。

孔子就曾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和“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人性观点,在《荀子》中,也多次提及了人的本性。

《荀子·非相》中写道:“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是无须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荀子·王霸》中同样写道:“从人的本性上来说,眼睛想看最美丽的颜色,耳朵想听最美妙的音乐,嘴巴想尝最美好的味道,鼻子想闻最香的气味,心里想得到最大的安逸。这五种欲望,是人的本性,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对于人的这些本性,该做怎样的合理取舍呢?

《荀子·大略》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讲求道义和私利,是人性固有的成分。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是能够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桀、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他们对道义的爱好敌不过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所以,道义胜过私利社会就能治理好,私利胜过道义社会就会混乱。君主看重道义,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就会胜过道义。”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的私欲是可以战胜的,所用的武器就是道义,表现出来就是重义轻利。

同时,儒家的义利观也是建立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子思在《中庸》中说:“君子安于现今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缘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为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子思这番话,核心思想就是希望人能做到安贫乐道,重义轻利。

另外,儒家的义利观还涉及人的认知的方方面面。儒家在身份认知上,主张君子喻于义;在道德认知上,主张见利思义;在行为认知上,主张先义后利;在政治认知上,主张行其义,兴天下同利;在人际交往认知上,主张怀义以事,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重义轻利的观点,并不是完全赞成义而否定利,相反,儒家对利也是极其看重的。孔子就曾表达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点。后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上是违背儒家先贤的义利观的。也就是说,儒家先贤承认人的本性中有逐利的一面,他们重义轻利的观点也是建立在这个事实之上的,即人应该把自己的逐利行为建立在义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认同,成为受益终身的财富,否则就是不义之财,所得再多也会如昙花一现,甚至可能给自身带来灾祸。

儒家的义利观,放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对调整人的认知、克服拜金主义和优化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