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标决定方法

目标决定方法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郭沫若不仅素以才子著称,而且又以博学而闻名。由于郭沫若既从事创作,又潜心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兼而有之,所以他的读书方法也与众不同,并曾按学科性质和个人情况而进行了划分。郭沫若几乎对所有的文艺形式都进行过创作,他说:“为了养成文艺的写作能力,我曾读过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作品。这样的读书,自可以说是为创作而读书。”

●人物光影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文化界公认的革命领袖。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组织“创造社”。新中国成立后,负责国家行政、科学文化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郑成功》、《蔡文姬》、《武则天》。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郭沫若不仅素以才子著称,而且又以博学而闻名。不过他的才华和博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与他的刻苦学习和勤奋读书分不开的。由于郭沫若既从事创作,又潜心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兼而有之,所以他的读书方法也与众不同,并曾按学科性质和个人情况而进行了划分。他说:“读书的方法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教育而读书。假如目的不同,方法上也就不免有些小异。”下面就对他所说的几种读书方法作以论述和介绍。

读书之为学习。在郭沫若看来,为学习而读的书,那是最基本的,不管你愿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非得阅读。他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曾郑重其事地说:“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自启蒙以来,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人格为止,所受的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各级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带着强迫性的东西,非读不可。进步的国家要养成一个健全的国民,一定有周密的国民教育课程,每个人都必须经历。”

读书之为研究。郭沫若称其“这或许正是狭义的真正读书”,并直率地介绍了自己为研究而读书的具体方法:“大抵在研究而读书上我的方法是:一是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约束,二是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使其无遗憾,三是对于资料毫无容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绝不放松。这样去读书,我相信研究是会有成绩的。”他的《十批判书》、《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书,也许正是在这种读书方法下的产物。

读书之为创作。郭沫若几乎对所有的文艺形式都进行过创作,他说:“为了养成文艺的写作能力,我曾读过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作品。这样的读书,自可以说是为创作而读书。”又说:“我自己在写作上每每有这样的一种准备步骤。譬如我要写剧本,我是先把莎士比亚或莫里哀的剧本读它一两种,要写小说,我便先把托尔斯泰或福楼拜的小说读它一两篇。读时也不必全部读完,有时候仅仅读得几页或几行便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从而促进写作的兴趣。”

读书之为教育。郭沫若认为,“大学教授为准备讲义而渔猎,或小学教师为教育生徒而改课卷之类,属于为教育而读书。平心而论,教师上课,特别是大学教师上课,在备课中的确需要搜集许多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自行摘录和梳理,以成讲义。你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读书方法。有些大学教授的著作,甚至就是年积月累,由此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