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一小学 徐 运
【案例背景】
抄写作业,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性作业,对于这项最基本的作业,教师总希望孩子簿本整洁、书写认真、字迹端正、正确无误,笔者也不例外。新学期,延续以往的一贯原则,对符合要求的作业给予精美的黏纸奖励,积满一定数量的黏纸,还可以换取有趣的学习用品或玩具等奖品,这项举措旨在提高学生认真书写作业的积极性。
【案例描述】
Peter是我们班上一位害羞而内向的男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他从不主动与教师交谈或提问。那天下课,Peter急匆匆地拿着自己的英语抄写本来到办公室,一脸认真地说:“徐老师,我怎么没有黏纸啊?他们都有的啊。”
“就你这种字,也想拿黏纸?”笔者心里想,不禁轻轻一笑,边打开他的作业本边说道:“Peter,你觉得你的作业可以拿得到黏纸吗?我建议你去看看Judy、Tony、Jenny的作业,看了就知道我为什么没给你黏纸了。”
Peter没多说什么,“哦”了一声便拿着本子离开了办公室。
这件事很快就从记忆中消失了。
几天后,笔者遇到前来接儿子的Peter的父亲,一见到笔者,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徐老师,小家伙这两天回来好像不太高兴,前几天看他做英语作业时蛮认真的,抄写完单词后认为不好就擦掉又重新抄了一遍,从来没看他做作业这么认真过,心里真挺高兴的。可这几天不对劲了,写字又开始马马虎虎,让他认真些吧,他就是不听。您多费心,对他严格点。”
“是吗?哦,好的,好的。”
谈话在他的埋怨声与笔者的敷衍声中结束,而心似乎突然被某种东西撞击了一下,一个想法从脑海里蹦出,那次办公室的谈话是否伤害了孩子期望获得认可、获得奖励的信心。坐回办公室,反思整个事件,并开始自责,自责于自己行事的草率,自责于自己按惯性工作而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扔到九霄云外,仅仅将之视为文本上的口号,而不是实践中的指南。
第二天,在批改作业时,特意把Peter的抄写本单独抽了出来,翻到那次作业。其实,说句老实话,与第一学期作业相比,Peter的抄写已经有了挺大的进步,尽管与班级中一些书写一贯很好的学生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但至少,与他自己相比,与他自己的过去相比,Peter的进步是显著的。可是自从那次办公室插曲之后,他的书写明显开始倒退,甚至一次不如一次。
午饭时间,请Peter来到办公室,笔者委婉地对他说:“Peter,我发现这学期你的抄写情况就像儿童乐园里的跷跷板,忽上忽下的,有时写得认真,有时则马马虎虎。这样吧,我们约法三章,如果你的抄写能不断保持进步,我会像奖励那些书写优秀的同学一样奖励你最喜欢的奥特曼黏纸,怎么样,有信心吗?”
Peter似乎一下子还没有回过神来,几秒钟后,他使劲地点了点头,脸涨得红红的,却没有憋出一句话来。从他兴奋的眼神里,分明感受到他的喜悦。
第二天批改作业时,第一个将他的抄写本抽出,字迹虽不秀丽,甚至谈不上非常工整,但看得出是花了一番工夫的,与前几日的作业相比可谓进步明显。可惜的是尽管态度认真,但抄错了两个单词。思量再三后,还是在他的作业本上贴上了一张他向往已久的奥特曼黏纸,并在黏纸旁写下了一小段留言:今天的书写有进步,希望在继续保持的同时更仔细一些。
课上,在进入新授课之前,向大家展示了Peter的作业,刚一打开,就引来了一阵非议。
“写得这样也能拿黏纸啊!”
“就是呀!”
“我写得比他好多了,怎么老师也不给我黏纸啊?”
……
学生的议论声渐轻,笔者平静地对大家说:“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我为什么要奖励Peter一张黏纸吧。让我们来看看Peter前几次的作业。好,再来看看他今天的作业,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我觉得Peter以前的作业字迹潦草,今天的字写得很清楚,簿面也很整洁。”
“Peter前几次作业字母都不在四线三格里面,有的写到了线外面,有的字母胖,有的字母瘦,反正就是很不认真,今天的作业蛮认真的。”
……
“对呀,因为Peter的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我才奖励他漂亮的黏纸。每位同学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我们将不同基础的个体置身与整个班级之中进行横向评价,这显然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我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和自己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的习惯,看看今天的你是否比昨天的你更上了一层楼。从今天开始,如果大家的作业在原来的基础上能取得进步,我都会给这样的鼓励。不仅是作业,你们的周周练、测验卷如果取得了进步,除了原先已经有的黏纸外,我还会附加一张进步奖。”
“耶!——”
【案例分析】
1.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期课改在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的方式与方法。案例中的我在批改全班作业时,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不同的个体置于整个班级中进行统一评价,这显然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
抄写作业,历来都是文科教师布置的基本作业,很多行为带有思维的习惯性。本子是一组组传上来的,批改时,关注作业内容的正确与否,作业态度的认真与否,很少与前面做的作业进行比较。个体的努力,置身于整体之中,有时会显得微乎其微,甚至不易被发现,这就要求教师放慢批改的速度,静下心来,把批改作业当作在欣赏学生作品,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会有更多机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2.评价要注重适时的换位思考
这件事之后常常会想,如果我是Peter,是一个毛毛糙糙,而又粗心大意的小男孩,在新学期开始,为了得到老师允诺的精美黏纸,并在累积一定数量之后换取可爱的奖品,我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作业,并对不满意的地方擦掉重做。尽管簿面不是十分整洁,尽管抄写的单词不是十分挺秀,但的的确确是自己认真书写的结果。而这份认真、这份努力与其他优秀学生的作业相比尚存在一定距离而被老师否定,我的上进心必然也会深受挫折。假如Peter是我的孩子,当发现他的学习主动性刚有起色时,作为家长,我是多么希望老师能好好呵护孩子主动学习的苗子,进一步巩固孩子学习的自信与兴趣。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不禁感到羞愧,幸好家长的无心之语给了我及时的提醒。看来,作业要提高效率,还需教师真正站在孩子角度,以人为本地设计作业、批改作业和评价作业。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
一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指出,95%以上的人有自我贬低的倾向,而学困生由于长期的失败,自我贬低倾向更为严重。我们常常发现,明明是经过自己努力取得了成功,而他们却不能体验成功,把获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偶然的、外部的因素,否定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传统评价不顾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里特点,不断让学困生经受失败的痛苦体验。长期的自我贬低会形成消极情绪,将学业失败归结于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从而放弃进一步努力的希望,触发退缩、逃避等消极的学习行为,并由此带来更大的学业失败,遭受更多的批评、职责,使自我贬低倾向更为严重,消极情绪更趋恶化,形成恶性循环。鉴于此,我们应转变观念,主张寻找学生的优点,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优点的,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全才。扬长才能避短,有优点的孩子,就有进步的支柱和发展的希望,而鼓励性评价就是基于其优点提供的一个支持性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