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理兼修,古为今用

文理兼修,古为今用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文俊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藏书颇丰。吴文俊最感兴趣的是,用算法及可计算性的观点分析中国古代数学。吴文俊不仅将中国古代数学构造性和机械与西方数学演绎式和公理化相对应,而且指出,两种数学主流对数学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理应兼收并畜,不可有所偏废。正是吴文俊对中国古代数学机械化特性的全面认识,才促使其萌发并进行了创立数学机械化的伟大工程。

●人物光影

吴文俊(1919—今),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科学家,致力于拓扑学示性类与示嵌类研究、中国数学史研究、数学机械化方法研究,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获得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最高奖,陈嘉庚基金“数学科学奖”,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7年,获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2000年,获中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吴文俊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藏书颇丰。“五四”运动时期,许多经典著作和历史文籍,为吴文俊提供了精神粮食,对其影响颇深。193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交通大学数学系。1947年,考取中法交换生赴法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51年,深怀爱国之心,谢绝法国师友的热情挽留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吴文俊最感兴趣的是,用算法及可计算性的观点分析中国古代数学。他涉足中国数学史研究20余年,开辟数学史研究的新阶段。1975年,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精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世界意义,揭示了中国古代几何数学的本质特征——几何代数化,提出了研究古代数学史的方法论原则,并在不同场合阐明这些原则。尤其在1986年的世界数学大会上,他在作题为“中国数学史新研究”的报告时,将提炼出的两条原则公诸于世。

原则一:所有研究结论应该在幸存至今的原著基础上得出。

原则二:所有结论应该利用古人当时的知识、辅助工具和习惯用推理方法得出。

他在《〈海岛算经〉古证探源》一文中,率先运用这些原则,复原了已经失传的全部古证,为数学史研究作出了榜样。

吴文俊不仅将中国古代数学构造性和机械与西方数学演绎式和公理化相对应,而且指出,两种数学主流对数学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理应兼收并畜,不可有所偏废。正是吴文俊对中国古代数学机械化特性的全面认识,才促使其萌发并进行了创立数学机械化的伟大工程。他曾深刻地说:“假如你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对于一个领域的发生和发展,对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对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对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影响这许多历史因素都弄清楚了,我想,对数学就会了解得多,对数学的现状就会知道得更清楚、深刻,还可以对数学的未来起到一种导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可以知道数学究竟应该按怎样的方向发展,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